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通常为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是 ( )。
A.一阶段测设 B.二阶段测设
C.三阶段测设 D.四阶段测设
2.空气阻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汽车质量 B.道路质量
C.轮胎与路面的附着条件 D.汽车车速
3.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不需设置缓和曲线时,其圆曲线半径应大于等于 ( )。
A.极限最小半径 B.一般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4.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是 ( )。
A.最大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短坡长 D.坡度角
5.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 )。
A.V=(A1+A2)L B.V=2(A1+A2)L
C.V=(A1-A2)L D.V=(A1+A2)L/2
6.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7.现场定线时,放坡的仪具可采用 ( )。
A.水准仪 B.手水准
C.罗盘仪 D.求积仪
8.某断链桩 K2+100=K2+150,则路线 ( )。
A.长链50米 B.短链50米
C.长链25米 D.短链25米
9.某级公路平曲线半径=60m,=35m,采用第2类加宽,最大加宽W=1.5m,加宽过渡方式按直线比例,缓和曲线上距ZH点10m处加宽值为 ( )。
A.0.15m B.0.23m
C.0.43m D.0.86m
10.测角组作分角桩的目的是 ( )。
A.便于中桩组敷设平曲线中点桩 B.便于测角组提高精度
C.便于施工单位放线 D.便于选择半径
1.初步设计时,应编制 ( )。
A.决算 B.预算
C.修正概算 D.概算
2.道路阻力包括 ( )。
A.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B.惯性阻力和坡度阻力
C.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 D.惯性阻力和空气阻力
3.某平曲线HZ桩号为K2+500,其中切线长与平曲线长分别为100m与195m,则JD桩号为 ( )。
A.K2+400 B.K2+405
C.K2+395 D.K2+500
4.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 )。
A.汽车动力性能 B.公路等级
C.自然因素 D.排水要求
5.中间带的组成包括一条中央分隔带和 ( )。
A.2条左侧路缘带 B.2条右侧路缘带
C.1条左侧分车带 D.1条右侧分车带
6.展线是为了 ( )。
A.克服高差 B.绕避地物障碍
C.放坡 D.跨河
7.实地放线的时间阶段是 ( )。
A.竣工阶段 B.施工阶段
C.勘测设计阶段 D.养护阶段
8.某断链桩 K2+150= K2+100,则路线 ( )。
A.长链50米 B.短链50米
C.长链25米 D.短链25米。
9.某平曲线的半径R=200m,转角,缓和曲线, 则其回旋曲线参为 ( )。
A.10m B.100m
C.250m D.300m
10.各级公路的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 )。
A.0.3% B.0.5%
C.0.7% D.0.9%
1.通常为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是 ( )。
A.一阶段测设 B.二阶段测设
C.三阶段测设 D.四阶段测设
2.空气阻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汽车质量 B.道路质量
C.轮胎与路面的附着条件 D.汽车车速
3.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不需设置缓和曲线时,其圆曲线半径应大于等于 ( )。
A.极限最小半径 B.一般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4.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是 ( )。
A.最大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短坡长 D.坡度角
5.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 ( )。
A.V=(A1+A2)L B.V=2(A1+A2)L
C.V=(A1-A2)L D.V=(A1+A2)L/2
6.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7. 现场定线时,放坡的仪具可采用
A.水准仪 B.手水准
C.罗盘仪 D.求积仪
8.某断链桩 K2+100=K2+150,则路线 ( )。
A.长链50米 B.短链50米
C.长链25米 D.短链25米
9.某级公路平曲线半径=60m,=35m,采用第2类加宽,最大加宽W=1.5m,加宽过渡方式按直线比例,缓和曲线上距ZH点10m处加宽值为 ( )。
A.0.15m B.0.23m
C.0.43m D.0.86m
10.测角组作分角桩的目的是 ( )。
A.便于中桩组敷设平曲线中点桩 B.便于测角组提高精度
C.便于施工单位放线 D.便于选择半径
( )。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 ) 的要求。
A 行车视距 B 超车视距 C 停车视距 D 会车视距
2、竖曲线线形采用的是( )。
A 回旋线 B 抛物线 C 圆曲线 D 螺旋线
3、当路线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时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可考虑采用( ) 。
A 回头展线 B 螺旋展线 C 自然展线 D 高次抛物线
4、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250m B 一般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D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5、在积雪、严寒地区,各级公路的合成坡度应不大于( )。
A 6% B 7% C 8% D 5.5%
6、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主要是( )。
A 克服离心力 B 路面排水 C 美观 D 便于施工
7、新建公路及以路肩边缘为设计高程的改建公路,设置超高的旋转方式应为( )。
A 绕路肩内边缘旋转 B 绕路面内边缘旋转
C 绕路基内边缘旋转 D 绕路面中线旋转
8、公路中间带的作用主要是( )。
A 美观 B 分隔行车道 C 行车方便 D 提高舒适性
9、平面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降低的差值不应大于( ) 。
A 10km/h B 15 km/h C 20 km/h D 30 km/h
10、路基设计表是( )。
A 汇集了平面设计成果 B 汇集了纵断面设计成果
C 汇集了横断面设计成果 D 汇集了平、横、纵综合设计成果
11、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 )的法向距离。
A 路中线 B 路面内边缘线 C行车轨迹线 D路基内边缘线
12、设计速度是决定公路( )的基本要素。
A 平面线形 B 纵面线形 C横面线形 D几何线形
13、纵断面设计时,力求纵坡平缓,陡坡宜短,主要是为了( )。
A 汽车保持高速行驶 B 汽车获得较大的动力因数
C 汽车制动 D 以上全正确
14、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行车速度( )。
A 大于计算行车速度 B 小于计算行车速度
C 可以大于或小于计算行车速度 D 必须等于计算行车速度
15、越岭线中,过岭标高越低( )。
A 路线越短 B 路线越长
C 平均坡度越小 D 填方通过垭口
16、丘陵地区,路基型式一般为( )式。
A 填方 B 挖方 C 半填半挖 D 挖大于填
17、纸上定线是指在大比例尺(一般为 )地形图上确定公路中线。
A 1:1000 B 1:5000
C 1:500~1:2000 D 1:5000~1:10000
18、用GPS定位技术,可在测站之间不通视的情况下获得高精度( )维坐标。
A 二 B 三 C 四 D一
19、《标准》对平均坡度的要求适合于( )。
A 各种地形的路线 B 三、四级公路路线
C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 D 高原地区
20、路基填方采用纵向调运或就近借土的分界距离是( )。
A 免费运距 B.平均运距 C 经济运距 D 超运运距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 )。
A. 年平均日交通量 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 C.最大交通量
2、公路设计时确定其几何线形的最关键的参数是(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
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进行。
A. 外侧 B. 内侧 C .两侧同时
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
6、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
A. 内边轴旋转 B.外边轴旋转 C. 中轴旋转
7、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 )。
A. 3% B. 2% C.非定值
8、汽车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 )。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回旋曲线
9、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
A. 路基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基边缘标高
10、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 )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加速度、行车时间和离心力
C.加速度、行车时间和视距
1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行驶。
A. 加速 B. 等速 C. 减速 D. 无法确定
12、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13、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
A. 经济运距 B.平均运距 C. 超运运距
14、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
A. 1:100 B. 1:200 C. 1:500
15、平原区布线应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一般是( )。
A.穿过城镇 B.离开城镇 C.靠近城镇
16、导线交点内侧有障碍物,曲线半径一般应根据( )来确定。
A.曲线长 B.切线长 C.外距
17、详细测量结束后需要编制( )。
A. 竣工决算 B. 施工图预算 C. 设计概算
18、某段路线起点桩号为K1+380,终点桩号为K27+394.58,中间有两处断链,一处长
链57.94m,一处短链43.36m,则该路线总长( )。
A.26029.16 m B.27380 m C.26000 m
19、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一般最小半径 B.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20、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 )。
A.平面、纵面综合设计成果 B.纵、横面综合设计成果 C.平、横、纵综合设计成果
1、 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
A. 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 预测的设计年限末交通量
2、横向力系数的含义是( )。
A. 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B. 横向力和竖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和垂向力的比值
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进行。
A. 外侧 B. 内侧 C .两侧同时
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
6、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
A. 1:1:1 B.1:2:1 C. 1:2:3
7、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
A. 路基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基边缘标高
8、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
9、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10、公路纵断面设计时,竖曲线一般采用( )。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11、路基土石方的体积数量( )。
A. 应扣除桥涵,挡土墙的体积 B.不扣除桥涵体积,但应扣除挡土墙的体积
C. 应扣除大、中桥及隧道所占路线长度的体积
12、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
A. 1:100 B. 1:200 C. 1:500
13、纸上定线中横断面的控制,主要为了控制( )。
A. 路基设计标高 B .经济点最佳位置 C. 路线的纵坡度
14、两个相邻的反向曲线间应保留一定的直线段长度,其半径应根据( )来确定。
A. 曲线长 B.切线长 C.外距
15、按照平均纵坡在等高线上所截取的长度的各个连线为( )。
A. 自由型路线 B .均坡线 C. 导向线
16、定线测量阶段,测角是观测路线( )。
A. 左角 B. 右角 C. 转角
17、初步测量结束后需要编制( )。
A. 竣工决算 B. 施工图预算 C. 设计概算
18、匝道是用来连接( )的通道。
A.十字平面交叉 B.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C.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19、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一般最小半径 B.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20、丘陵地区,路基型式一般为( )式。
A.填方 B.挖方 C.半填半挖
1.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是指( c )。
A. 公路设计时的交通量 B.公路竣工开放交通时的交通量 C. 预测的设计年限末交通量
2、横向力系数的含义是( A )。
A. 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B. 横向力和竖向力的比值 C.横向力和垂向力的比值
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B)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进行。
A. 外侧 B. 内侧 C .两侧同时
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A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
6、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 A )。
A. 1:1:1 B.1:2:1 C. 1:2:3
7、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C )。
A. 路基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基边缘标高
8、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C )。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
9、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10、公路纵断面设计时,竖曲线一般采用( A )。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 回旋曲线
11、路基土石方的体积数量(C )。
A. 应扣除桥涵,挡土墙的体积 B.不扣除桥涵体积,但应扣除挡土墙的体积
C. 应扣除大、中桥及隧道所占路线长度的体积
12、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A. 1:100 B. 1:200 C. 1:500
13、纸上定线中横断面的控制,主要为了控制( B )。
A. 路基设计标高 B .经济点最佳位置 C. 路线的纵坡度
14、两个相邻的反向曲线间应保留一定的直线段长度,其半径应根据( B )来确定。
A. 曲线长 B.切线长 C.外距
15、按照平均纵坡在等高线上所截取的长度的各个连线为( B )。
A. 自由型路线 B .均坡线 C. 导向线
16、定线测量阶段,测角是观测路线( B)。
A. 左角 B. 右角 C. 转角
17、初步测量结束后需要编制( C)。
A. 竣工决算 B. 施工图预算 C. 设计概算
18、匝道是用来连接( C )的通道。
A.十字平面交叉 B.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C.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19、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B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一般最小半径 B.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20、丘陵地区,路基型式一般为( C)式。
A.填方 B.挖方 C.半填半挖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各级公路所能适应的交通量是指(A )。
A. 年平均日交通量 B. 日平均小时交通量 C.最大交通量
2、公路设计时确定其几何线形的最关键的参数是(C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
3、超高附加纵坡度,是指超高后的( B )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A.外侧路肩边缘 B.外侧路面边缘 C.路面中心
4、公路弯道加宽一般在( B )进行。
A. 外侧 B. 内侧 C .两侧同时
5、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A )。
A .停车视距 B.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
6、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B )。
A. 内边轴旋转 B.外边轴旋转 C. 中轴旋转
7、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横坡度为2%,则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 B )。
A. 3% B. 2% C.非定值
8、汽车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 C )。
A. 二次抛物线 B. 高次抛物线 C.回旋曲线
9、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C )。
A. 路基中线标高 B.路面边缘标高 C.路基边缘标高
10、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 A )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 B. 加速度、行车时间和离心力
C.加速度、行车时间和视距
1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 B )行驶。
A. 加速 B. 等速 C. 减速 D. 无法确定
12、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A )
A.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B. 土石方填挖平衡 C. 最小纵坡和坡长
13、路基填方用土取“调”或“借”的界限距离称为( A )。
A. 经济运距 B.平均运距 C. 超运运距
14、绘制横断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B )。
A. 1:100 B. 1:200 C. 1:500
15、平原区布线应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一般是( C )。
A.穿过城镇 B.离开城镇 C.靠近城镇
16、导线交点内侧有障碍物,曲线半径一般应根据( C )来确定。
A.曲线长 B.切线长 C.外距
17、详细测量结束后需要编制(B )。
A. 竣工决算 B. 施工图预算 C. 设计概算
18、某段路线起点桩号为K1+380,终点桩号为K27+394.58,中间有两处断链,一处长
链57.94m,一处短链43.36m,则该路线总长( A )。
A.26029.16 m B.27380 m C.26000 m
19、当平曲线半径小于( B )时,平曲线应设置超高。
A. 一般最小半径 B.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C. 极限最小半径
20、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 C )。
A.平面、纵面综合设计成果 B.纵、横面综合设计成果 C.平、横、纵综合设计成果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称之为超高。
2.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3.横断面:道路中线任意点的法向剖切面。
4.展线:采用延长路线的办法,逐渐升坡克服高差。
5.初测:指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1.加宽: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称为曲线加宽(又称弯道加宽)。
2.路线纵断面:用一曲面沿公路中线竖直剖切,展开成平面叫路线纵断面。
3.经济运距:按费用经济计算的纵向调运的最大限度距离。
4.横向力系数:横向力与车重的比值,叫横向力系数。
5.定测:指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称之为超高。
2.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端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
3.横断面:道路中线任意点的法向剖切面。
4.展线:采用延长路线的办法,逐渐升坡克服高差。
5.初测:指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和调查工作。
三、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缓和曲线的作用。
(1)便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
(2)满足乘客乘车的舒适与稳定,减小离心力变化;
(3)满足超高、加宽缓和段的过渡,利于平稳行车;
(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2. 简述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横断面的形式,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和尺寸以及路基土石方的计算和调
3. .简述公路直接用地范围。
(1)对于路堤,为两恻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道坡脚)外不小于1米的范围;
(2)对于路堑,为边坡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米的范围;
(3)有条件时,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1米”改为“3米”、二级公路“1米”改为“2米”。
1.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制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标准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缓和曲线的作用 :线形缓和、行车缓和、超高和加宽缓和。(2分)
(1)从控制方向操作的最短时间考虑 3s。(2分)
(2)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2分)
2.设计中确定加宽缓和段长度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公路设计中,加宽缓和段长度应考虑:
(1)加宽所需的最小长度。在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2分)
(2)超高缓和段长度;(2分)
(3)缓和曲线长度。(2分)
3.纵断面设计的步骤有哪些?
(1)准备工作 (2)标注控制点 (3)试坡 (4)调坡 (5)核对 (6)定坡 (7)设计竖曲线
4.土石方调配的要求有哪些?
(1)先横后纵。(2)纵向调运的在远距离一般应小于经济运距。
(3)借方、弃土方应与借土还田、整地建田相结合。
(4)土石方调运的方向应考虑桥涵位置和路线纵坡对施工运输的影响。
(5) 不同性质的土石方应分别调配,以做到分层填筑。可以以石代土,但不能以土代石。
(6) 回头曲线部分应先作上下线调配。
(7) 土石方工程集中的路段,因开挖、运输的施工作业方案与一般路段有所不同,可单独进行调配。 (8)高程计算
5.自然展线的特点是什么?
在越岭展线布局时,一般应首先考虑采用基本形式中的自然展线,其特点是:平面线形较好,里程短,纵坡均匀,(3分)但由于路线较早地离开河谷升坡,对沿河居民服务性差,路线避让艰巨工程和不良地质的自由度不大
1.回头展线的特点有哪些?
答:平曲线半径小,同一坡面上下线重叠,对施工、行车和养护都不利(3分),但能在短距离内克服较大的高差,并且回头曲线布线灵活,利用有利地形避让艰巨工程和地质不良地段比较容易(3分)。
2.无中间带的公路,超高过渡的方式有哪些?并说明它们的适用条件。
答:(1)绕内边缘旋转。用于新建公路。(2分)
(2)绕中线旋转。用于改建公路。(2分)
(3)绕外边缘旋转。用于特殊情况。(2分)
3.设计时,高速公路采用何种视距标准?为什么?
答:应满足停车视距标准(2分)。其原因是有中间分隔带,无对向车,因此,不存在会车问题(2分)。并且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车道数均在4个车道以上,快慢车用划线分隔行驶,各行其道,也不存在超车问题(2分)。
4.缓和曲线的线形特征有哪些?
答:(1)缓和曲线曲率渐变,设于直线与圆曲线间,其线形符合汽车转弯时的行车轨迹,从而使线形缓和,消除了曲率突变点。(2分)
(2)由于曲率渐变,使道路线形顺适美观,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感。(1分)
(3)在直线和圆曲线间加入缓和曲线后,使平面线形更为灵活,线形自由度提高,更能与地形、地物及环境相适应、协调、配合,使平面线形布置更加灵活、经济、合理。(2分)
(4)与圆曲线相比,缓和曲线计算及测设均较复杂。(1分)
5.重庆市路网的结构形式是否是方格网式?方格网式路网的特点是什么?
答:否(2分)。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2分)。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