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0课 大众传媒的兴盛
【内容标准】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识记《申报》、商务印书馆等知识。通过对中国报刊的发展史、出版机构的发展史、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史的介绍,引导学生追溯历史的渊源。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申报》等报刊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帮助学生认识:大众传媒在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要点】
要点:近代报刊、出版与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兴起。
重点:对《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介绍。
难点:大众传媒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你可以想象你的生活中: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吗?请学生回答:大众传媒的含义,然后指出:在群众间传播信息的媒介。
【新课探究】
一、报刊
1、《申报》(上海)
①向学生简介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引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
②结合课本第131页的《申报》图,让学生回答《申报》的排版方式,老师总结:早期采用同治年号、农历纪年,排版顺序为竖排并由右至左,字体为繁体,文体为文言。
③向学生介绍《申报》的发展史和作用: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成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2、报纸出现的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报纸出现的意义?(结合课本第134页“阅读与思考”)然后指出:反映了民间心声,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远至国内外大事,近至物价涨落,人们离不开报纸,看报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的队伍;便于各种思想主张的宣传。
二、近代出版业
1、“近代中国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翻译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让学生看课本第133页的商务印书馆的图,向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创业史,(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目前,以翻译介绍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和编纂出版语文工具书为主要任务,兼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香港、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
2、中华书局
向学生介绍中华书局的历史: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元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陆费逵(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以编辑出版各类教科书为主,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建局不久,中华书局的出版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国内出版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并陆续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颇有影响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大中华》、《新中华》、《学衡》、《中华学生界》、《中华小说界》、《小朋友》、《中华故事》等2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
2、近代出版业的特点和影响
近代出版业借助不断改进的机器印刷技术,书籍印刷数量急剧增加,出版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近代出版业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对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的扩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132)
三、无线广播
1、无线广播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
2、国内首家广播电台:1923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创建的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4、无线广播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大批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为新媒体的受益者。
【总结巩固】
鸦片战争后,大众传媒的兴盛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回答后指出: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大众传媒也纷纷在中国出现,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大众的文明程度,也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生活的阶级结构。介绍西学,传播文化,保存文明,教育民众,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兴盛,对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真题训练】
1、下列历史事件,出现在上海的是( D )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2、《申报》的性质是( A )
A、商业性报纸 B、官方报纸 C、娱乐性报纸 D、区域性报纸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内容标准】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要点】
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新课探究】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①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真题训练】
1、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 A )
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
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
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
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
2、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D )
①坐轮船、火车 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 ③照相、看电影 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C )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B、美化人们的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4、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还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这体现了( C )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5、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饰,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的是( D )
A、西服和中山装 B、西服和唐装 C、中山装和连衣裙 D、中山装和旗袍
第24课 思想文化的演进
【内容标准】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画家徐悲鸿、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介绍近代中国思想家及艺术家的生平,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史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其时代性的思考,激发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要点】
要点: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和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重点:魏源、严复、鲁迅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严复译著的历史意义和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新课探究】
一、近代思想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思想家
特点:学习西方器物,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等。
重点介绍魏源。先由学生上台介绍魏源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魏源,湖南隆回人,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夷”是抵御外国的侵略,是爱国的。③影响: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思想家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想和制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等。
由学生上台介绍严复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介绍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②他在19世纪末的主要贡献有: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批判旧学,反对君主制和八股取士。其中,他译著赫胥黎的《天演论》影响最大。结合课文中的“严译名著书影”,介绍严复的译著,重点解释《天演论》及其主要观点:“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物竞”即生物为生存而展开竞争,“天泽”即自然对竞争者进行选择,能适应自然环境者便能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③引导学生讨论并评价此观点(影响):在19世纪末,人类社会同样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一个落后的国家与民族若不变法维新,发愤图强,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严复在这种形势下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天演论》为甲午战争后正勃然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程。
二、新文学
1、向学生简介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
2、由学生上台介绍鲁迅的生平。强调: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3、请学生说出鲁迅作品:①《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②《阿Q正传》(1921年)——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③《野草》(1927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④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4、结合P158“阅读与思考”,向学生介绍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大的震撼力,影响深远。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同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激烈的论战,突破了他们的“围剿”,而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以笔代枪,进行斗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作为作家,鲁迅是永远不可替代的。他对民族、对人民巨大的悲悯以及血性的东西,被视为“鲁迅精神”,这正是鲁迅的意义所在。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就是因为鲁迅同北洋军阀、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的精神是富有韧性的,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屈服和妥协。
三、美术绘画
1、简介近代美术:近代中国美术界,群峰凸起,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湖南人)、张大千等。
2、由学生上台介绍徐悲鸿的生平。
3、在指导学生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天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明确徐悲鸿作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中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音乐艺术
1、由学生上台介绍聂耳、冼星海的生平。
2、引导学生回忆聂耳与冼星海的主要作品。聂耳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3、重点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欣赏《毕业歌》。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介绍其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教师强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坚定意志。《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湖南人)写词,聂耳谱曲,解放后被定为国歌。
【总结巩固】
教师归纳全课: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从器物到制定,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近代文学和艺术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精神力量,给中国近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题训练】
1、一位清朝官员在1909年可能看到的是( A )
A、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 B、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C、人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D、科举考试结果揭晓
2、《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B )
A、严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3、下列人物中,其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的是( A )
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严复
4、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文学巨匠鲁迅所写的是( A )
①《狂人日记》 ②《孔乙己》③《屈原》④《阿Q正传》⑤《野草》⑥《骆驼祥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④⑥
5、《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C )
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6、下列各项,属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代表作品的是( B )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东方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