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6339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职称答辩论文) 贺兰县第三中学 刘占林 2016.8.26 姓名:刘占林 单位:贺兰县第三中学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摘要: 当前,一部分中学生常常感到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太难”、“不感兴趣”、“无从下手”,而且,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学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出一篇篇质量较高的作文,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要求学生抓住身边自己感兴趣的、典型的、熟悉的人和事,甚至当地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善于运用即兴微型小作文写作训练的方法,从学生随笔中捕捉瞬间灵感写作的闪现与心声,以及家庭和学生的心事,把语文老师下水作文(或文学作品)当作学生的范文和潜移默化的教材,揭示获奖作文写作的奥秘。 关键词:培养 中学生 作文 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新事物的意识倾向。作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下面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谈谈我粗浅的做法: 一、 作文的趣味性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举例的趣味性、典型性,那么无论对学生写作兴趣还是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堂成功的作文课,关键在于教师善于营造一种情趣横生、事例典型、气氛活跃、师生心情愉快的良好课堂氛围。我曾这样辅导学生写《童年趣事》的:首先让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一人讲二三件童年时代的趣事或“傻事”,然后各选一位代表在课堂上“曝光”,结果有的先笑后说,有的边笑边说,还有的没讲完就被同学们的笑声所取代,如“先偷到一支钢笔那么粗那么长的带有黄花和毛刺儿的黄瓜,突然被主人发现,于是我来不及擦掉毛刺和掰掉黄花就边跑边把黄瓜吞了下去……”,又如我“问妈妈是不是所有的鞋都能洗,妈妈边洗地板边不加思索地告诉我:‘这还用问吗……’,后来妈妈发现水盆中似船的皮鞋都在‘飘洋过海’,于是我的屁股平生第一次倒了大霉,接着边哭边与妈妈辩论着刚才的原话”。随后又有几人讲了偷西瓜如何背不动被主人抓住、打沙枣如何忘了拿书包……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师生的心情轻松愉快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于是我顺藤摸瓜,趁学生“创作灵感”在排队,构思和典型事例在排队,丰富的想象在排队的时候,马上引导学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编写提纲,学生趁热打铁,很快一篇篇质量较高的作文写出来了。 这堂作文课不但我讲的轻松,而且学生学的、写的更轻松。当时我所任教的八年级(2)班学生李月玲在参加当年全国作文比赛中荣获了全国优秀作文奖。她的习作《童年趣事》也被入选《获奖作文》集中。 二、一篇随笔改变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命运——移情促趣 我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些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甚至他们家庭命运的作家和一篇文章定命运的故事,如著名作家梁晓声,张贤亮,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的故事和写作经历——移情促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效果颇佳, “内心郁结”是瘦弱寡言的七年级(2)班女生何雪婷同学的最近一段时间的精神症状。为了更好的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郁结”,我采取了除上交大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写随笔。 2012年的一天,我布置了一篇主题为“ 我的心里话” 的随笔,周天上晚自习,我收来批改时,我的眼帘出现了一篇题为《爸爸失业了》的随笔,我刚读了十几行,就被这个女同学的文笔、才情以及她的内心郁结深深感动和吸引住了。我一口气读完,让我在叹服声中多了几分担忧和焦虑---小小的七年级女生为什么竟会背上这么繁重而焦虑的精神负担上学呢?我在想:带上这样或那样沉重的家庭枷锁上学的孩子何止她一个人呢?又怎么能够把各门功课学好呢?于是,我潜意识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减轻学生思想负担”,“如何帮助有家庭问题的学生走出精神困境” ---于是,在我的教书育人空间中出现了“抓住何雪婷小小的一篇随笔做一篇大文章”的构思和设想诞生了---后来,我将何雪婷的随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宣读并作出了评析,并把即兴写给何雪婷同学的一份书信一字不漏地读给全班同学---何雪婷哭了,全班同学震撼了! 当天下午,我找了几名责任心很强的女同学上何雪婷家中,去说服何雪婷的爸爸----“一个大老爷们,一边看着女儿的文章一边放声痛哭自责……老师,我们是按照您的意思去做的,没想到她的爸爸感情那样脆弱!不堪一击呀! 看着初战告捷凯旋归来的女生个个惊叹中不失得意的言语,让我又多了一层考虑----何雪婷的事要趁热打铁,如何让何雪婷的文章发表或获大奖,甚至她本人也能考上高中呢?后来,我更加关注何雪婷心灵历程的变化:随着“首次告捷”的她一天天变得开朗、有说有笑、让我多了几份欣慰外,原先被同学们遗忘了的“小人物”一下子成了全班乃至全校师生关注的“大人物”。随着她心灵的变化,她的外在的言行也在变化了,她的父母关系变得融洽了,家庭变得和谐了……一个月后,我作为何雪婷的推荐人和辅导教师,将那篇随笔推荐给《贺兰》文学季刊发表了,这在何雪婷乃至她的家庭之中产生了不小的震撼。第二年,我又推荐了她的那篇文章参加“曹雪芹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大奖赛,竟荣获银奖---其震撼力不言而喻……2012年何雪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贺兰一中就读。 尘埃落定,使我进一步悟出一个道理,像何雪婷这样的弱势群体的孩子,容易被忘记的小人物,在每个班该有多少?她们更需要及时的阳光和雨露,只要老师稍稍给她们适宜的一点点帮助和爱,她们就会回报你更多的惊喜和奇迹!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待的结果吗? 世界上没有你办不成的事,怕就怕你不去锲而不舍积极想办法,去主动改变她,感化她。何雪婷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 培养写作兴趣与家乡边缘的知识结合起来 “言为心声”——文章写出的是作者自己的心里感受,没有真情实感和丰富联想,文章是枯燥无味的,没有生气的;但如果把学生熟知的家乡历史、地理环境等边缘知识结合起来写,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口头性作文,题目是《家乡历史知多少》。课堂上,当我写出“铁打洪广营,纸糊宁夏城”之后,好多同学都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联想到走南闯北、访能求贤、体察民情、骑着毛驴访洪广营的康熙皇帝……”;有的说:“康熙帝到我们洪广营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不等这个同学说完,另一个截断话茬说:“康熙皇帝到洪广营,由于军纪森严,夜晚不得入城,便连夜退回宁夏城,婉言说通士兵放他进了城门。于是,康熙表扬洪广营军令严明,批评宁夏城军纪缓散,防守不严……”,这时同学们眨眨眼异口同声地说:“这大概就是洪广营闻名于世的原因吧!”顺着这个思路,我又引了几个有关宁夏的话题“天下黄河富宁夏”、“元昊——西夏王”、“我喜欢的五宝之一”等,学生对每个话题都很感兴趣,而且很快写出自己的文章。由此看来,适当点拨和提及学生熟知的家乡历史和边缘知识,不但能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会得到一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可谓事半功倍一石三鸟。 四、 教师要身体力行勤于“下水”,去带动学生积极写作 “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在写作上没有两下子,很难让学生服你,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登报了,更会对你所教的作文课感兴趣。 有一位爱好作文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之所以作文水平提高的如此之快,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遇到了一位酷爱文学的园丁作家——刘老师,无论是他办的《朝花》校报,还是他写的小小说《回敬》、《敲门》、《难题》,还有中篇小说《春妹子》、《我的母亲》,散文《解读母亲的遗照》等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写作的动力所在吧!还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与我写同题作文《晨光曲》,我是这样做的: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中站着一位老人,手拿扫帚不停地扫着,然后,把我的构思意图介绍给了学生,要求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我选择了我校门房的徐老汉作为写作对象:他勤快,心地善良,关心师生的思想和身体状况,于是我采用以下素材——有一次我患感冒,几天卧床不起,徐老汉为了我的身体早日康复,每天早晨送药、送饭给我,我感激不尽……每次刮风,黄沙满天,第二天早晨风沙平息,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在各班教室窗台上扫尘土,在篮球场上清扫垃圾,美化校园——太阳出来时,乍一看徐老汉手拿扫帚仿佛 “钻进” 了太阳里,不停地扫啊扫啊……然后以此作结。学生对我的构思很欣赏,他们问我为什么这样构思、这样写,我告诉他们:晨光晨光,无非是一天中最早的太阳,“曲”——歌颂那些起早贪黑、默默无闻、为他人服务、同太阳一起赛跑的人。我讲完这些之后,学生个个心悦诚服——我想:只有教师把“为什么这样写”讲清楚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大脑中的产物如何“出产”了! 在我执教生涯中,最使我难忘的是2008年5月的一天——因为我班的同学李月玲获得了2007——2008年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奖!连我个人也获得“育才奖”,2009年全县举办的中学生“读写能力”竞赛,我班李正军、杨丽、孙建丽等五人分别获一、三、四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2年我辅导的余丽的作文《我的医生梦》荣获全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2006年我辅导的王慧、刘海燕的征文《我的读书故事》发表在《贺兰》文学季刊并获奖。2007年我辅导的李辉同学参加银川市和贺兰县教育局举办的“爸爸妈妈我爱你”有奖征文荣获二等奖。 日后,有些语文教师问我:“你是怎样教作文的?” 于是,我想到了我素日的作文课。 有一次,我在作文课上读我发表在《银川晚报》上的小说《回敬》,谁知在班内反响很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传阅,并让我做“创作经验”报告哩!——我把小说的构思写作技巧,以及编辑同志的修改意见,毫不保留地讲给了同学们。这样,他们更愿意接近我这个“园丁作家”了(在学校,师生们常这样称呼我)。 再以后,我又把自己发表的诗歌《假如》,小说《难题》、《雨夜》、《哭母》等布局谋篇,反复练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许多同学都是这样听了之后才迷上作文,当他们的作文获奖之后,别的教师让他们讲体会时,他们总是说:“我们有时认为,刘老师简直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作文尖子生,和我们同堂比赛作文——与我们竞争,下课后谈写作得与失,谈关于他的童年……还有他的现身说法——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我们作文天地里起到了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时文中就一个词、一个人,他就能讲出闪光点,‘窥一斑见全豹’,使我们在写作领域,视野开阔,茅塞顿开,兴趣浓厚,受益匪浅。”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姓名:刘占林 单位: 贺兰县第三中学 摘要: 当前,一部分中学生常常感到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太难”、“不感兴趣”、“无从下手”,而且,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学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出一篇篇质量较高的作文,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抓住身边自己感兴趣的、典型的、熟悉的人和事,甚至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成功人物的现身说法,即兴微型小作文写作,如何及时捕捉瞬间灵感的闪现与写作,语文老师下水作文(或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揭示获奖作文写作奥秘。 关键词: 培养 中学生 作文 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过去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新事物的意识倾向。作文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在 下面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谈谈我粗浅的做法: 一、 作文的趣味性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举例的趣味性、典型性,那么无论对学生写作兴趣还是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堂成功的作文课,关键在于教师善于营造一种情趣横生、事例典型、气氛活跃、师生心情愉快的良好课堂氛围。我曾这样辅导学生写《童年趣事》的:首先让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一人讲二三件童年时代的趣事或“傻事”,然后各选一位代表在课堂上“曝光”,结果有的先笑后说,有的边笑边说,还有的没讲完就被同学们的笑声所取代,如“先偷到一支钢笔那么粗那么长的带有黄花和毛刺儿的黄瓜,突然被主人发现,于是我来不及擦掉毛刺和掰掉黄花就边跑边把黄瓜吞了下去……”,又如我“问妈妈是不是所有的鞋都能洗,妈妈边洗地板边不加思索地告诉我:‘这还用问吗……’,后来妈妈发现水盆中似船的皮鞋都在‘飘洋过海’,于是我的屁股平生第一次倒了大霉,接着边哭边与妈妈辩论着刚才的原话”。随后又有几人讲了偷西瓜如何背不动被主人抓住、打沙枣如何忘了拿书包……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师生的心情轻松愉快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于是我顺藤摸瓜,趁学生“创作灵感”在排队,构思和典型事例在排队,丰富的想象在排队的时候,马上引导学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编写提纲,学生趁热打铁,很快一篇篇质量较高的作文写出来了。 这堂作文课不但我讲的轻松,而且学生学的、写的更轻松。当时我所任教的初二(2)班学生李月玲在参加当年全国作文比赛中荣获了全国优秀作文奖。她的习作《童年趣事》也被入选《获奖作文》集中。 二、 培养写作兴趣与家乡边缘的知识结合起来 “言为心声”——文章写出的是作者自己的心里感受,没有真情实感和丰富联想,文章是枯燥无味的,没有生气的;但如果把学生熟知的家乡历史、地理环境等边缘知识结合起来写,那效果就不大一样了。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口头性作文,题目是《家乡历史知多少》。课堂上,当我写出“铁打洪广营,纸糊宁夏城”之后,好多同学都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联想到走南闯北、访能求贤、体察民情、骑着毛驴访洪广营的康熙皇帝……”;有的说:“康熙帝到我们洪广营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不等这个同学说完,另一个截断话茬说:“康熙皇帝到洪广营,由于军纪森严,夜晚不得人城,便连夜退回宁夏城,婉言说通士兵放他进了城门。于是,康熙表扬洪广营军令严明,批评宁夏城军纪缓散,防守不严……”,这时同学们眨眨眼异口同声地说:“这大概就是洪广营闻名于世的原因吧!”顺着这个思路,我又引了几个有关宁夏的话题“天下黄河富宁夏”、“元昊——西夏王”、“我喜欢的五宝之一”等,学生对每个话题都很感兴趣,而且很快写出自己的文章。由此看来,适当点拨和提及学生熟知的家乡历史和边缘知识,不但能使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会得到一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可谓事半功倍一石三鸟。 三、 教师要身体力行勤于“下水”,去带动学生积极写作 “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在写作上没有两下子,很难让学生服你,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登报了,更会对你所教的作文课感兴趣。 有一位爱好作文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之所以作文水平提高的如此之快,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遇到了一位酷爱文学的园丁作家——刘教师,无论是他办的《朝花》校报,还是他写的小小说《回敬》、《敲门》、《难题》,还有中篇小说《春妹子》、《我的母亲》,散文《解读母亲的遗照》等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也许就是我喜欢写作的动力所在吧!还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与我写同题作文《晨光曲》,我是这样做的: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中站着一位老人,手拿扫帚不停地扫着,然后,把我的构思意图介绍给了学生,要求写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我选择了我校门房的徐老汉作为写作对象:他勤快,心地善良,关心师生的思想和身体状况,于是我采用以下素材——有一次我患感冒,几天卧床不起,徐老汉为了我的身体早日康复,每天早晨送药、送饭给我,我感激不尽……每次刮风,黄沙满天,第二天早晨风沙平息,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在各班教室窗台上扫尘土,在篮球场上清扫垃圾,美化校园——太阳出来时,乍一看徐老汉手拿扫帚仿佛 “钻进” 了太阳里,不停地扫啊扫啊……然后以此作结。学生对我的构思很欣赏,他们问我为什么这样构思、这样写,我告诉他们:晨光晨光,无非是一天中最早的太阳,“曲”——歌颂那些起早贪黑、默默无闻、为他人服务、同太阳一起赛跑的人。我讲完这些之后,学生个个心悦诚服——我想:只有教师把“为什么这样写”讲清楚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大脑中的产物如何“出产”了! 在我执教生涯中,最使我难忘的是1988年5月的一天——因为我班的同学李月玲获得了1987——1988年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奖!连我个人也获得“育才奖”,1989年全县学区举办的全乡中小学生“读写能力”竞赛,我班李正军、杨丽、孙建丽等五人分别获一、三、四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2年我辅导的余丽的作文《我的医生梦》荣获全区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2006年我辅导的王慧、刘海燕的征文《我的读书故事》发表在《贺兰》文学季刊并获奖。2007年我辅导的李辉同学参加银川市和贺兰县教育局举办的“爸爸妈妈我爱你”有奖征文荣获二等奖。 日后,有些语文教师问我:“你是怎样教作文的?” 于是,我想到了我素日的作文课。 有一次,我在作文课上读我发表在《银川晚报》上的小说《回敬》,谁知在班内反响很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传阅,并让我做“创作经验”报告哩!——我把小说的构思写作技巧,以及编辑同志的修改意见,毫不保留地讲给了同学们。这样,他们更愿意接近我这个“园丁作家”了(在学校,师生们常这样称呼我)。 再以后,我又把自己发表的诗歌《假如》,小说《难题》、《我的母亲》、《我们的学校》等布局谋篇,反复练字修改(包括标点符号)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许多同学都是这样听了之后才迷上作文,当他们的作文获奖之后,别的教师让他们讲体会时,他们总是说:“我们有时认为,刘老师简直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作文尖子生,和我们同堂比赛作文——与我们竞争,下课后谈写作得与失,谈关于他的童年……还有他的现身说法——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我们作文天地里起到了举足轻重、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时文中就一个词、一个人,他就能讲出闪光点,‘窥一斑见全豹’,使他们视野开阔,茅塞顿开,兴趣浓厚,收效非浅。 四、 作文评讲要多褒少贬,以生动有益的事例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靠老师的单纯讲解、批改,正如要让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或游泳,不能只靠口头上的比划一样,评讲作文是写好作文的又一关键,但教师如误会了学生原作或引文而多贬不褒,其效果是很差的。 有一位语文教师进行作文公开教学,评讲的题目是《我的母亲》,大概是刚学过这类课文,那位老师挑了一本有“毛病”的作文,翻开之后,用一种不屑一顾的讽刺的口吻读道: “母亲双手,是一层厚似一层的茧密密缝织而成,不认识蔻丹、指甲油和丝绒手套的母亲的双手,长年属于泥土……”这本来是台湾“泥土诗人”吴晟的抒情诗《手》——抒发了诗人对慈母深深的同情和热爱之情,但这位老师也许不常读台湾诗人的诗作,又不懂此首诗的含义,便把引用此诗的同学叫了起来,挖苦道“什么乱七八糟的,纯粹狗屁不懂,写得驴头不对马嘴。母亲手怎么会是‘茧缝织而成’的呢?更可笑的是,‘母亲双手属于泥土’——谁的母亲能长出这样可怕的手来呢? 老师不容学生分辩便滔滔不绝,而那位学生竟被冤枉得整整站了一节课。 我认为,学生在作文中有“微疵”不怕,怕就怕学生稍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不及时鼓励,而让机会悄悄从身边溜走——轻易放过。相反地,作文中,学生哪怕是用好了一个词,写对了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也要及时给予热情鼓励,予以肯定。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后,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枯木不可雕”、“羊头上的毛多长永远多长”了,从而取掉自卑心,树立自信心。我常给学生讲些“少年作家”动人事迹和成长经历——如湖北鄂城县东方红小学的刘倩倩写《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此诗荣获联合国颁发的菲利亚奖章;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第八中学学生赵爽写的《一个邮政职工的一天》参加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被评为第一名,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由此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热情和兴趣。后来,学生常常把自己的习作大胆地拿来让我改,提建议,登校报。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培养学生对作文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忽视学生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那可真是“大意失荆州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