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弟子规》导读案
【原文】总叙
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规:准则。训:教导,教诲。悌:尊敬兄长。通“弟”。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讨论】1.什么是谨言慎行?
2.怎样做才算是讲信用?
【感悟】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诵读】
【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李毓秀学问好,修养好,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因撰写《弟子规》,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特别是《弟子规》(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
《弟子规》体系出自《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原文】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泛:广泛,普遍。亲仁:亲近道德品格高尚的人。学文:多读书爱学习。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多读书多学习。
【故事】
杜林与古文经学
东汉时,有个人叫杜林,杜林少年时性格稳沉,酷爱学习。家里的藏书很多,另外还要拜文质彬彬的张竦(sǒng)为师,向他求教。因此杜林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当时的人都称他“通儒”。王莽战败之后,杜林曾遭逮捕而被监禁。光武帝登基称帝后释放了他,并让他做了御史的官。京城的官员们都认为他知识广博。
当时,来自河南的郑兴,东海的卫宏都擅于古文经学。济南的徐巡拜卫宏为师,后来他们师徒二人又同拜杜林为师。杜林曾在西州得到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始终把这书当宝贝一样看待,书不离身。杜林把这本书拿给卫宏徐巡看,还教导说:“我十分害怕这本书被人毁灭,害怕这门学问绝迹。古文经书现在虽不受重视,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对自己之所学要加倍珍惜。” 由于卫宏等人的重视,古文经学才得以流传下来。
【讨论】1.你知道哪些人是有仁德的人?
2.小学生怎样做才算是博爱大众?
【感悟】一个知书达理、诚实可靠的孩子,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喜爱与赞赏。当然,如果成绩优异,做到德才兼备,那就更完善了。
【诵读】
【原文】入则孝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呼:呼唤,叫唤。应:应答。勿:不要。懒:偷懒。
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故事】
孝心感天
王祥是晋朝时人。他为人孝顺,却少年丧母。继母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父亲不再宠爱他,并让他天天干重活。但是王祥对自己的继母却并无怨言,相反侍奉得更加周到细致。父母有病时,他彻夜在旁亲自伺候。
有一年的冬天,寒风刺骨,继母突然想吃生鱼,王祥就不顾天寒地冻,准备下水捕鱼。结果冰层自动破开,跳出两条鲤鱼。又有一次她的继母想吃考熟的黄雀,王祥便捉了一只,亲自烤熟,送给继母吃,等继母吃完之后却还想吃,这时竟有几十只黄雀误入他的帷幕。对此,邻居十分震惊,认为是孝心感动上天的缘故。
汉末,天下大乱。王祥带着继母、幼弟逃难,在庐江隐居长达三十年。州、郡几次让他出任官职,他以侍奉老母加以拒绝。继母去世后,他更是痛不欲生。王祥孝顺的方式虽然有些太过,但其精神可嘉,让人钦佩。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父母给了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当然要孝敬父母、体贴父母。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作为一名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为我们骄傲,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诵读】
【原文】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教:教导,教育。敬:恭敬。承:接受,承受。
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故事】
孟母断机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闵子骞谏父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qiān)。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偏心,不喜欢闵子骞。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我们经常觉得父母很唠叨,不愿意听他们的话,这样做是很不对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父母的唠叨也是为了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不要埋怨父母对自己太严格,父母对你严格的督促,完全是出自于一片爱子之心啊,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这一片苦心。
【诵读】
【原文】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凊:读音为(qìng)冷,凉。省:问候,探望。
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此处引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黄香的典故)
【讨论】1.你知道《黄香温席》的故事吗?
2.小学生怎样向父母、长辈尽孝?
3.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故事】
黄香温席
黄香是东汉时期江夏人。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她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儿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后人称赞道:“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出门。反:同“返”,回来。面:用作动词,问候。
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回家后,告诉父母一声报个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老搬家,就是我们事业、职业也不要随意变动,免得父母老担忧。
【故事】
神童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陆绩非常孝顺,孝名广传天下。
陆绩是个聪慧的孩子,由于酷爱读书,因而见识广博,以“神童”著称。6岁时,陆绩便在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他对袁术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袁术对陆绩的学识深为赏识,就破例赐坐,还赐以柑橘。陆绩吃过一个后,想到母亲不能吃到,很是遗憾,于是就悄悄往怀中塞了三个,准备带回去孝敬母亲。不料,当陆绩拜辞袁术弯腰作揖时,柑橘却自怀中掉出。袁术很是震惊,而陆绩却并没有感到尴尬,相反却神色自若地说,怀揣柑橘是为了带回去孝敬母亲。这样的应答,让袁术对他更加赏识,陆绩不仅才学高绝,而且品行超拔。他的孝道广为传颂。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最牵挂我们的永远是父母。所以我们出门时一定要向父母报告,告诉他们我们去什么地方,大约什么时候回来,绝不可以不请示就溜走了,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回来后也一定要见见父母,让父母安心。如果我们因为事情耽误而不能按时回家,也要先打电话通知爸爸妈妈,免得他们担心。
【诵读】
【原文】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虽:即使。擅:擅自,任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苟:假如。子道:做儿子之礼义。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担心,这就是不孝的行为了。
【故事】
刘备教子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思是: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也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你。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贪图享乐起来,不理朝政。公元263年,蜀国被魏所灭,刘禅也成了俘虏。
刘禅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沉迷于享乐,最后才导致蜀国灭亡。
周处的改变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殴,为当地一大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于是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故事】
陶母退鱼
东晋时有个名将叫陶侃,他年轻时是寻阳县管理渔业的一个小官,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孟母、欧阳母、岳母、陶母)之一。
陶侃曾经托人送给母亲一罐咸鱼。陶侃的母亲见到儿子送来的咸鱼非常生气,将那一罐咸鱼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并同时写了一封信责备儿子:“你当了个管理渔业的小官,就把官府的鱼送给我,非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使我为你感到担忧。”陶侃深受教育。
从此,他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受到百姓的称赞。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感悟】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取之有道”,凡是你不应该拿的,不属于你自己的,都应该征求别人的同意才能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你就私自隐藏起来,那就像小偷一样,是有损于我们品德的,这样的行为会让父母担心。
【原文】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具:置办,准备。谨:谨慎的。去:除去,去掉。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故事】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bǐng)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郯子的孝道
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半岛有一个郯(tán)国。郯国国君的儿子郯子自小便孝名远扬。后来由于父母年迈,而且都患眼疾,于是郯子便承袭了国君大位。郯子当国君后第一件事便是想方设法治疗父母的眼疾。
大夫说这种病症治疗的最好办法是饮用鹿乳,并用鹿乳洗眼。但鹿乳难得,郯子便亲自带了几个侍从,整日钻深山,希望能找到鹿群。可是鹿天性机敏,不等他们靠近,早跑得不见踪迹。郯子等人望鹿兴叹,却也无可奈何。郯子因此寝食难安,苦思冥想得到鹿乳的方法。忽然,他突发奇想:为何不能把自己化装成一只鹿去接近鹿群?于是,郯子便找来了一张鹿皮,将自己化装成了一只鹿的模样。
这一天,郯子早早进入山林,等待鹿群出现,他趴在地上,忽然发现一支箭正瞄着自己。他赶紧站起来,大喊:“别射,我是人!”然后述说了原委。猎人方才明白,自己面前的人竟是国君。郯子的孝心孝行令猎人极为感动,他告诉郯子自己家中有一头母鹿。
回到家中,郯子就用鹿乳给父母洗眼睛。几天以后,他父母的眼疾痊愈了。郯子几次登门向猎人表示谢意,猎人老诚厚道,只说:“不用谢了,你只要把郯国治理好,百姓永享安康就行了。”此后,郯子谨记猎人的话,精心治理国家,勤政爱民,提倡孝道,使小小的郯国盛极一时。
【讨论】1.那些事是父母希望你做的?那些事是他们不希望你做的?
2.你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坏习惯?以后应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分辨父母喜欢和厌恶的事情也有是非之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身:身体。贻:留给。忧:担心。羞:羞耻,羞愧。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担忧;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故事】
朱寿昌除害
宋仁宗当政期间,出了一名孝子,名叫朱寿昌。
他的父亲朱巽(xùn)是军人出身。后来,父亲离世,他便继承父亲遗志,步入仕途。他任知州时,州境内水盗蜂起,肆意杀人越货。朱寿昌到任后,便将所有船只统一编号,并刻上船主姓名,使他们能互相监督,发现水盗行凶,就百舸(gě)齐发,合力讨之。经过这种办法,当地水盗大大减少。
后来,他又被调任四川阆(làng)州做知州。阆州有个土豪雍子良,无恶不作。朱寿昌当阆州知州后,雍子良又行凶杀人。官府追查下来,雍子良玩弄手段,用十万银钱买通了一个老农作伪证。朱寿昌明察暗访,明白了真情,便当着老农的面,揭穿了雍子良的阴谋诡计。老农幡然悔悟,便把雍子良的恶性及阴谋全盘托出。铁证如山,雍子良也只能伏法。朱寿昌为民除去了一大公害,受到人们的热烈颂扬!
【讨论】1.在你生病或受伤时,父母是怎样做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你做错事时,父母是怎样做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以后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感悟】从小到大,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生病的时候,父母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子女,我们要能体会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那一份心情,要懂得爱护、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除了不让我们的身体受伤,更重要的是不要“德有伤”,让父母为自己蒙羞。
【诵读】
【原文】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憎:读音为(zēng)厌恶,嫌。有版本为:亲恶我,孝方贤。方:才。贤:可贵。
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故事】
虞舜的秉性
虞舜幼年丧母,父亲又双目失明。因此缺少了母爱和父爱。
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后娘长相丑陋,脾气暴烈、凶狠。一年后,她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父亲偏心,疼爱后妻和幼子,对虞舜却不冷不热。
虞舜转眼二十岁了,成了声名远扬的一位大孝子。又过了十年,唐尧帝准备退位让贤,大家一致推荐虞舜。于是,尧帝就让自己的儿子和虞舜交往,以观察他的处事能力;又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观察他的治家本领。
父母和弟弟看到虞舜又有财产又有美妻,非常嫉恨。象就鼓动父母,想把其据为己有。有一天,父母叫虞舜去淘井,然而,等虞舜下到井中,父母弟弟却奋力向井中填土,然后准备分割财产。
就在象得意忘形的时候,虞舜却突然站在了象的面前,这让象大吃一惊,尴尬到了极点。而虞舜却一点没有生气,他大度的对象说:“很好,既然这样,你以后就可以同我共同治理天下了。”象听了哥哥的话,无地自容,夺门而走。原来,舜事先在井中挖了一个大洞。妻子见丈夫好好地活着归来,悲喜交加。
尧帝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虞舜确实治民有为,于是放心地让位虞舜,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过:过错。谏:规劝。怡:和悦,高兴。色:脸色,表情。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我们要劝其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故事】
白起与儿子
民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字叫做白起。这人从小娇生惯养,喜欢交一帮狐朋狗友,成为了当地一大公害。其父对其咬牙切齿,然而却也无可奈何。
后来,白起成家娶妻,他的妻子天生聪颖贤惠。有一次她劝导丈夫,不料白起却对她拳脚相加。自此妻子便不敢再提及此事。
白起的儿子名叫白景,生得十分可爱。白景慢慢长大,也懂事了,他意识到了父亲的不轨。由于受到母亲的教导,白景很聪明善良,他深以父亲的行为为耻。
这天吃晚饭时,父亲满面笑容,心情甚佳。白景见这是个好机会,就语带稚气地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要做爸爸这样的人,真威风,爸爸你说好吗?”这话一出,让白起大吃一惊,想到这样一个可爱的儿子要做和自己一样的浪荡子弟,这实在可怕!从此,白起便改过自新。一家过起了幸福生活。
【讨论】你的父母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吗?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感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的时候。这时,我们不要顶撞他们,也不要当众揭他们的短,最好是用委婉的语气,心平气和地去劝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诵读】
【原文】
13、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挞:读音为(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怨:抱怨。
父母听不进去劝解,应该和颜悦色反复规劝;父母不听劝,我们虽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故事】
刘博的转变
有个人的名字叫刘博,妻子梁氏,育有两个儿子,但刘博好赌成性。
儿子们渐渐长大,对父亲的言行也看不惯。但他们对父亲的劝阻毫无作用。有一次,刘博想把家中唯一的财产——一头大母猪卖了充当赌资。妻子苦口婆心劝他不要这样,刘博不听,执意要卖掉。在旁的两个儿子实在看不下去,就跪倒在地,苦苦哀求。谁料这刘博却是铁石心肠,一脚踹开了两个儿子倔强的把猪拽出了家门。一夜之间,老母猪换来的钱输了个精光。
后来,政府严厉抓赌。刘博被列为劳改的对象,直到这时刘博才有所醒悟。在狱期间,两个儿子常来探狱,刘博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亲情的暖意,从此决心改掉恶习。
有时,两个儿子为了营生,长久外出,不能常去探狱。他们便写信给监狱中的父亲,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父亲的真诚。
最后,刘博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谨记儿子们的劝说,果然改掉了好赌的恶习。
【讨论】假如你的父母做了错事还不听劝说?你该怎么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有病,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父母如果病倒在床,要侍候在旁,日夜不离左右。
【故事】
贤能仁孝的刘恒
公元前196年,刘恒才八岁,就受封为王,封地为代。按汉制,皇子一旦受封,就必须亲赴封地主持政务。刘恒只好择日登程赴任,薄氏搂着儿子相泣而别。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吕氏当权。不过,吕氏知道薄氏并不得宠,格外允许她到代地与儿子团聚。
刘恒对母亲感情甚笃,力行孝道。忽然有一天,薄氏患病,而且病情严重,饭茶不进。刘恒可急坏了。他派人找来最好的医生,又购买了名贵药材,给母亲治病。薄氏一病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载,精心侍候,寝食难安。三年后,薄氏终于病愈,而刘恒自己却由于日夜操劳,病倒了,但刘恒很快康复,母子又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后来京城里汉惠帝刘盈病死,继而吕后猝死,大臣周勃等派人迎接刘恒登基为帝,理由是刘恒贤能仁孝,名扬四海。刘恒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接母亲薄氏回京,尊为皇太后。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故事】
孝子蔡邕
蔡邕(yōng)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却是一个懂得孝道的人,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
蔡邕小时候非常懂事。有一次,母亲病倒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下床。蔡邕心中非常难过,日夜守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
后来,父亲让蔡邕上京参加考试,希望他能考取功名。但蔡邕想到自己一走,家中的父母就无人侍奉,怎么都放心不下,不肯上京赴考。
最后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
蔡邕本来就学识渊博,到了京城洛阳参加考试,一举中了状元,还获得了议郎一职。
等到他衣锦还乡和父母团聚后,蔡邕的母亲又大病了一场。看到母亲将不久于世,蔡邕顾不得学习,每天在母亲床前细心伺候,直到母亲去世。
埋葬母亲之后,蔡邕在坟前大哭,不愿回家。仆人们见了,也跟着哭起来。
之后,他叫仆人在坟墓旁搭了个小房子,自己住在那里继续守墓,以表达爱母之心。
【诵读】
【原文】
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丧:办理丧事。事:侍奉,为……服务。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故事】
孝感动天
有个大孝子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一带)人。他幼时丧母,随父避战乱,流落汝南。董永没有享受过母爱,视父如母,知晓孝顺父亲。
春去秋来,董永长大成人。他体谅父亲一生尝尽苦难,便不让父亲干重活,自己忙里忙外。
但老人也有自己的心事,他老想着给自己的儿子娶个媳妇儿,盼望早日抱上孙子。
谁知人有旦夕祸福,正当老人家为儿子张罗婚事时,却突然病倒了。董永心急如焚,到处寻医问药,可父亲的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愈加转重。
父亲拉着董永的手,气喘吁吁地说:“儿啊,家里的积蓄是为你娶亲的,我一个老朽,随他去吧,不要再费银子了!”董永听了泪流满面地说:“不,我不要娶亲也要爹爹!”
父亲的疾病仍然不见好转,最后带着满心的遗憾溘(kè)然长逝。为难的事还在后面,由于长期治病花费很大,家中已一贫如洗,董永连安葬父亲的钱也没有了。无路可走,他决定卖身葬父。
他自己写了一张卖身契,来到集市上,寻找买主。
最后一个富翁见他诚实可靠,就决定用一万文钱买下他,并约定董永可为父守丧三年,然后去富翁家做奴仆。
董永有了钱,正儿八经地为父亲办了丧礼,然后在父亲墓旁搭了一个草棚,心存虔诚,为父守孝。三年孝满,董永履行卖身契。
后来,董永遇到一位伶俐美丽的女子,并结为连理夫妇,过着幸福的生活。
这便是后来《天仙配》故事的由来。
【讨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扫墓、上亮等活动,讨论怎样祭奠逝去的长辈既能表达哀思,又合乎礼节,符合安全规范?
【诵读】
出则悌
【原文】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
元成让位
汉代时有一位大儒,名字叫韦贤,他以爱兄长著称,儿子们也都具有尊兄爱弟的好品质。
韦贤博学多能,被封为扶阳侯。他有四个儿子,长子万山,次子叫宏,三儿子叫舜,小儿子叫元成。元成任大河都尉的官职。韦宏担任太常丞,主管宗名祭祀,不仅事务重,而且容易获罪。韦贤打算让次子韦宏作自己的继承人。但韦宏天性以谦让为德,不肯离开太常丞的职位。待到韦贤病重,韦宏获罪被捕入狱。家人假借韦贤的名义,上书朝廷,说让元成继承职位。
后来,元成知道原委,不愿接受。于是,他便装疯。父亲的丧事完毕,按说元成应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他以病狂为由,拒绝接受。朝廷百官都怀疑元成的所作所为是有意将爵位让给哥哥。这时,有人便上书朝廷,进行弹劾(hé)。
事隔不久,皇帝诏书下达,不准弹劾元成,并且亲自召见。元成无可奈何,只得遵从君命,袭承了父亲的爵位。
【讨论】你有兄弟姐妹吗?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和他们相处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怨:结怨。泯:尽,消失。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故事】
王述与谢奕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人叫王述,自小丧父为孤,力行孝道,侍奉母亲,安贫乐道。
王述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暴躁。有一次吃鸡蛋,他先是用筷子去夹,没有夹住,他为此大动肝火,把鸡蛋猛地抓起摔在了地上。谁料那鸡蛋却没烂,他更加恼火,站起来用脚去踩,结果又没有踩到。于是他干脆拾起鸡蛋,塞在嘴里嚼烂,然后又吐在地上。可是,待他出任官职后,性格却起了很大的变化,沉着稳重,很少再大发脾气了。朝臣谢奕的性格粗鲁暴躁,说话不留情面。由于性格不合,谢奕对王述一向嫉恨有加,早就想找个机会羞辱他。有一次,他们刚一见面,谢奕便破口大骂,历数王述的不是。而王述为了避免冲突,并没有还口还手。他面对墙壁,一句话也没有回应。等到谢奕骂累了,自知无趣理亏离去之后,他才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后来,谢奕突然醒悟,知道了自己的不是,内心感到极大的愧疚,于是,他主动找到王述道歉认错,两人之间的间隙和仇恨便烟消云散,成为了一对胆肝相照的好朋友。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诵读】
【原文】
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不论是吃饭时,还是坐立行走时,都要长者优先,年纪小的随后。
【故事】
同文的尊长之风
宋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戚同文。这个人崇尚信义,无意为官,而且学识广博,颇有名气。
自从父亲去世后,戚同文便和母亲相依为命。
小同文年纪不大,就懂得刻苦用功了。他听说同乡人杨悫(què)见识渊博,就每天从杨悫的学舍经过。杨悫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旁学到很多知识。杨悫知道后,很是惊讶,便把他收留进了自己的学舍,并且免除他的学费。不到一年的工夫,他学业精进,很得杨悫的赏识,杨悫更把女儿嫁给她为妻。
当时天下战争不断,因而戚同文内心并不想出任官职。有一次,杨悫问戚同文想不想当官,戚同文回答:“老师不去,我也不去,我随长者。”其尊长之风由此可见。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故事】
世期如善
宋朝时,有一位名士,叫严世期。他家道殷实,而且乐善好施,常做一些善行,周济乡里。
严世期同乡张迈等人都家徒四壁,生活艰辛,处在一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中。这年正值灾荒,庄稼颗粒无收,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其困境可想而知。他们生了孩子也无力养活。
严世期知道了这件事便主动登门,送给他们衣物和食物,这让张迈等人十分感激。
二十年如一日,从不生厌,诚心之至,而且二位老人去世的时候,严世期都按礼节为他们举行了葬礼。这种精神世间少有,难能可贵。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解释】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懂得谦虚谨慎,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故事】
苦读终成大器
东汉时有一位大人物叫翟方进,表字子威。他勤学苦读,当了丞相的大官,封为高陵侯。翟方进才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后来,有一个机会翟方进进了太守府做小吏,工作就是跑跑腿,递递文书什么的,报酬也不多,但是别人都认为他天性愚钝,几次都被椽(chuán)吏谩骂和侮辱。
翟方进因此非常伤心,还滋生了浓浓的自卑感。于是他便去了汝南找到了会看相的蔡文,让他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营生。蔡文见了他以后甚为惊奇,对他说:“我看你将来有封侯拜相的命运。因此,你应当从学习研读经书开始。”经蔡文这么一说,翟方进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翟方进从蔡文处归来后,便向母亲告辞,准备到京城陪读。翟方进来京后,开始努力攻读《春秋》,虚心向博士求教。十年苦功,已精通经史,学识渊博。不久,翟方进科甲中为郎,二三年以后,他又考中明经,被提拔为议郎,后来官至丞相的高位,名动一时。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22、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疾趋揖:趋,跑,疾走。揖,古时拱手礼。恭:恭敬。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
胡证的仗义
唐朝时有一个名字叫胡证的人,经常打抱不平,救助那些无辜的人。
唐朝宰相裴度,早年出生贫寒,生活清苦。有一次,他在酒店饮酒消愁,不料却被一帮恶少缠住,极度羞辱。这时胡证恰好经过,便闯了进来,坐在了那帮恶少的上位,端起酒杯,连喝三杯,在座的客人无不大惊失色。心想:这人是谁,怎如此大胆?
胡证将放铁灯的架子取了下来,如同摘树叶一般把他们摄合在了一起,横放在自己的腿上,然后对所有的客人说:“今儿个,我出一个酒令,如果谁违反了就要按规矩喝干,但如果有谁敢不喝,我就用这东西敲碎他的脑袋!”众人听罢,都吓得脸色大变,却又不敢反抗。只见胡证端起酒罐,一口气喝了很多酒,但无人能及他的海量。
于是,按规矩胡证准备用铁灯架子击打违约之人。那帮恶少见势不妙,便一个个跪地求饶。胡证乘机把他们哄出了酒店,替裴度解了围,这让裴度十分的感动。众人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也都称赞胡证的仗义之举。
【讨论】1.古时候是怎样向长辈行礼的?现在怎样向师长问好行礼?
2.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23、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待长辈已走出百步后才可以离开。
【故事】
程门立雪
程颢,洛阳人,他和弟弟程颐都是宋代有名的大儒,号称“程朱学派”。而当时杨修也很有名。后来杨修考中了进士,然而他却无心去当官。杨修敬佩程颢,便拜他为师。
老师程颢死后,杨修去河南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有一次,杨修读书遇到了疑问,于是他约了他的好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问疑解惑。然而,当他们刚到程颐家门口的时候,却突然下起了大雪。恰逢老师午睡,他们为了不影响老人家的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静静的等候。待到程颐醒来时,地上的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程颐开门后,见弟子站在门外挨冻,立即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经过一番讨论,杨修才豁然开朗。
杨修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老师家门口站着候教的行为,真是尊重长辈,尽到了应尽的礼节。
【讨论】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
【演练】模拟生活情境,做情境练习。
【诵读】
【原文】
24、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故事】
张良进履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人。一天,他漫步在一座桥上时,恰逢一位老人将一只鞋子坠落在桥下。老人毫不客气地向张良说:“年轻人,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为老人拾起了鞋子。老人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好事做到底,索性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了鞋子,极尽恭敬之礼。老人伸脚让张良穿上了鞋子后,神秘地一笑便走了,一个字也没说,更别说谢了。不料,老人走了一里开外后,又折了回来,对张良说道:“年轻人啊,我看你是值得教诲的,五天之后的早晨,你还到这里来见我。”张良虽然奇怪,但也答应了。
五天之后的早晨,张良到那里时,老人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老人见了张良很不高兴,说:“五天后的早晨你再来吧!”说完扭头就走。五天后鸡刚鸣啼,张良就出发了,可老人还是先到了。老人怒道:“又迟到了,五天以后的早晨来早点。”又是五天后,张良半夜便去桥边等候,没过多久,老人就来了。这次老人满意地向张良笑了,从怀中拿出一卷竹简,交给了张良,说:“读通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张良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