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一、 定义
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基础训练手段之一。有以下方面作用和意义: 预防失用性肌萎缩, 尤其是当肢体在诊疗时被固定后所引发临时性肌萎缩; 肌力训练加强关节动态稳定性, 预防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通常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 有哑铃、 沙袋、 实心球; 弹性阻力装置; 滑轮系统; 等张力矩臂组件, 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 可变阻力装置; 等长肌力训练装置; 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依据患者不一样肌肉功效障碍情况选择不一样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二、 作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 尤其是肢体制动后肌萎缩
(2)防治因肢体创伤、 炎症时疼痛所致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肌肉舒缩功效
(4)调整肌力平衡, 对脊柱侧弯、 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 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 增加脊柱稳定性, 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平衡, 以促进关节动态稳定性, 预防负重关节退行性改变
(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 改善呼吸及消化功效有一定意义
三、 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作用并非是肌纤维增加。在人类出手以后, 肌纤维数量就已定局。经过肌力训练关键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改变, 并由此增强肌力。肌肉适应性改变包含: ①使肌肉形态结构变愈加发达、 完善, 同时肌肉功效也可取得改善。②经系统肌力增强训练后, 肌肉体积增大, 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 肌红蛋白、 酶蛋白增加, ATP、 热能含量和糖原贮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 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即时改变为疲惫和恢复过程。训练后肌肉出现疲惫时, 肌肉收缩力量、 速度和耐力均显著下降, 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这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休息才能使生理功效逐步恢复, 消耗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 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 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出训练前水平。假如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那么就能够该超量恢复阶段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 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 实现肌肉形态及功效逐步发展。所以, 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生理学基础。
四、 操作步骤
1.依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适宜肌力训练方法。
(1)肌力为0级时, 宜进行电刺激疗法、 被动运动及传输冲动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输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 效果很好。
(2)肌力为1~2级时, 宜进行电刺激疗法、 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经有一定肌电活动,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 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她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 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多种器械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肌肉群, 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手抗阻训练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 明确功效受限程度, 以确定适宜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舒适体位, 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运动, 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 训练过程不要憋气; 诊疗师只起指导、 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远端, 确定阻力方向, 通常为所需运动相反方向, 避免替换运动。
(4)提供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肌力水平, 初始为次最大阻力, 以后逐步增大阻力; 训练中动作宜平稳, 患者最好反应为无痛范围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 或训练中有显著疼痛、 收缩肌肉发生震颤、 发生替换运动时, 应改变施阻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合适提供语言指令, 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反复8~10次, 并有一定休息, 逐步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
关键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 以增加患者肌力和肌肉耐力, 恢复肢体运动功效训练方法。适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依据肌肉收缩不一样方法, 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 等仪器设备
(1)等长肌力训练: 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抗阻训练。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 肌张力显著升高, 肌力显著提升, 但不产生显著关节运动。等长抗阻训练关键适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 关节创伤、 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肌力训练, 以延缓解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程序:
①依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 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 杠铃、 沙袋、 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
③运动连续时间: 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 休息10s。
④反复次数: 反复10次为1组训练, 天天可做几组训练。依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
⑤训练频度: 1次/d, 每七天训练3~4次, 连续数周。
⑥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 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作一组等长训练, 以全方面增强肌力。此法可在等速肌力训练器械上进行。
(2)等张肌力训练: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训练, 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阻力负荷恒定, 有显著关节运动。适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
等张肌力训练包含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 肌肉主动缩短, 使肌肉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 相反, 因为阻力>肌力, 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 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
程序:
①依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 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 沙袋、 哑铃、 墙壁拉力器、 滑轮系统、 等张力矩臂组件, 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 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肌力训练器等, 也可利用本身体重。
③运动强度: 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 先测定反复10次运动最大负荷, 称为10 RM值。用10RM1/2运动强度运动, 反复10次, 间歇30 s; 再以10 RM2/3运动强度反复训练10次, 间歇30 s, 再进行10 RM运动强度反复尽可能数次, 2~3周后依据患者情况合适调整10RM量。
④训练频度: 1次/d, 每七天训练3~4次, 连续数周。
(3)等速肌力训练: 在专门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 间歇时间、 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范围等。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 但碰到阻力则随用力程度而改变, 以使运动肢体肌肉肌张力保持最好状态, 从而达成最好训练效果。
4.肌肉耐力训练: 肌力训练同时已经有肌肉耐力训练, 但二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一样。为了快速发展肌力, 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 反复次数较少; 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 在较长时间内数次反复收缩。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常见增加肌肉耐力方法有:
(1)等张训练法: 先测定反复10次运动最大负荷, 即为10 RM值。用10RM80%量作为训练强度, 每组练习10~20次, 反复3组, 每组间隔1min。亦可采取5cm宽、 1m 长弹力带进行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她固定物上, 依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耐力练习, 尽可能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惫, 1次/d, 每七天练习3~5d。
(2)等长训练法: 取20%~30%最大等长收缩阻力, 作逐步延长时间等长收缩练习, 直至出现肌肉疲惫为止, 1次/d, 每七天练习3~5d。
(3)等速训练法: 在等速训练仪上选择快速运动速度, 然后作快速反复运动, 对增强肌耐力较显著。每次反复运动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依据肌肉功效适应情况, 逐步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 每组间休息3~5min, 直至出现肌肉疲惫为止, 1次/d, 每七天练习3~5d。
五、 基础标准
(1)施加合适阻力: 为使肌力增强, 训练必需给予一定阻力, 无阻力状态下训练不能达成增强肌力目。阻力能够来自于肢体重量、 肌肉运动时外加阻碍力量等。
(2)超量负荷: 即过量负荷标准, 即训练时施加阻力负荷应合适超出患者现有活动水平, 不然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目。
(3)反复训练: 为了达成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目, 必需进行数次反复收缩训练, 而非单次收缩。通常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机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 训练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适度疲惫: 依据超量恢复原理, 肌力训练会引发一定肌肉疲惫, 因为无显著肌肉疲惫也无超量恢复出现, 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效果。不过, 过于疲惫。比如因为前次训练引发无力、 疼痛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心运动训练, 则会极大影响训练效果。所以, 肌力训练要尤其注意掌握适宜训练频度, 尽可能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5)选择合适运动强度: 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速度40%时, 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 关键募集Ⅰ型肌纤维, 对增强耐力有效; 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 Ⅱa型、 Ⅱb 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 对增强肌力有效。故应依据需要选择不一样收缩强度进行。
注意, 肌力训练时, 并非需要同时满足上述全部标准, 但阻力标准和超量标准是必需, 其它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然, 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标准为更佳。
六、 适应症
1.失用性肌萎缩: 由制动、 运动降低或其她原因引发肌肉失用性改变, 造成肌肉功效障碍。
2.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病变引发肌萎缩。
3.神经源性肌萎缩: 由神经病变引发肌肉功效障碍。
4.关节源性肌无力: 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发肌力减弱, 肌肉功效障碍。
5.其她: 因为其她原因引发肌肉功效障碍等。
6.正常人群: 健康人或运动员肌力训练。
七、 禁忌症
多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 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 骨关节肿瘤、 全身情况较差、 病情不稳定者、 严重心肺功效不全等。
八、 注意事项:
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 每次肌肉训练应引发一定肌肉疲惫, 同时应有一定休息, 依据患者训练情况立刻调整运动量。
因为神经系统疾病早期, 肌痉挛同时伴有肌力下降, 此时关键处理是肌痉挛问题, 不应强调单个肌肉肌力训练, 以免加重肌痉挛; 在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则需同时重视肌力训练, 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法为主。
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 假如最初训练引发肌肉轻微酸痛, 则属正常反应, 通常次日即可自行恢复。如肌力训练引发患者训练肌肉显著疼痛, 则应降低运动量或暂停。疼痛不仅增加患者不适, 而且也难达成预期训练效果。待查明原因后, 进行临床诊疗后再进行训练。
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 灵活利用多种不一样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以提升训练效果。
抗阻训练时, 阻力应从小到大, 在活动范围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阻力, 中间最大; 要有足够阻力, 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
充足调动患者主动性, 因为肌力训练效果与患者主观努力程度关系亲密。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作用和意义, 训练中常常给予语言激励并显示训练效果, 以提升患者信心和主动性。
掌握肌力训练适应证和禁忌证, 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 老年人、 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诊疗师指导下训练, 亲密观察患者情况, 严防意外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