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公开课获奖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456346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公开课获奖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获奖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9/12/16,#,执教教师,-XXX,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张中行,叶圣陶,3,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背景,4,叶圣陶其人,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5,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6,作者介绍,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7,初读课文,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繁碎,繁密细碎。,修润,修改润色,商酌,商量斟酌,遵嘱,遵照嘱咐,违理,违背情理,商讨,商量讨论,打拱:,dgng,双手抱拳于胸表示敬意。,别扭:,bi ni,(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拖沓:,tu t 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妥帖:,tu ti 指恰当,十分合适。,累赘:,li zhui,(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8,关于,“,三不朽,”,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9,品读题目,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10,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能体现叶圣陶先生可贵品德的一些小事。,11,2,、,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12,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9,段):,怀念叶圣陶先生,提出向他学习的语文主张。,13,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还特别重视“简洁”,14,梳理内容,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3,段段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4,段段首),“,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6,段段首),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7,段段首),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第,8,段第,2,句),15,感知形象,1,、回味先生的语言,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待人平易,为学谦虚。,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待人真诚,关怀备至。,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16,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文风方面重视“简洁”,17,2,、回忆先生的身影,a.,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治学严谨,b.,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待人宽厚,18,3,、理解先生的苦心,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19,体会情感,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20,2,、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21,3,、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22,(,1,)、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23,(,2,)、理解积累经典名句,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24,4,、再读课文 融入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题、开头段、结尾段。,25,总结全文,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26,写作方法,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27,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28,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29,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30,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31,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32,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33,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文章,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文章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文章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文章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34,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35,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36,“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权威加走资派,双料打倒对象。”圣陶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陶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37,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陶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1976年有人送我两张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陶先生给我写点什么。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邃密深沈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颇冀移栽名说部,卑因橡笔得深赏。,38,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待掩卷津津味徐甘,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39,1977年8月,谢刚主(国祯)先生发起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陶先生、唐搜同志和我同去,圣陶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恻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陶先生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第二年夏天圣陶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四川,路上患病,回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这以后,除1982年到烟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40,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陶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圣陶先生兴致很好。H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陶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陶先生都因循未去。有一天张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陶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又过了几天,志公在电话里告诉我,圣陶先生又住院了。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民主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41,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后,叶老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42,1.,标点,2.,书面语、口语,3.,用语简洁,4.,是否顺口悦耳,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6.,43,感谢参与,敬请指导,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