资源描述
九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2021·台州模拟)《耕织图》为清朝皇帝命画家绘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农业生产。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 )
A.长江下游成为重要粮仓
B.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C.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D.耕犁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
3.(2021·金华模拟)有学者估计,明初全国人口大约6 000万,到明末超过1亿,而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则增至3亿。清朝人口急剧增长的因素有 ( )
①人地矛盾的凸显
②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③国土的扩展与开发
④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 )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 )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
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6.(2021·嘉兴模拟)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 )
A.“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7.(2021·温州模拟)《明夷待访录·原君》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材料反映了黄宗羲 ( )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提倡“工商皆本”
D.提倡个性自由
8.(2021·温州模拟)“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9.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是 ( )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10.(2021·台州模拟)中国虽然强调以礼治国,对科学技术较为轻视,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推动下,经验科学还是有长足进步的,主要集中在农学、医学、天文学和四大发明等方面。下列各组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 ( )
A.《梦溪笔谈》和《徐霞客游记》
B.《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和《唐本草》
D.《齐民要术》和《授时历》
11.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文化处于低谷。不过,在当时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中闪现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越发显得可贵。下列项中,属于清朝“闪现”的“文化成就”是 ( )
①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②描摹人情世界的小说有更为成功的表现
③徽戏进京,京剧艺术特点已形成
④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2021·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请按时间先后为下列医学成就排序 ( )
①《千金方》 ②《伤寒杂病论》
③《黄帝内经》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2021·温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苏)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徐光启文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于慎行《谷山笔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6分)
(2)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获取功名,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4分)
14.(2021·嘉兴模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内涵及获取之途。(5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该作者的主要主张,并简述“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怎样的思想诉求?(6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