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逆定理”这一课是在学完“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首先:把勾股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交换,就得到了它的逆命题,并且能够证明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这一对互逆定理中,前一个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后一个实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里又一次出现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定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与判定之间关系的认识。其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方法,与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是通过代数运算“算”出来的。实际上利用计算证明几何问题,学生较少见,通过这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要让学习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在几何里也是很重要的,这对开阔学生眼界,体会数学中的各种方法有很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3)了解用代数计算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能力目标: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及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归纳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过程的严谨性。
4、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简单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6、教学关键: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三边数量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确定直角,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创设情境:
(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的长:
a=3,b=4; a=8,b=6 a=5,b=12.
新课导学:
预习新知导入:
• 用尺规画△ABC,使其三边长分别为2.5cm,6cm,6.5cm.
• 观察你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 验证等式“2.52+62=6.52”成立吗?
• 换成三边长分别为4cm,7.5cm,8.5cm,再试一试.
• 由此你能猜想到什么呢?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归纳出一般性的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提问:(1)这个命题与勾股定理有何联系与区别?
(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3)什么叫互为逆命题
2、命题的证明
图18.2-2
.如图18.2-2,若△ABC的三边长、、满足,试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4)什么叫互为逆定理
(5)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_____,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__
3.归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例题教学
例题 例1 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b=8,c=17;(2)a=13,b=14,c=15
(3) a=7,b=24,c=25 (4) a=1.5,b=2,c=2.5
像8,15,17这样,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或勾股弦数).
你知道的勾股数有:
导练:
1.以下各组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5,6,7 B.10,8,4
C.7,25,24 D.9,17,15
2.如果三条线段长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3.如果三条线段长a,b,c满足a2=c2+b2,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4.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 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例2
“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图18.2-3
三.随堂练习
1.完成书上P75练习1、2
2.A,B,C三地的两两距离如图所示,A地在B地的正东方向,C地在B地的什么方向?
3.思考:我们知道3、4、5是一组勾股数,那么3k、4k、5k(k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吗?一般地,如果a、b、c是一组勾股数,那么ak、bk、ck(k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吗?
四.课后练习:
1.若△ABC的三边a,b,c满足条件a2+b2+c2+338=10a+24b+26c,试判定△ABC的形状.
2.一根24米绳子,折成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的三角形,则三边长分别为多少米?此三角形的形状为?
3.已知:如图,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且CD2=AD·BD。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五.小结与反思
教法设想:
顺序上:先复习勾股定理,巩固旧知识。然后问题情境导入,通过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学生自己试一试,画一画得出猜想,命题2的提出,命题2的证明,命题2的演练一气呵成,再针对命题2与命题1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概念。加深学生对命题2就是勾股定理逆命题的理解运用,即例1与例2的自主学习,最后是知识的练习与巩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使本节课的难点分散,易于学生轻松接受。
方法上:整堂课多采用师生谈话、学生互动的方法,气氛轻松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