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素养调研卷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道小题 2 分,共 46 分。以下各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 “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 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 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 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 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 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2. 如图为古埃及的壁画,这些壁画反映了古埃及( )
A. 种姓制度的建立 B. 农业生产的状况 C. 统治区域的变化 D. 民主政治的实行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 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 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3. 如下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A. 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 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 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4.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 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古希腊特别注重( )
A. 发展商业贸易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全民共享民主 D. 开荒发展农业
公元前 3 世纪初,统一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 264-前 146 年,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消灭迦太基,控制了西
5. 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第 6页/共 6页
地中海;
公元 2 世纪,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A. 雅典的征服与扩张 B. 斯巴达克的反抗
C. 罗马的征服与扩张 D. 罗马帝国的壮大
6.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下图的史 料是刻在大理石上“儒略历”片段,它可以用来解读( )
A. 希腊神话的发展 B. 公历的缘起
C. 城市的自治 D. 大学的兴起
7. 近代欧洲制定本国法律制度时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如《拿破仑法典》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目前许多国 家的司法体系都渊源于罗马法,这表明罗马法( )
A. 维护奴隶主利益 B. 是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
C. 是近现代法学的渊源 D. 体现了罗马人的智慧
8. 马克垚在解读封君封臣制时指出,封臣把自己的人身转让给别人,让别人支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时, 封臣变成了封君的“物”。他旨在说明,封君封臣制具有( )
A. 契约特征 B. 稳定性 C. 不平等性 D. 强制性
9. 汉朝时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纪西欧庄园内 “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由此可见,汉朝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
A. 大规模使用奴隶生产 B. 商品主要用来交换
C 生产基本能自给自足 D.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10. “那时一批知名的罗马法学者在该校任教,其精湛的学识和高超的论辩术吸引了欧洲各国的学生,波隆 那大学也就应运而生。”据此可知,波隆那大学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
A. 一批知名学者的推动 B. 新兴市民阶层要求
C. 该校有建大学的特权 D. 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11. “罗马帝国西半部已一去永不复返,东半部却仿佛是一家营业中的商行,商人们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 云集于此,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由材料可知,查士丁尼汇编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 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 B. 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C. 维护法律权威的需要 D. 保障人人平等的需要
12. 7 世纪中期,日本在地方设置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统一赋税。这一措施( )
A. 使日本基本实现统一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导致幕府统治的出现 D. 致使天皇大权旁落
13. “各地商品在巴格达争奇斗艳,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亚的织物和宝石,北 欧的蜂蜜、蜂蜡和毛皮,东非的象牙和金砂,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除部分商品当地消费外,大多数再由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巴格达物产丰富 B. 阿拉伯人是经济交流的桥梁
C. 巴格达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D. 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4. 下图所示是欧洲 13 世纪生产关系出现的新现象。它说明( )
A. 租地农场的出现 B. 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性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 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
15. 15 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越多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了德国( )
A. 理性主义的产生 B. 人文主义的兴起
C. 工业革命 D. 开辟了新航路
16. “这场引人瞩目的巨变开始是单向的,但很快就变为交流融合的过程。媒介是海洋及周边的海岸,方法 是贸易和移民。”材料中的“巨变”始于( )
A. 城市的兴起 B. 文艺复兴 C. 新航路开辟 D. 科学革命
17. “怎么把棉花变成象牙?或者更叫人伤脑筋的是,怎么把棉花变成奴隶?”对这一问题,16 世纪西欧商人们采用的方案是( )
A 建立殖民据点 B. 开展三角贸易
C. 设置商贸公司 D. 进行劫掠式贸易
18. 下列图片所示材料反映了欧洲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从专制走向民主 D. 从封闭走向开放
19. 在欧洲人看来,“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这个国家“成 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与“这个国家”获得自由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B.
日本明治维新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
20. 据如表可知法国大革命(
)
部分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作者
论著
评价
[德]布维尔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9 世纪德国的政治思想无一不打着法国大革命的印迹
[法]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打碎了欧洲的一项项王冠
王振国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实现了民族的解放
C. 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D. 推动启蒙运动兴起
21. 1815—1850 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每磅运费约降了 80%……陆路运输的改变更大,人类首次得以用低廉成本将重物运到遥远他地。以下哪个交通工具推动改变( )
A. 汽车 B. 电车 C. 蒸汽机车 D. 飞机
2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 B. 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C. 反对用暴力夺取政权 D. 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23.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展现了无产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其创作的背景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巴黎公社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二、非选择题(2 大题,共 24 分)
24. 城市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更是时代变迁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卫城远眺
雅典拥有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是雅典的政治、宗教中心地。
黄昏下的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平城京时建造的唐招提寺
8 世纪日本首都平城京( 今奈良),作为日本都城历时七十五年,是日本历史和文化发祥地之一,见证了中日历史上的友好往来。
材料二:美国华盛顿特区自 1790 年起设置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华盛顿城市中心建有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其中国会大厦建在中心的“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并以建都时各州 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材料三:1801—1831 年,英国西北部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在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的 7000 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 33 个。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19 世纪前 40 年中,
毒雾事件不下 14 次,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大幅增加。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事,任选表格中的一座城市,介绍其在“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首都的建筑规划格局反映的美国的政治特点及法律基础。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反映出的英国社会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主题一:杰出的领导人
主题二:①
主题三:积极探索的发明家
汉谟拉比、伯利克里、屋大维、查士丁尼一世、华盛顿、拿破仑
苏格拉底、但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②
凯伊、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森
25. 宝安区某学校历史社团开展了“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历史名人”评选活动。为此,小欣同学选取了统编 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相关的历史人物:
(1) 结合所学知识,请补充①②内容。请任选三个主题中的其中 1 位人物,为其写推荐语,字数在 100 字左右。
(2)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论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