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三十) 种群及其动态
1.(2021·武汉高三质检)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 ℃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直接决定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增长的是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B.选取大树杜鹃分布密集的区域,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
C.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
D.建立种子库是保护大树杜鹃的重要措施之一
B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而不应该选取大树杜鹃分布密集的区域,B错误。]
2.(2021·日照高三二模)右图是甲、乙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式,N表示种群数量,t表示种群增长的时间,dN/dt表示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分别为“J”形增长和“S”形增长
B.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乙种群的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甲、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
D.甲、乙种群在生态系统中不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A [由图可知,甲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增大,属于“J”形增长,乙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属于“S”形增长,A正确;由图无法看出二者的种间关系,乙种群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而呈现“S”形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环境阻力增强,B错误;在一定种群数量范围内,两种群增长速率都增加,其年龄结构均属于增长型,乙种群最终为稳定型,C错误;该图反映种群的增长方式,无法确定其代谢类型和营养方式,不能确定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D错误。]
3.(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性胆小、机警,常在具有隐蔽条件的湿地及周边地区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加强湿地的科学管理可促进黑鹳种群数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能降低黑鹳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
B.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
C.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若只标记成鸟会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
D [减少环境污染会使黑鹳的生存环境更加适宜,其死亡率降低,从而使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小鱼、蛙、昆虫等增加生存空间,使它们种群数量增加,可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提高生物多样性可以使得黑鹳的食物丰富多样,使得生活的环境更加适宜,有助于增加黑鹳的种群数量,C正确;标记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只标记成鸟,而不标记幼鸟,则会使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使得计算出来的个体总数偏大,即黑鹳的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大,D错误。]
4.(2021·茂名高三质检)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t1之前甲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
C.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t2→t4时段内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密度都在上升
D [据图分析,甲、乙种群的种间关系没有此消彼长,相互抑制的关系,不能确定为竞争关系,A错误;t1之前,甲种群的δ值在刚开始时低于1,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故并不是一直在增加的,B错误;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t2时刻甲、乙种群δ相等,但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t2→t4时段内,甲种群的δ先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上升;然后甲种群的δ小于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在此期间种群的密度下降,故t2→t4时段内甲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乙种群的δ>1,即乙种群密度上升,D正确。]
5.(2021·淄博高三二模)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 )
郁闭度
植物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花
3.7
4.3
8.5
4.4
2.2
1.0
A.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
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
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A [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即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A正确;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花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6.(2021·广州高三二模)蝗虫卵会在特定的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效果,对防控区跳蝻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的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头/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在调查时,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
B.在调查期间,对照区跳蝻密度不会超过37.8头/m2
C.从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
D.由实验结果推测,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B [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调查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照区跳蝻密度可能会超过37.8头/m2,B错误;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C正确;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7.对芬兰的田鼠的捕食者研究显示,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而狐、普通鸳等也捕食田鼠,但它们的食谱更为广泛。两类捕食者都对田鼠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鸳等捕食者为主。根据物种间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调节的机制,预测以下哪一说法符合田鼠种群波动规律( )
A.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
B.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北部地区更为剧烈
C.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保持稳定不变
D.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田鼠种群都有同等程度的剧烈波动
A [小型鼬类、狐、普通鸳等通过捕食对田鼠种群数量调节,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子。据题意,芬兰北部小型鼬类分布更多,且小型鼬类是田鼠的专性捕食者,其食性单一,能有效控制田鼠种群的数量;而芬兰南部则以狐、普通鸳等捕食者为主,他们除捕食田鼠外,食谱比较广泛,相比北部地区,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也比较稳定,田鼠种群波动幅度较小,综上所述,北部地区田鼠种群波动幅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剧烈,A正确。]
8.(2021·江苏姜堰中学等高三联考)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变化有特殊性,生活习性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金丝猴种群中猴王不仅多吃多喝,而且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研究人员对距某新兴城镇较近的森林中金丝猴种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占种群比例
性别比例(雄/雌)
繁殖前期
23%
1/0.8
繁殖期
34%
1/1.5
繁殖后期
43%
1/1.2
A.该金丝猴种群现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领地变小
B.繁殖期性别比例的改变对金丝猴种群出生率影响不大
C.性别比例的大小可预测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变化
D.保护该金丝猴种群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距该新兴城镇较近的森林中,金丝猴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的金丝猴数量比最低,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可能是人类侵占金丝猴种群领地所致,A正确;金丝猴种群中猴王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所以繁殖期性别比例的改变对出生率影响不大,B正确;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9.(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蛇岛上分布着我国特有的物种——蛇岛蝮蛇。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径蛇岛的鸟类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了全岛范围内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首次捕获5 796(a)条,第二次捕获5 339(b)条,其中带有标记的1 855(c)条,估计该种群个体总数N=________(用字母列出算式)。
(2)研究人员在鸟类迁徙高峰期,调查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鸟类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同时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1 不同生态环境中鸟类密度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鸟类密度(只/hm2)
16.4
72
120
表2 不同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数量调查表
生态环境类型
树林
灌丛
草甸
样方个数
15
15
6
样方总面积(m2)
6 000
375
6
蛇岛蝮蛇总量(条)
56
83
19
在表2的三种生态环境中,蛇岛蝮蛇种群密度最低的是________,根据表1和表2中的数据,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蛇是变温动物,在北方的冬季,蛇类有冬眠的习性。蛇岛蝮蛇除了具有冬眠习性以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夏眠”习性,根据本题中的信息推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________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________(单选)。
A.防止偷猎偷盗
B.促进迁徙鸟类数量增加
C.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D.引入小型哺乳动物,增加蛇岛蝮蛇食物来源
[解析] (1)结合题意,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计算式为(a×b)/c。
(2)据表2数据计算,蝮蛇种群密度在树林中为56/6 000≈0.009条/m2,在灌丛中为83/375≈0.221条/m2,在草甸中为19/6≈3.167条/m2,树林中最低。与表1中鸟类密度的高低相一致,故推测蝮蛇捕食鸟类,所以鸟类密度低,蝮蛇食物来源少,因此密度也最低。
(3)根据本题中“蛇岛上食物匮乏,蛇岛蝮蛇主要以春、秋两季迁徙途经蛇岛的鸟类为食。”的信息推测,冬、夏两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因此形成了夏眠的习性。
(4)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根据该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最重要的保护工作应该是保持蛇岛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 (1)(a×b)/c (2)树林 树林中的鸟类密度最低,蝮蛇食物来源少 (3)夏季途经蛇岛的鸟类少,蝮蛇没有食物来源,只能通过夏眠维持生存 (4)就地 (5)C
10.(2021·长春高三质检)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温度/℃
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
0 h
2 h
4 h
6 h
8 h
10 h
12 h
14 h
20
1.2
1.8
3.0
4.0
7.8
13.2
20.3
19.4
25
1.2
2.0
3.8
5.8
8.9
19.5
19.0
18.5
30
1.2
3.5
7.2
15.2
35.1
88.2
88.1
81.0
35
1.2
4.8
9.2
20.1
75.2
73.1
70.2
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在35 ℃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 ℃下,6 h~8 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绘制见参考答案。
[答案] (1)种群密度 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再减少 6~8 (2)缩短 增大
(3)
11.(2021·昌平区高三模拟)将3种食性相同且只存在竞争关系的原生动物X、Y、Z置于相同大小的容器中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会持续每天喂等量食物,实验开始时不同原生动物的个体数比例为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和②分别代表Z和Y
B.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
C.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
D.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单独培养将呈现“J”形增长
D [由图3可知,X和Z无压制关系,由图2知,X、Y共同培养时,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X对Y有压制关系,再结合图1中X的曲线,得出结论X对Y有压制关系,Z对Y也有压制关系,因此①代表Z,②代表Y,A正确;由图2知,X和Y共同培养时,二者为竞争关系,X在竞争中占优势,Y被淘汰,B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X、Z共同培养时环境容纳量降低可能与空间限制有关,C正确;“J”形增长的条件是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即使将X放在更大容器中,资源空间仍是有限的,因此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12.(2021·长沙雅礼中学高三模拟)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蝗虫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
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
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Y
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
C [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A正确;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大量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13.(2021·河北模拟)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4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80
1.20
2.00
3.50
2.05
1.20
0.03
A.第8年之前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增大,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第8~14年间由于增长速率逐年减小,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由表格数据可知,这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第8~14年间虽然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种群数量不断增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错误;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但种群数量不同,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也应不同,C错误;表格中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是K/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14.(2021·泰安高三模拟)2021年3月,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红火蚁已传播至中国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红火蚁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火蚁属,外观与其他常见的蚂蚁非常相似。红火蚁喜温热潮湿环境,对热度的耐受性较强,在温度区间为10~50摄氏度之间,都可以进行觅食。红火蚁营群居性生活,蚁穴的开口处经常堆积有较高的土堆,无论是洞口还是内部结构,都呈现出蜂窝状。每个巢穴内的红火蚁数量惊人,一般都能达到近10万只,有的甚至能突破30万只。红火蚁的食性很杂,无论是昆虫、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或者小型的脊椎动物,还是腐肉、蜂蜜、糖类、脂肪、植物种子、粮食作物等,都属于它们的“食谱”。红火蚁性情凶猛,它们在捕食时,主要的进攻武器就是身体上的尾刺(蜇针),里面包含着毒性较强的毒液,所以杀伤力极大。在某种情况下红火蚁会攻击人类,人类被叮咬之后,毒液进入皮肤,毒液中的毒蛋白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冲击,引发皮肤红肿、疱疹、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红火蚁最初的栖息地为南美洲的巴拉那河流域,通过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活动等途径,很快就扩散到世界多个地区。由于红火蚁具备某些竞争优势,即使有一些天敌存在,其种群数量在适宜繁衍的区域,也会持续增加。作为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本地,对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会造成极重的冲击和影响。
(1)红火蚁由于自身的某些优势,其种群数量在适宜繁衍区域会持续快速增加,可能呈________形增长。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能够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________信息。
(2)红火蚁攻击人类时,通过螯针将毒液注入人的皮肤,部分人会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火蚁入侵以后,其他一些病虫害的发生率比以前严重,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来入侵物种一般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危害生态平衡。依据资料分析红火蚁的竞争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3点)。
(4)针对红火蚁入侵和快速蔓延问题,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解析] (1)红火蚁由于自身的某些优势,在适宜的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充足,没有天敌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红火蚁营社会性生活,能够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化学信息。
(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红火蚁入侵以后,其他一些病虫害的发生率比以前严重,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红火蚁攻击性强,一些害虫的天敌被攻击而减少;一些害虫的天敌在与红火蚁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减少,这些害虫因天敌减少而增多。依据资料分析,红火蚁的竞争优势是繁殖能力强;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攻击性强和叮咬毒性大。
(4)针对红火蚁入侵和快速蔓延问题,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是从源头上切断红火蚁的入侵途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生物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引入该生物的捕食者、寄生者和引入有利于人们的该生物的竞争者。
[答案] (1)“J” 化学 (2)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红火蚁攻击性强,一些害虫的天敌被攻击而减少;一些害虫的天敌在与红火蚁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减少,这些害虫因天敌减少而增多 繁殖能力强;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攻击性强和叮咬毒性大 (4)从源头上切断红火蚁的入侵途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