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一心中心小学的教师单红娟。
今天我反思性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
一、说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便于学生直观的认识图形。学好这节课为学生以后探索图形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行线。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绘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教材特点确定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四、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法,直观认识平行线,在画平行线时,为避免学生绘制不准确,采取教师示范操作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下准备。
铅笔,水彩笔,长方形纸,正方体或长方体,三角板,直尺。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我先让一名学生回答上学期所学过的物体的平移,并板书平移。然后质疑那么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的位置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这个问题。用此方法导入虽然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准备。但在实际授课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预想的高。通过与同事的交流探讨,在再次授课时我在此环节加入了一些简单的以平行线构成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高涨起来。
二、观察探究认识平行线
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8页“看一看”。并让学生交流双杠的两个杠是否会相交?铅笔沿格纸平移后,平移的位置与原来铅笔的位置是否会相交?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第一个特点不会相交。然后我就总结:我们把这种在同一平面上不会相交的位置关系叫平行。并板书:平行。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在“同一平面”的认识不太明确,因此再次讲授本课时,我加入以下环节,指着不在同一平面上的黑板的上边和讲台的右边问:这两条边会相交吗?生回答:不会。我又接着说:那这两条边是平行了。生回答:不是。我又疑惑的问: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学生深刻认识了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三、应用操作进一步认识平行线。
为了尊重教材设计的完整性,突出练习的层次性我是这样处理练习的:
1、试一试第1题,我初次授课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汇报。发现学生画的很不规范,而且很杂乱。在思考后,我想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的鼓励与引导,导致学生做起来很迷茫。因此在再次授课时加上以下一段话:同学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平行线了。我们就来试一试。请看教科书中第18页第1题。仔细观察后找出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再请学生展示交流。这次学生画出的平行线就规范美观了。
2、试一试第2题
观察小鱼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对平行线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鼓励学生先回答小鱼平移了几个格。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去发现巩固新知。并让学生对鱼的眼睛是否是平行线进行争论。使学生明确平行是直线的平行,而不是曲线的平行。
3、折一折:通过折长方形的纸使学生逐步发现折痕的一种特殊现象,即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了平行线。
4、说一说: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本节课的价值,鼓励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互相平行的图案。既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画平行线。我先进行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完成相关问题。我发现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再次讲授这节课中做了一段演示。一条红线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移,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的平移,我还转动了格子图的方向,红线照样也能沿着某条直线平移。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在操作中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五、实践活动。在初次讲授这节课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以至于指导画平行线的环节太仓促。通过与同事的商量研讨,把此环节留作学生的课后实践作业,不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授课时间,又给学生留有自主发现探索的空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符合新的课堂观。
六、总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谈学习收获。
七、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平移与平行
平行:不相交 同一面
以上是我对《平移与平行》的反思性说课。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尽量使每节课都做到更完美。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方法:
观察法、指导操作法
教具准备:
铅笔,长方形纸,水彩笔,正方体或长方体,三角尺。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 师问:上学期我们学过物体的运动有平移,谁能回答什么是平移?(指一名学生回答,师板书:平移。)
2、 那么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的位置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认识平行线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8页“看一看”。让学生交流双杠的两个杠是否会交叉?铅笔沿格纸平移后,平移的位置与原来铅笔的位置是否会交叉?(生回答:不会。)
2、师总结:我们把这种在同一平面上不会交叉的位置关系叫平行。并板书:平行。
三、拓展应用进一步认识平行线。
1、教材第18试一试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汇报。
2、折一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动手折一折,看看折痕是否互相平行。交流折法和折后的结果。
3、说一说: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线是相互平行的。
四、指导画平行线。
1、教师示范。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0页“画一画”第2题。然后交流汇报画法。
五、实践活动:
说一说长方体或正方体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
六、总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行:不相交 同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