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 《春酒》教学设计
第 1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时间: 年 月 日 周 第( )案
教学目标
目标A、积累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目标B、体会文章围绕“家乡的味道”精心组织素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目标C、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问题引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琦君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的美好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问题A:掌握生字(预习检测,大声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独立完成后展示,并互查纠错情况)
策略A: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家醅(pēi) 顾名思义(gù) 斟酒(zhēn) 挑剔(tì) 炮制(páo )煨炖(wēi dùn) 酿酒(niàng) 脸颊(jiá)
2、解释下列词语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3、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的作品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问题B: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速读课文,从文中画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在学案上记下关键词。独立完成,师友互助,小组合作)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什么意义?
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默读1——4自然段,看有哪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最能体现儿时的“我”的童真童趣?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在课本上标注)
(2)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专题训练
阅读第5——10段(春酒以外……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回答问题。
1、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在文中的含义。
①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写出花匠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②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突出“我”的活泼、可爱、天真。
2、每年正月里,我都“眼巴巴地盼望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其原因是什么?
到那一天有八宝酒喝,而且家里热闹、温馨,在我都很快乐。
3、从上文可以看出,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分点简要回答。
善良,勤俭,能干
4、 文章的结尾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思念。
5、 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