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05 中西方的货币与税收制度
1.(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15·浙江·高考真题)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体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沿用。
5.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作器皿,导致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6.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钱兼行。
7.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8.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9.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规律: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
10.晚清时,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规定由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把白银收为国有。
结果:后来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2.1948年后,国民政府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都遭到失败。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于石家庄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建国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体系的凌乱庞杂;国统区货币体系的瓦解。
(2)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取泰半之赋”。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税一。
(2)秦朝口赋极重。汉朝人头税分田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3)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与戍卒3种。
2.隋朝主要征收租调役。唐朝继承,成为租庸调制。租,指地租。调,指绢、布等。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
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具休内容何在?
4.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5.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实行于北方与南方;另外还有科差。
6.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7.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银缴纳。
背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8.1712年,康熙帝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9.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即把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统一征收。
影响: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进一步减弱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附录中国古代赋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特点:结构上,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比重较轻。依据上,历代王朝都编订户籍,作为依据。
发展趋势: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方式由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时间上由不定时逐渐到基本定时。
西方
一、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的日益频繁和复杂。
(2)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先后采用。
(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4)内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自由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5)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6)动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流通量大减。
(7)崩溃:1929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加剧了世界矛盾冲突;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2)建立: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3)特点(内容):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机构: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并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不同的是IMF一般提供短期贷款,具有“救急”的特点;而WB则提供长期贷款,具有“救穷”的特征。
(4)评价: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5)瓦解: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但美元仍然是国际上的主要货币。
1.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租庸调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两税法基本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摊丁入亩一定程度助推了人口增长
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3.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之时,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曾说:“基金需要苏联的参与,如果他们没有加入,就如同战舰上一门没有帮助的大炮一样危险。”这表明美国( )
A.丧失了对国际金融的主导权地位
B.普遍同意加强与苏联的合作
C.期望在其主导的体系内约束苏联
D.支持苏联主导国际金融秩序
4.某同学探究“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时,将英美设计的战后货币秩序与经济运动蓝图绘制成如图所示,这场英美之间“布雷顿森林的较量”旨在( )
A.稳定战后国际金融秩序 B.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争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D.促进世界贸易制度化
1.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雍正年间,在实行摊丁入亩的问题上,朝廷存在“通省均摊”和“各州县自行均摊”之争。如表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表中现象反映的是实行“通省均摊”后( )
府、直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保定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丁银
36264.75
26783.24
42789.52
8278.37
47188.41
……
400171.7
摊入丁银
26903.77
14357.44
38996.49
17183.69
56760.58
……
404854.9
负担变化
—9360.99
—12425.80
—3793.03
+9572.17
+9572.17
……
+4683.2
A.政府收入大幅度增加 B.农民丁税负担减轻
C.各府州丁税负担不均 D.地主负担大大加重
3.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
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
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
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
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
4.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制度
征收方式
租庸调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两税法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5.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
年份
户
口
洪武四年(1371年)
62 285
247 104
永乐十年(1412年)
66 327
284 671
天顺六年(1462年)
83 558
367 600
成化八年(1472年)
87 474
381 577
成化十八年(1482年)
87 474
381 577
弘治五年(1492年)
88 044
381 577
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
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
6.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过程中,美国人怀特主张根据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决定本国的投票权即“怀特计划”;英国人凯恩斯则要求按照每国一票的方式决定各国投票份额,即“凯恩斯计划”。二者的主张( )
A.最后“怀特计划”取得胜利
B.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构建
C.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7.1974年,美国与沙特签订协议,宣布向沙特出售军事武器,并且保障其国土安全,而作为回报,沙特必须接受美元作为石油出口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体现了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区域集团化逐渐发展
C.美国试图巩固美元霸权 D.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
8.1969年,美国成立的美国成立的“沃尔克工作组”拟定了关于哲停美元与黄金兑换的草案,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当即表示支持并声称:“迫使其他国家积聚美元并为美国提供融资,推动汇率机制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美元走向全球本位割。”美国这一做法( )
A.意图调整战后确立的货币体系 B.加速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有效应对西欧日本的经济挑战 D.实现了各国货币间的优势互补
1.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2.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3.据如表可知,当时中国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煤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1,343
糖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4.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8.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9.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0.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11.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12.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13.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14.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15.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