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教材精创】5-1-2-硫酸-练习(1)(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582902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精创】5-1-2-硫酸-练习(1)(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教材精创】5-1-2-硫酸-练习(1)(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1节 硫及其化合物 第2课时 硫酸 1.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 A.与铜片反应 B.与石蕊溶液反应 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涂在纸上 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答案】 C 【解析】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涂在纸上,使其变黑色,稀硫酸涂在纸上无明显变化。 2.下列现象和用途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的是(  ) A.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浓硫酸作干燥剂 B.浓硫酸加到蔗糖中,蔗糖变黑 C.浓硫酸加到胆矾上,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D.浓硫酸在常温下使Fe、Al钝化 【答案】 B 【解析】 区别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要看原物质中是否有水分子。一般来说,脱水性是对有机物质而言,其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即以H2O的形式脱去,无机物质失水一般为吸水性,如CuSO4·5H2O失去结晶水,C不正确;A中浓硫酸表现吸水性;D中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只有B中浓硫酸表现脱水性。 3.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答案】 D 【解析】 因为①中含有大量浓硫酸,所以应该冷却后把①中上层溶液慢慢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D错误。 4.下列对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不反应,所以铁质、铝质容器能盛放浓硫酸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SO2、H2、CO具有还原性,故浓硫酸不能干燥SO2、H2、CO C.浓硫酸和铜片加热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 D.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取SO2时,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答案】 C 【解析】 常温下,浓硫酸与Fe、Al发生“钝化”属于化学变化,A项不正确;浓H2SO4与SO2、H2、CO不反应,可以作干燥剂,B项不正确;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部分H2SO4被还原生成SO2,起氧化剂的作用,还有一部分H2SO4生成CuSO4,起酸的作用,C项正确;实验室中用浓硫酸与固体亚硫酸钠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硫,在两种反应物中硫元素处于相邻价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知,它们之间是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应为复分解反应,其原理是用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强酸制弱酸,因而在此反应中浓硫酸体现的是难挥发性和酸性,D项不正确。 5.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对看到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苹果块会干瘪 B.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 C.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pH试纸变红 【答案】 D 【解析】 浓硫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因此将苹果块、胆矾晶体和饱和硝酸钾溶液在题中图示装置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硫酸会吸收它们中的水分,使苹果块萎缩,胆矾晶体变为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析出晶体。D项pH试纸在浓硫酸中先变红后变黑,因浓硫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和脱水性,能使pH试纸炭化变黑。 6.浓硫酸和2 mol·L-1的稀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图。分析a、b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 A.a升华、b冷凝 B.a挥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 D.a冷凝、b吸水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浓、稀硫酸在吸水与其中水分挥发的差异。在两种溶液中都存在吸水和水分挥发两个过程,只不过在浓硫酸中以吸收水分为主,溶液质量增加;而2 mol·L-1稀硫酸中以水分挥发为主,质量减小。 7.如图所示,小试管内盛有约3 mL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锥形瓶连通的U形管内盛有少量水(为便于观察,预先染成红色)。沿小试管内壁小心地慢慢倒入约3 mL浓硫酸静置片刻,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小试管内液体分两层,上层蓝色,下层无色 B.U形管内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C.有少量白色固体析出 D.有少量蓝色固体析出 【答案】 D 【解析】 浓H2SO4的密度大于饱和CuSO4溶液的密度,浓硫酸在下层呈无色;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导致CuSO4饱和溶液中水量减少,有胆矾晶体析出,同时胆矾中的水又被浓H2SO4吸收,所以看到有白色固体析出而不是蓝色固体。 8.用硫及其化合物制硫酸有下列三种反应途径,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途径①:SH2SO4 途径②:SSO2SO3H2SO4 途径③:FeS2SO2SO3H2SO4 A.途径①的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 B.途径②③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降低成本 C.由途径①②③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 e- D.途径②③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答案】 C 【解析】 途径①属于浓硝酸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表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A项正确;途径②③的第二步反应为可逆反应,通过增大O2的浓度来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降低成本,B项正确;由途径①②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 e-,而途径③转移7.5 mol e-,C项错误。 9.(1)写出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上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体从左至右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编号)。 (3)实验室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的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答案】 (1)C+2H2SO4(浓)CO2+2SO2+2H2O (2)④ ② ① ③ (3)验证SO2的存在 充分吸收SO2 验证SO2是否已被吸收完全 (4)无水硫酸铜 水 由于产物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放在①③之前 (5)澄清的石灰水 CO2 【解析】 C与浓硫酸发生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反应中的生成物有三种:SO2、CO2、H2O。在检验这三种产物时要避免相互干扰,如检验CO2时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SO2也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检验CO2之前必须先除去SO2;同时,在气体通过水溶液后,水蒸气会随之带出,所以必须在通过水溶液之前检验水的存在,由上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是④―→②―→①―→③。 1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实验中某同学将a g铜片和12 mL 18 mol·L-1的浓硫酸放入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Cu剩余。 请回答: (1)请写出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E中试管D内盛品红溶液,当C中气体收集满后,D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E中D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试用最简单方法加以解决(实验用品自选)____________。 装置B的作用是储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现象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________(填字母)。 A.饱和Na2SO3溶液 B.酸性KMnO4溶液 C.浓溴水 D.饱和NaHSO3溶液 (3)问题讨论: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还未能使Cu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量下列药品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的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Fe B.BaCl2溶液 C.Ag D.Na2CO3溶液 (4)实验中该同学向A中反应后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单质,使铜片全部溶解且仅生成硫酸铜溶液,请问该气体单质是__________(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品红溶液褪色 用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塞在试管口 试剂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D (3)随着H2SO4的消耗,浓H2SO4浓度逐渐变稀,稀硫酸与铜不反应 AD (4)氧气 2Cu+2H2SO4+O22CuSO4+2H2O 【解析】 (1)Cu与浓H2SO4反应需加热。(2)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为防止环境污染,可用的简单方法是用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塞在试管口,则SO2+2NaOH===Na2SO3+H2O。关闭K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B广口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B中的液体应不能与SO2反应,而且要防止SO2的溶解。A项,Na2SO3+H2O+SO2===2NaHSO3;B项,KMnO4氧化SO2;C项,Br2+SO2+2H2O===2HBr+H2SO4;D项,SO2难溶于饱和NaHSO3溶液。应选D。(3)浓H2SO4浓度降低,变为稀H2SO4,Cu与稀H2SO4不反应。检验余酸实质是检验H+的存在。Fe+2H+===Fe2++H2↑,CO+2H+===H2O+CO2↑,Fe和Na2CO3溶液能证明H+的存在;BaCl2溶液不能证明H2SO4剩余,因为产物CuSO4也能电离出SO;Ag与H+不反应,不能证明H+的存在。故选AD。(4)根据题目要求气体单质应为强氧化剂,且仅生成CuSO4溶液,该氧化剂为O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