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十四战争与和平.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444451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四战争与和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十四战争与和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四 战争与和平 【专题解读】 “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往往会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军事侵略和征服、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违背历史潮流,最终必将失败;反抗阶级压迫和外国侵略,争取平等、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的战争则体现着人间正义和民族精神,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战争是残酷的,涂炭生灵,崩溃经济,毁灭文明。在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人类文明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远离战争,珍爱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和愿望。世界各国应用和平协商的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决避免战争的极端方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维护和平,积极构建和谐世界。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屡有涉及。 【考点梳理与归纳整合】 一、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战役 (一)中国古代史上战争和战役 1.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东方六国从此无力抗秦。(成语:纸上谈兵) 3.秦汉时期北击匈奴: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明清反抗外来侵略和巩固政权的斗争:①戚继光抗倭:台州大捷(1561年);②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③康熙帝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和战役 1.西方列强侵华战争: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⑤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2.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与民主革命 (1)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廊坊大捷(抗击八国联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革命战争和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红军长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完成战略转移,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抗日战争(1937~1945年):①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②血战台儿庄,1938年春: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③百团大战: 1940年8~12月,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解放战争(1946~1949):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奠定长江以南各省解放基础。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解放华北全境。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 二、世界史上的战争 (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战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击溃王军主力)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883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 3.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与拿破仑外战争: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以少胜多大败反法同盟) 4.美国南北内战(1861~1865年):废除黑人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转折:葛底斯堡战役)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世界大战。(巴尔干半岛半岛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③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趁军事演习之机,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妇) 2.交战双方:①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②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原同盟国成员)、塞尔维亚(争取民族解放)、日本(企图夺取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属地河中国的特权)、美国(1917年参战,争夺战后世界霸权)、中国(一战的战胜国) 3.战线:①西线:英国、法国——德国;②东线:俄国——德国、奥匈帝国;③南线:塞尔维亚——奥匈帝国。(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和东线;两线作战的有德国和奥匈帝国。) 4.过程:①开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②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充分体现战争的血腥残酷。(德国军队首先使用毒气;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法国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③1917~1918年加快战争进程的大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美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参战;1918年交战各国革命的爆发。④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5.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塞尔维亚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6.影响:①给交战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30多国家参战,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飞机、坦克、毒气等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②削弱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③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④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⑤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 7.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要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局面。②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的疯狂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 2.进程 (1)战争的爆发(东线——西线;东欧——北欧——西欧):①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②1940年4~5月,德国闪击丹麦、挪威。③1940年5月,敦刻尔克撤退。④1940年6月,法国败亡。⑤1940年8月~1941年5月,不列颠之战。(挫败德军征服全面西欧的计划) (2)战火的扩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扩大)②1941年10月,莫斯科战役。(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③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战火进一步扩大并达到最大规模)④1942年1月,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战争的转折:①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②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③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 (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①1943年5月,北非战役胜利。(北非战场的战争结束)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③1943年11月,中、英、美三国召开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满洲、台湾等)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表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④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⑤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形成对德国东西夹击之势,加快了法西斯德国的败亡) 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建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作用: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⑦1945年4~5月,柏林战役。⑧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⑨1945年7~8月,苏、美、英三国召开波茨坦会议。(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⑩日本的投降:1945年5月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与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9月9日,向中国递交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归祖国。 3.影响:①给交战各国造成深重的灾难,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②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势力,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③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战后形成两级对峙的冷战格局;④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而轴心国集团进行的是破坏和平的侵略扩张战争;②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不仅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而且能够协同作战,团结一致,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③世界人民积极投入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坚决制止战争和侵略。 5.历史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要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发威胁;⑤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同任何危害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行为做坚决得斗争,求得共同发展;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七)“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7月,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由“特种战争”不断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国深险越南战争的泥潭,霸权地位急剧衰落。1973年美国被迫签定《越南停战协定》。 3.中东战争:1948~ 1982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先后发生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海湾战争:1991年8月,伊拉克发起突然袭击,占领科威特全境。1991年1月,在安理会的支持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在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轰炸下,伊拉克很快被击溃,4月伊拉克宣布接受安理会决议。海湾危机是雅尔塔体系瓦解之际,一个地区性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进行的公开挑战。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联合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在遵守决议方面表现了空前的一致性。 (八)“冷战”后美国挑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 1.科索沃战争(“非接触性战争”):①爆发:1999年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了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②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④结果: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 2.伊拉克战争:“9·11”事件后,美国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恐怖主义的结合为最严重的现实威胁,将矛头对准伊拉克,2003年3月,美国在未得到联合国许可之下,对伊拉克宣战,不久,萨达姆政权垮台。20多天的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难点解析与开放性问题】 一、关于战争的思想认识: 从文明交流看,战争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多,也会加强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但暴力冲突会带来奴役与压迫,痛苦与仇恨。和平交流仍是文明交流的主旋律。(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 从战争性质看,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战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各国民族解放战争、民主革命等)。非正义的侵略和争霸战争,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反对,终将失败(如拿破仑战争、美国侵略朝鲜、越南的战争等);法西斯侵略违背历史潮流,虽然猖狂一时,最终必定失败(如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现代国际社会中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战争是不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必将遭到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应当受到世界人民一致的反对(如美国打击南联盟、英美侵略伊拉克的战争)。 从战争影响看,战争违背了人类的道义,是不人道的行为。战争涂炭生灵、毁灭文明、破坏环境、崩溃经济,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痛苦和伤害,应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如第一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看,世界各国应用和平协商的外交方式解决争端,避免用战争的极端方式;各国应遵循国际法、国际公约、国际准则,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朝核危机等) 二、回答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问题。 1.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1)目的:挽救民族危机。 (2)性质:恐怖主义行为。 (3)后果: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4)启示:恐怖主义行为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正义行为和正确方式,任何时候都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战争不是不可避免,要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否避免? (1)必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是因为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战争不可避免。 (2)偶然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如果没有这一突发事件,或者说事件发生后,双方能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一战也是有可以避免的可能。 3.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1)从战争原因分析: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际之间矛盾加剧,形成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从战争目的分析: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3)从战争结果分析:战争给交战国造成深重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 三、回答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问题。 1.有哪两个军事同盟?形成标志是什么? 轴心国集团,形成标志是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标志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及作用是什么? (1)原因:苏联、美国的参战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法西斯侵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各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 (2)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斗志,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二战中两大军事集团斗争的结果及具体表现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1)结果: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轴心国失败。 (2)表现: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3)原因: ①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正义战争;而轴心国集团进行的是破坏和平的侵略扩张战争;②随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团结一致,力量强大,作战取得胜利。③世界人民积极投入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坚决制止战争和侵略。 4.二战后期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些因素?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①美国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出击东北、朝鲜;③亚洲各国坚持抗战和全面反攻。 (2)评价与反思:①美国投放原子弹既加快战争进程,减少盟国损失;同时造成无辜平民重大伤亡,为美国战后称霸提供条件。②对于核武器的扩散问题的认识:坚决反对核武器的扩散,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和平利用核能,造福人类;反对利用核武器扩散问题,干涉他国内战。③亚洲各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在于各国坚持抗战和全面反攻;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击东北、朝鲜对加速战争进程也起到积极作用。 5.二战时期,德意日法西斯暴行有哪些表现?谈谈对法西斯下场的认识。 (1)法西斯暴行:①德国: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取缔政党;掀起反犹狂潮,迫害和屠杀犹太人(600万),实行种族灭绝;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造成极大伤亡。(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创作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暴行)②意大利: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对埃塞俄比没有设防的城市、乡村、医院进行狂轰滥炸;大肆屠杀埃塞俄比亚人民;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③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实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2)认识:法西斯暴行令人发指,血腥残酷,严重违反了人道主义,虽然猖狂一时,最终必定失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加强国际合作,同任何危害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得行为做坚决得斗争,决不姑息养奸,一切爱好和平、民主、自由、正义得力量,要携起手来,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共同努力;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四、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及影响 (1)原因:①相同:都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②不同:一战: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风扩军备战,矛盾不断加剧,二战:轴心国集团疯狂侵略扩张,破坏和平;一战是由帝国主义矛盾引起,二战除帝国主义矛盾外,还存在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 (2)性质:①相同:战争初期均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②不同:一战自始至终性质没变;二战随着战火的扩大,苏联、美国相继参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加强联合,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性质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交战双方:一战是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二战是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 (4)影响:①相同:给交战各国带来深重灾难;削弱帝国主义力量;战争引起革命;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②不同:一战后形成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 五、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民族纷争时有发生,为什么说“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 1.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在不断增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在新旧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通过平等谈判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的观念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4.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教育了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的人民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热爱和平是阻止世界大战的决定力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六、和平、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够加快战争进程或制止战争。 2.和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和平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加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维护和平提供保证。 【针对性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黄海激战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2.右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与外国侵略者进行的一次海战,它发生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图占据,三海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4.童谣也能证史。今年80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应该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北美人民“接受这个挑战”的战争开始于: A.来克星顿 B.费城 C.波士顿 D.萨拉托加 6.中国常把一个人遭受挫折或失败称为“走麦城”,而西方则常称为“人生的滑铁卢”,与西方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华盛顿 B.克伦威尔 C.罗伯斯比尔 D.拿破仑 7.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三国同盟的形成 D.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 8.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对日宣战   B.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C.美英结成联盟  D.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9.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刷的一份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0.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争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攻克柏林战役 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13.下列关于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实力的竞争 C.两极格局被单极世界所取代 D.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二、材料解析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战地记者是这样描述凡尔登战役的:“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遭德军空袭后的英国本土    遭原子弹袭击后的广岛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世界大战的情景?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世界大战的情景?这次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3)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后,你有什么感受? (4)为制止新的战争,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2)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3)战争非常残酷和惨烈;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我们要尽力维护世界和平。(4)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努力发展经济,缩小穷国与富国的差距。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 材料二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三 第十六届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简称“渝洽会”)2013年5月16日在重庆开幕。45个国家(地区)的637家跨国公司、近6000家企业参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32家。本届渝洽会以“国际授资、全球贸易、内陆开放、区域合作”为主题。 ——渝洽会官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战争才刚刚开始”的内涵。这一“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分) (3)材料三所述的“渝洽会”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潮流?(1分) (4)综上,为防止战争重演,你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推行怎样的政策。(2分) 【答案】(1)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运行故障 (2)美国将推行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冷战”。(1分)标志:杜鲁门主义。(1分) (3)经济全球化 (4)加强经济合作;避免对抗,和平共处。 16.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摘自《联合国家宣言》 (1)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什么?(2分)其“野蛮和残暴”的行径有哪些?(举两例)(2分) (2)请举例说明“联合国家”如何开展“共同的斗争”?(2分) 材料二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经过激烈斗争,1946年5月3日正式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这次审判最终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的28名甲级战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甲级战犯被判死刑。后来,由于美国急欲把日本变成反共的东方前哨阵地,对日本战犯竭力庇护和大批释放,到1958年4月7日,所有未服满刑期的战犯都得到了赦免。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背景是什么?中国法官能排在审判席前列的原因有哪些?(2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认识?(2分) 【答案】(1)力量:德意日法西斯。(2分) 表现: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焚烧书籍;日本法西斯制造南京大屠杀等。(德日法西斯野蛮和残暴的事件均可给分,一点1分,共2分) (2)1942年后反法西斯斗争的正确史实都可给分(一点1分,共2分) (3)背景:日本法西斯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1分) 原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如回答“中国是战胜国”可给分) (1分) (4)使日本结束战争,反思战争,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有主要意义(答“肯定二战胜利成果,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等意思相近的表述也可给分);(1分)但由于审判不彻底,给日本右翼势力死灰复燃土壤。(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分) 17.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书纪》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 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常达”唐朝的行为。到19世纪末,日本却挑起了侵华战争,说出战争的名称及对华主要影响。(3分) (2)材料二中的“三国同盟成员国”指哪三个国家?宣言的发表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三中阐述的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特点是什么?早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就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提出了什么原则?(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谈谈你对国与国关系的认识。(2分)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