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430559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抓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桐梓县娄山关镇中心学校 罗江琴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又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本人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教师“讲”和学生“读”的关系 读和讲是阅读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当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最紧迫的问题不是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是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处理学生读和教师讲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阅读教学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精讲多读的原则。阅读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学生及阅读内容之间对话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分寸、适度。灵活组织学习,不能一人承包、独揽。阅读贵在读,以读为本;重在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答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改变观念,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只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而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只有学生多读了,才能使教师的精讲更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只有教师精讲了,才能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 学生多读是教师精讲的前提,教师精讲是学生多读的保证,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曾指出,一般阅读课的评课标准应首先看学生是否熟读课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节阅读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没有让学生认真读书。因为教师的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许多问题完全能够自行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必要的引导。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当部分的思考练习题完全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作答”的引读方式加以解决。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确信学生通过阅读确实无法解决时,教师再讲也不迟。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他们听讲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出。当然遇到学生实在搞不明白之处,还要给他们讲解。”但这个“讲”一定要适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精讲。 二、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1、学会朗读。朗读是把握词语的关键一步。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 而很难让其接受,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贴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朗读可以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任何文章都融汇着作者所描绘的主客观情境,要学生理解这些内容,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些情境。在再现的过程中,老师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通过朗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通过朗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对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特点的点拨引导,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语气的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使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在朗读过程中深化。所以说,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比较推敲,不但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味道”,而且让学生在对文章“滋味”的体味中领会文章语言的内在意蕴,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使形象认识更加真切,由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朗读能够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作品的主旨。一篇文章,作者总是通过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的,有的则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管何种情形,都应注意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一步细读、深读、品读原文。投入感情,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深华,认识提高,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在这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相机点拨学生什么地方该详读,什么地方该略读,何时该轻读,何时该重读,绝不应该以自己“头头是道”的讲演去局限学生的思想,侵占学生的读书时间。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之中,我也恍若置身十里长街。我用哀惋的语调读着“人们非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非常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呢?”教师重在读中激情,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动感情不可。他们哽咽着说:“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到了。”“因为这种幸福,中国人民不会再享受得到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我们更加悲哀!”可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与引导,他所要做的是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角色,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我想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1.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选择了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下来,他们都有了大小不同的收获。六(3)班每节课前2分钟上台背古诗、诵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讲故事、汇报收获,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和胆子,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四、落实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 ,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加以想象 ,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在狮溪镇语文教研活动中,黄坪小学的一位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 》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花谢以后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 ? 可爱在什么地方 ?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 ? 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 感悟 ,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 ,最后让学生结合图 ,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 的词 ,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 ,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 ,教师把握不好 ,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我在《白杨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 ,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 高大挺秀 ” 一词 ,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 ,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 ? 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 ” “挺直 ”“ 挺拔 ” ,而用“ 挺秀 ” 这个词 ,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这个“ 秀 ” 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 秀 ” 字也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 留白” ,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 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我在古诗课题研究实录课《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在菜园、山坡上、河边等和哪些小动物一起玩 ?”学生说出和蚂蚁一起搬家、和小兔子赛跑、和螃蟹一起捉迷藏、和小鱼一起游泳等等。趁机引导学生把和小动物一起玩的情景编成古诗,李玉娟说:“儿童急走追蜻蜓,飞入空中不见身。”戴坤说:“儿童急走捉螃蟹,躲入石堆无影踪。”还有的学生编的诗句动词用得很好,出乎我的意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再比如《曼谷的小象》 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 拍拍”、“ 摸着”它的鼻子,“ 贴贴 ” 它的耳朵,“ 指指 ” 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 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 你真行! 你真棒! 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只要我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及准确、精当,并通过造句、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内化这些语言,积累下来。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 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应以比较新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不觉得是在进行着枯燥的训练,使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 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里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他们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自由和乐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2、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比如,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等习惯。我所带的班级是每天至少二句好词好句,一学期下来,学生所积累的语句丰富,对写作好很有帮助。 3、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印象最深的人、事等进行点评。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和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