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课时 速 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叙述速度的定义,以及了解速度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实验活动,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灵活运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速度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2) 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2.速度: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 路程 叫做速度。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 快慢 。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3.计算公式: 速度= ,也可以表示为 v= (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
4.速度单位:国际单位是 米/秒 ,符号是 m/s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还有 千米/时 ,符号为 km/h ,读作 千米每时 。换算关系:1米/秒= 3.6 千米/时。
【合作探究】
某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的成绩是9秒63;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30千米/时;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为20米/秒。你能比较出这三者运动的快慢吗?
答: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v人==≈10.4 m/s,汽车的速度v汽=30 km/h=≈8.3 m/s,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为20 m/s。则上述三者运动的快慢: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汽车的速度。
【教师点拨】
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一定要先将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后再比较大小。
【跟进训练】
1.下列运动物体中,速度可能为20米/秒的是 ( D )
A.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B.在高空正常飞行的波音747客机
C.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D.正在平直公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
2.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可知 ( C )
A.时间不变,速度跟路程成反比
B.路程不变,速度跟时间成正比
C.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100 km/h,一辆自行车前进的速度是5 m/s,这表明 ( D )
A.轿车行驶的路程一定比自行车多
B.轿车一定始终在自行车前面
C.自行车的运动时间一定比轿车长
D.轿车的运动速度一定比自行车快
知识点二 速度公式的应用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2~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根据速度公式v=,可变形为 s=vt 或 t= 。
2.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的要求:
(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 统一 。
(2)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画 示意图 ,明确 运动过程 以及 量与量 之间的关系。
(3)先进行 字母 运算,再代入 数字 进行计算。
【教师点拨】
速度公式v=可变形成s=vt,即可以看成一个y=kx的一次函数,这里的v就相当于一个常数k。所以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可用如下的s t图象来表示。
由图a、b可知运动相同路程甲车所用时间小于乙车,所以v甲>v乙,同样可比较两直线的斜率k,k甲>k乙,则v甲>v乙。
也可以画成如下v t图象:
从上图可直接看出v甲>v乙。
【跟进训练】
1.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一辆汽车,30 min通过了36 k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A )
A.20 m/s B.10 m/s
C.12 km/h D.36 km/h
2.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2倍,乙车行驶的时间与甲车行驶的时间之比为3∶1,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B )
A.3∶2 B.2∶3
C.1∶6 D.6∶1
3.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C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 m/s,乙车的速度为2 m/s
C.经过6 s,甲、乙两车相距2 m
D.经过5 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 m
4.王刚同学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4 s,他在前6 s内的平均速度是7 m/s,求王刚在赛跑过程中:
(1)前6 s内通过的路程。
(2)后8 s内的平均速度。
答:(1)由v=可得,前6 s内通过的路程s1=v1t1=7 m/s×6 s=42 m。
(2)后8 s内通过的路程s2=s-s1=100 m-42 m=58 m,后8 s内的平均速度v2===7.25 m/s。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