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022河南郸城月考)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宣布收回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新中国顶住美国威胁,一方面揭露美国“撤侨”真相,另一方面催促美国官方人员尽快离开中国。到1950年4月30日,美国撤回其全部驻华外交人员。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保持了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C.面临两大阵营的激烈斗争
D.打破了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2.(2021江苏淮安期中)1950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新中国政府,表示承认新中国,但在建交谈判期间英国政府不愿完全割断同国民党集团的关系而在台湾继续保持领事,致使新中国政府最终决定不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束缚
B.将国家统一作为外交前提
C.无意改善与西方的关系
D.坚持了“另起炉灶”方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外国拥有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运权;清理了外国在华的企业和房地产;处理了外国在华文教、卫生和宗教事业。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022陕西商洛月考)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实行的护照共4个版本,包括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均为中俄文对照。这反映了新中国( )
A.主要与苏联进行人员往来
B.“另起炉灶”,对抗西方封锁
C.建交国仅限于苏联和东欧
D.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
5.(2021江苏苏州新草桥中学期中)据学者统计,1953—1956年,“和平共处”一词每年以成倍增长的速度被《人民日报》使用,尤其是1954年以后,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骤然增加了3倍以上。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6.“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上述材料说明万隆会议(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C.有利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合理性
7.(2021福建泉州月考)1950年1月,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决定帮助越盟反抗法国侵略;1950年11月,法军配合美军进攻中国军队;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这体现了( )
A.法国经济实力不断被削弱
B.冷战背景下中法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调整
D.中法两国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8.(2022黑龙江绥化月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回忆录里有这样的描述,1971年的时候,由于欧洲与非洲的投票结果出乎美国意料,我私下里对助手们说:“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基辛格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 (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改善使多极化加速发展
C.基辛格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D.美国重新获得了冷战的战略优势
题组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9.(2021广东普宁期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不搞同盟、不搞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积极编织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这说明当今中国( )
A.专注于实现睦邻友好的外交
B.积极塑造不结盟的大国形象
C.致力于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原则
10.(2022河北九师联盟期中)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外交对外协调机制日益成熟,特别是外交部长的对外协调机制。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外长会议,后来扩展为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这( )
A.极大地巩固和推进了中国的多边外交
B.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C.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贡献了中国智慧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题组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1.(2022安徽宿迁期中)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
B.顺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
12.(2022辽宁丹东期中)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推动”的外交总目标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一目标( )
A.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B.植根于国际社会形势
C.与地区大国的定位相符
D.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1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信峰会等国际会议,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同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
1.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联合国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
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2022江西月考)下图为中美关系变化示意图。据示意图可知中美关系( )
A.呈现敌对与合作的循环状态
B.由中国社会制度决定基本方向
C.受双方根本利益变化的制约
D.由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决定
3.(2022甘肃天水一中月考)2020年3月起,我国陆续向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地区派遣医疗队并援助了大量防疫物资,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B.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题组二 综合题组
4.(2021北京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文化战: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的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
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C
4.D
5.C
6.C
7.B
8.A
9.C
10.A
11.B
12.A
13.B
1.A 材料中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是近代中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新中国通过收回这些地产权,直接体现出坚持反帝斗争与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彰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A正确。
2.D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另起炉灶”外交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体现了“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故选D。
3.C 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外国在华的各种特权,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C。
4.D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由于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我国主要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而实行的4个版本的护照均采取了中俄文对照,故选D项。
5.C 报纸使用某词汇的频率增高,往往和当时社会重大事件有关。“和平共处”一词在1954年以后的《人民日报》中使用频率骤然增加3倍以上。依据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和1953年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
6.C 据材料“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了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建交,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外交政策更加灵活,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正确,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A项错误。
7.B 材料反映了1950—1964年,中法两国关系由敌对走向建交。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冷战时期,中法两国抛开意识形态分歧和国际形势的压力,出于各自国家的现实需要来决定两国关系,故B正确。
8.A 根据材料可知,基辛格承认在1971年的时候,对于欧洲与非洲投票支持中国的做法估计不足。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方案,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但当时有大量的欧洲、非洲国家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正确。
9.C 材料“伙伴关系网络”“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说明中国对外积极推行多边外交,致力于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故 C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对外协调机制日益成熟,获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极大地巩固和推进了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A项正确。
11.B 从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再到21世纪初,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
12.A 根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信息可得出,中国开展新型的外交活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A项正确。
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
知识拓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旨在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能力提升练
1.D
2.C
3.B
1.D 依据材料可知,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的,并非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故B项排除;国际新秩序还在构建中,故C项排除。
2.C 根据所学可知,外交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C正确,D错误;1979年以后中美关系不符合“敌对与合作的循环状态”,A排除;中美关系不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单方面决定的,B排除。
3.B 根据“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治支持”可得出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全球的抗疫工作,B项正确。
4.答案 观点:孟宪生认为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还取决于该国运用的外交战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论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华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我国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避免了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中国也积极争取同周边独立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国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积极推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21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结论:外交战略在国际斗争中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和外交战在国际斗争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观点或全部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选择外交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作者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论述可以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影响、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方针及其影响、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影响、21世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外交战略在国际斗争中至关重要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