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光叶蕨
光叶蕨(4张)
光叶蕨,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仅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属于蹄盖蕨科,拉丁学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多年生草木,植株高约40厘米。根状茎粗短。叶密生,叶柄短,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孢子卵圆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分布区属四川盆地西缘,“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终年潮湿多雾,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为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年降水量是1800-2000,pH值4.5~5.5。多生长于阴坡林下,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伴生种为包槲柯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数量极为稀少。
现状濒危种。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仅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
2、篦齿苏铁
篦齿苏铁属常绿木本植物,树干粗短。圆柱状,常不分枝,植物体呈棕榈状。叶大,革质,多为一回羽状复叶,螺旋状排列于树干上部。雌雄异株;雄球花为一木质大球花(小孢子叶球),直立,具柄,单生于茎顶,由多数的鳞片状或盾形的雄蕊(小孢子叶)构成,每个雄蕊下面遍布多数球状的室花药(小孢子囊),小孢子(花粉粒)发育所产生的精子细胞有多数纤毛;大孢子叶叶状或盾状,丛生于茎顶。种子核果状,有3层种皮。胚乳丰富。是中国的濒危物种。
中文学名:
篦齿苏铁
拉丁学名:
Cycadaceae
科:
苏铁科
分布区域:
生于常绿阔叶疏林下或次生灌丛间
3、金花茶
金茶花,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性的名贵观赏植物。据统计,总数约有220种。而经自然杂交及人工培育的品种当在数千种以上。但以前,人们没有见到过花色金黄的种类。1960年,中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在广西南宁一带发现了一种金黄色的山茶花,被命名为金花茶。
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与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为孪生姐妹。其枝条疏松,树皮淡灰黄色,叶深绿色,如皮革般厚实,狭长圆形。先端尾状渐尖或急尖,叶边缘微微向背面翻卷,有细细的质硬的锯齿。金花茶的花金黄色,耀眼夺目,仿佛涂着一层蜡,晶莹而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金花茶单生于叶腋,花开时,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娇艳多姿,秀丽雅致。金花茶果实为蒴果,内藏6-8粒种子,种皮黑褐色,金花茶4-5月叶芽开始萌2-3年以后脱落。11月开始开花,花期很长,可延续至翌年3月。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 6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互生,宽披针形至长椭圆形。花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金黄色,开放时呈杯状、壶状或碗状,径3— 3.5cm;花瓣9--11枚,阔卵形至倒卵形 或矩圆形,肉质,具蜡质光泽;花期11月至翌年3月。蒴果三角状扁球形,黄绿色或紫褐色;果期10-12月。
4、巧家五针松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老树树皮暗褐色,呈不规则薄片剥落,内皮暗白色;冬芽卵球形,红褐色;当年生枝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及灰褐色柔毛,稀混生腺体,2年生枝无毛。针叶5(4)针1束,长9~17厘米,纤细,两面具气孔线,边缘有细齿,断面三角形,树脂道3~5,边生,叶鞘早落。成熟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长约9厘米,径约6厘米;种鳞长圆状椭圆形,熟时张开,鳞盾显著隆起,鳞脐被生。凹陷,无刺,横脊明显。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圆形,黑色,种翅长约1.6厘米,具黑色纵纹。,。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生于海拔2200米的村旁山坡。
地理分布: 特产于我国云南东北部(巧家县)。
科中文名:松科
科拉丁文名:Pinaceae
属中文名:松属
种中文名:巧家五针松
种拉丁文名:Pinus squamaia X.W .Li
其他俗名:五针白皮松
性状:常绿乔木,高达 24米
花期:4~5月
果期:球果翌年9~10月成熟
分布:仅限于云南东北部巧家县白鹤滩镇与中寨乡交界的山脊两侧,范围约5平方公里,生长在深切割中山上部
海拔下限:2000米
海拔上限:2300米
生境:分布区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山体上部,介于温暖性针叶林与温凉性阔叶林天然分布过渡地段,土壤为红壤或黄红壤,PH值6—6.5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
5、银杉
银杉全株 银杉根茎 银杉枝叶 银杉花果
银杉,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是松科的常绿乔木,主干高大通直,挺拔秀丽,枝叶茂密。银杉雌雄同株,雄球花通常单生于2年生枝叶腋;雌球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叶腋。球果两年成熟,呈卵圆形。
常绿乔木,具开展的枝条,高达24米,胸径通常达40厘米,稀达85厘米;树干通直,树皮暗灰色,裂成不规则的薄片;小枝上端和侧枝生长缓慢,浅黄褐色,无毛,或初被短毛,后变无毛,具微隆起的叶枕;芽无树脂,芽鳞脱落。叶螺旋状排列,辐射状散生,在小枝上端和侧枝上排列较密,线形,微曲或直通常长4~6厘米,宽2.5~3毫米,先端圆或钝尖,基部渐窄成不明显的叶柄,上面中脉凹陷,深绿色;无毛或有短毛,下面沿中脉两侧有明显的白色气孔带,边缘微反卷,横切面上有2个边生树脂道;幼叶边缘具睫毛。雌雄同株,雄球花通常单生于2年生枝叶腋;雌球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叶腋。球果两年成熟,卵圆形,长3~5厘米,直径1.5~3厘米,熟时淡褐色或栗褐色;种鳞13~16枚,木质,蚌壳状,近圆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着生两粒种子,宿存;苞鳞小,卵状三角形,具长尖,不露出;种子倒卵圆形,长5~6毫米,暗橄榄绿色,具不规则的斑点,种翅长10~15毫米。
6、玉龙蕨
玉龙蕨属为中国特有,玉龙蕨属于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仅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成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 ,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高10至30厘米。为中国特有,产于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毗邻的高山上,零星分布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且每年仅有短暂的暖季,所以七、八间地表解冻后,在碎石间隙才见有零星散生的玉龙蕨茁壮成长。它是研究蕨类植物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短期迅速生长。
玉龙蕨属于 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水龙骨目、鳞毛蕨科、鳞毛蕨属。
蕨类植物不开花结果,一般从外形上难以和种子植物相区别。它形体多样,从高不到 5毫米的微小草本,
到高可达20米的乔木状植物。在生态习性上,有水生、土生、石生、附生或缠绕树干。叶片从单一到各式各样的复杂分裂。
水龙骨目是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最大的1目。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无雌雄之分,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颈卵器和藏精器,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配合后的合子萌发而发育成新的孢子体。有55科,中国有47科,种类约占真蕨总数85%。代表科为水龙骨科。常见种为水龙骨。
鳞毛蕨属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的一个世界性大属。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少有为羽状。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本属的分布中心。
7、水韭
水韭,石松部(Lycophyta)水韭目(Isoetales)水韭属(Isoetes)蕨类植物的统称。约60馀种。多原产于北美北部和欧亚大陆多沼泽、寒冷的地区。形小,叶禾草状或翮状,螺旋排列,具中央导管和4个通气道,中有横隔分成数腔,叶基处有叶舌。茎球茎状或块茎状,下面生根,上面生叶。孢蒴大,圆形至长圆形,生於叶舌与叶基间,叶基生有一小而薄的叶舌。水韭全年或一年的部分时间沉生在水中,少数种为陆生。原产于欧亚的普通水韭(I. lacustris, 即湖沼水韭)和北美的大孢水韭(I. macrospora)极其相似,均为水生,叶长而尖,坚硬,深绿色,围绕一短粗的基部生长。意大利水韭(I. malinverniana)叶较长,螺旋状排列,漂浮在水面。沙水韭(I. histrix)是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欧洲陆生种,叶窄,长5∼7公分(2∼3吋),从肥大的白色基部丛中长出,反弯到地面。
韭属( Isoetes L.) 根茎短,块状,不分枝,底部2-4浅裂;小型或中型蕨类,多为水生或沼地生。茎粗短,块状或伸长而分枝,具原生中柱,下部生根,有根托。叶螺旋状排呈丛生状,一型,狭长线形或钻形,基部扩大,腹面有叶舌;内部有分隔的气室及叶脉1条;叶内有1条维管束和4条纵向具横隔的通气道。孢子囊单生在叶基部腹面的穴内,椭圆形,外有盖膜覆盖,二型,大孢子囊生在外部的叶基,小孢子囊生在内部的叶基。孢子二型,大孢子球状四面形,小孢子肾状二面形。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退化;精子有多数鞭毛。。染色体基数x=11
中国主要有:中华水韭、云贵水韭、高寒水韭、台湾水韭、东方水韭(新近发现命名)
中华水韭 Isotes Sinensis Palmer
又名华水韭,为水韭科多年生沼泽矮小草本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略呈2~3瓣,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先端渐尖,基部广鞘状,膜质,黄白色
水韭(Isoetes engelmanni)
8、巨柏
中文名:巨柏
中文科名:柏科
保护级别:2
分布:西藏(林芝、郎县、米林、波密)
海拔下限(米):3000
海拔上限(米):3400[1]
巨柏属于柏科(Cupressaceae),裸子植物门,松杉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Coniferopsida),松杉目Pinales中属数最多的1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有树脂。叶对生或轮生,常鳞片状而下延,稀线形;球花小,单性同株或异株,顶生或腋生;雄球花有3-8对交互对生的雄蕊,每雄蕊有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枚轮生的珠鳞(大孢子叶)组成,每珠鳞有1至数枚胚珠,苞鳞与珠鳞合生;球果圆球形、卵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珠鳞发育为种鳞,木质或革质,成熟时开裂,或有时浆果状,不开裂,每种鳞内面基部有种子1至多颗;种子有翅或无;子叶2枚,稀数枚。柏科约 22 属,南北半球各产一半;种数仅次于松科,近150种,分布几遍全球,部分种类为森林的主要树种或重要的造林树种,或为园林绿化树种。代表植物:侧柏、洒金千层柏、龙柏、刺柏。[1]
常绿大乔本,高25-45米,胸径达1一3米,稀达6米;树皮条状纵裂;生鳞叶的枝排列紧密,常呈四棱形,常被蜡粉,末端的小枝粗1.5-2毫米,3-4年生枝淡紫褐色或灰紫褐色,叶鳞形,交叉对生,紧密排成四列,背有纵脊或微钝,近基部有1个圆形腺点。球果单生于侧枝顶端,翌年成熟,长圆状球形,常被白粉,长1.6-2厘米,直径1.3一1.6厘米;种鳞交互对生,6对,木质,盾形,露出部分平,呈多角形,中央有明显而凸起的尖头,能育种鳞具有多数种子;种子近扁平褐色,两侧具窄翅。
9、银杏
银杏为落叶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为橙黄色的 核果状。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号称活化石,出身在几亿年前,现存活在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
银杏[1]树[2]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
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古称“白果”。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药用价值,全身是“宝”。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有观赏价值。
10、百山祖冷杉
现状 濒危种。百山祖冷杉系近年来在我国东部中亚热带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由于当地群众有烧垦的习惯,自然植被多被烧毁,分布范围狭窄。加以本种开花结实的周期长,天然更新能力弱。目前在自然分布区仅存林木三棵[1],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长不良。百山祖冷杉产地位于东部亚热带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云雾重。年平均温度8~9℃,极端最低-15℃;年降水量达2 300毫米,相对湿度92%。成土母质多为凝灰 岩、流纹岩之风化物,土壤为黄棕壤,呈酸性,pH值4.5,有机质含量3.5%。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伴生植物主要有亮叶水青冈 ,林下木为百山祖玉山竹和华赤竹。本种幼树极耐阴,但生长不良。大树枝条常向光面屈曲。结实周期4-5年,多数种子发育不良,5月开花,11月球果成熟
11、梵净山冷杉
梵净山冷杉(平枝杉),松科Pinaceae冷杉属Abies,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中国贵州省特有种,亦为第四纪残遗植物。仅残存于梵净山的局部地段,分布区极其狭窄,数量稀少,加上结实率低,自然更新不良,需加以保护才不致灭绝。属于松科,拉丁学名Abies fanjingshanensis。
常绿乔木,高22米,胸径65厘米。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叶上有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球果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种子长卵圆形,微扁,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
适宜于夏凉冬冷,雨量充沛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pH值4.5~6.5。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
仅分布于贵州东北梵净山海拔2100~2 300米地带。是贵州唯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科学意义。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2、元宝山冷杉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树干通直,树皮暗红褐色,不规则块状开裂;小枝黄褐色或淡褐色,无毛;冬芽圆锥形,褐红色,具树脂。叶在小枝下面列呈二列,元宝山冷杉分布于中亚热带中山上部,生于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适于生长在中亚热带山地,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幼树耐荫蔽,成长后喜光,耐寒冷。生长较慢,一般每隔3~4年结果一次。5月开花,10月果熟。 元宝山冷杉为珍稀濒危植物。它在广西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南方古代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变,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特别是对第四纪冰期气候的探讨有学术价值。中文科名: 松科
保护级别: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广西[1]北部元宝山老虎口以北,多散生于山脊及其东侧,海拔1700-2050米地带。
濒危种。元宝山冷杉是近来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之一,仅产融水县元宝山。为古老的残遗植物,现存百余株,多为百龄以上的林木。由于结实周期较长(3--4年),松鼠为害和林下箭竹密布,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见到幼树。极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利物种的繁衍。
13、资源冷杉
资源冷杉,松科,冷杉属,系中国南岭山地新发现的冷杉树种,常绿乔木,高20-25m,胸径40-90cm。树皮灰白色,片状开裂。叶片先端有凹缺,树脂道边生。球果直立,椭圆状圆柱形,成熟时暗绿褐色。仅分布于广西资源和湖南新宁、城步,散生于海拔1500-1850m处的针阔混交林内。现存多属老树,自我更新不良,有可能被阔叶树种更替。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科属:松科(Pinaceae)冷杉属(Abies),
保护级别 :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最早发现于炎陵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旧称大院冷杉。分布:广西[1](资源)、湖南(新宁、城步,炎陵)仅分布于广西东北部资源县银竹老山,湖南西南部新宁县舜皇山、城步县二宝顶及银竹老山,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生于海拔1500-185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
濒危种。资源冷杉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局部山区发现的冷杉属植物,散生于针阔混交林内。由于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结实间隔期长,林内箭竹密生,天然更新不良,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阔叶树种所更替。
海拔下限(米) 1500
海拔上限(米) 185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