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原创 2015-10-10 英语学习教师版 英语学习教师版 英语学习教师版
英语学习教师版
微信号 ellt2014
功能介绍 《英语学习》教师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成长和追梦的平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新鲜的教育资讯、最权威的专家指导和最实用的教学经验。
编者按2015年9月秋季学期伊始,《英语学习》杂志又有新动向:我们将基础英语教育圈内的专家学者、省市区教研员、一线教师组织起来就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系列讨论。群组讨论采用主持人邀请制,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笫一期话题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组核心成员张连仲教授领衔主持,他与李静纯、武和平、朱善萍、孙大伟、刘宏刚、范海祥等群内老师共话“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微信群中的专家和老师们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小,初,高内涵分别指什么,比如语言能力还是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追求,小学与中学追求有什么目标能力不同?思维与语言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更关注核心素养中如何认识思维能力,其次对英语教育中情感培养的价值有初步的讨论。很多老师都积极参与发言,并感到这种讨论理清思路,明确认识很有帮助。限于篇幅,我们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享给广大读者。关于思维品质孙大伟
原东北师大附中英语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外语学习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各学科都要树德立人,都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教育,都要培养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张连仲老师说:“英语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工具之一”。那么英语学科的独特贡献应该是那些?我认为主要是双语能力,即英语语言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即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立德修身,即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吸收国际优秀文化,世界公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等。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英语学习过程本身而言,英语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基本素养的最高层次。英语思维模式与汉语言思维模式有差异,包括语法,语义,语篇,语用,文化差异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会给学习者以跨时空、跨文化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使学习者拓宽视野,开放胸怀,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跨文化意识,并具备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
武和平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如何界定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教育有一个总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良性全面发展(个体发展性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工具性目标)。这一目标可以具体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四个学会: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再具体到外语课程,这一课程对培养这样的人才,或达到这样的目标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个人以为,这一目标又可以分解为几个层次:一是外语学科责无旁贷应该做的事情,听说读写语音词汇语法等,我将其称之为of English的素养和能力;二是与外语课程联系紧密并通过外语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国际理解、包容精神、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我姑且将其称之为with English的素养与能力; 第三是与外语课程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但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大家最近热议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我将其称之为beyond English的素养和能力。
这里有一个外语学科发展的方向定位问题:如果是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当然包括国家)对未来人才所具备的外语素养的需求,则应注重文化、交际、传播这些外向的能力,如果强调个体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则应强调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这些内在能力。我觉得在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大背景下,国际理解、信息处理、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等应该成为我们界定外语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词,似乎不应过分强调思维品质,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二语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语言教学尚无法承担思维能力培养,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
当然,这些能力也很重要,但我觉得数学、计算机语言、物理甚至中文等课程更适合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也就是我说的外语学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本意。
Critical Thinking(以下简称“CT”)应该是国人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国人目前最缺乏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由外语课程来解决。我觉得提“思维能力”已经足够,CT是香港大学生的必修课。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是他们的必读书目。CT所涉及的技术性和逻辑性都是我们目前外语课程中很难做到的,如果英语的阅读或写作课中能教会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教会他们清晰简洁地表达思想,其实就是在为CT培养做贡献。另外,我注意到,美国的5C标准和欧洲的共同语言参考框架都没有涉及CT。
朱善萍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
Critical Thinking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教师自身的思维品质,其实教师的观念更新容易,但是如何达到更新后的目标会受教师旧有的眼界,文化根系,思维力,以及对跨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需要调整师范教育的专业设置。
刘宏刚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认为CT的培养可以从基础阶段开始做,但是要分层还要分学校情况和生源情况。语言学习限制思辨能力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并没有足够证据说明我们现在通过教授和让学生学习英语,就是英语学科起到了培养学生CT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个人觉得CT的作用是多学科或者是整个教育协同最后提升的。另外我觉得英语教学在CT培养中的作用值得思考,就是说是不是存在一个数学的CT、语文的CT、英语的CT和一个整合的CT。外语学习不是万能的,准确定位才最重要。而且我觉得也不能做的太无所不包,这样外语老师会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失去自己的本真。我不知道国际课程标准中体现的CT和我们自己的定位是否一致;另外就是学语言的时候学生的CT的发展是谁在起作用?比如分析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来看待英语在这里的作用?中文的背景知识会不会起作用?
李静纯
人民教育出版社研究员,外研社歆语工程讲座培训师,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思維,不论文化水平,不论文化差异,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伴随着谬误,哲学家也不例外。CT的功能就是使每个人在解决每个问题时都能发现自已的谬误,排除它们,从而谋求较好的较恰当的思维路径。遇到下一个问题,继续如此,并成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CT应从幼儿开始。
思维与情绪情感是孪生兄弟,脑科学表明,二者无法分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规则很简单,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也很简单,但情绪不间断地负参与,使这些简单的东西不能完备地成为习惯,进而成为AT。教育就是设法发挥情绪的正能量,由各学科共同努力把问题解决的程序变为日常行动。可以设想,做好了这些,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减少很多麻烦。
思维和语言也是一对天天吵架天天不离的恋人,人因为有了这一对儿,才成为天赋的物种,所以,语言教育承担着重大的教育天职,与数学联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让这对恋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和谐相处。
思维有三个差异: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三个差异持续显现在日常各种言行之中,在研讨中,在校本教研中,在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中,我们会不断听到一个词语,叫“纠结”,纠结有多种,但相同语境中的纠结,多与以上三种差异的盘根错节有关。钱学森办研究所,要求每个办公室都要有黑板,干什么呢?就是画各种心智图。急躁心理,是为“纠结”之火加的油与干柴,学习的急躁心理主要源于功利性考试。
关于情感态度朱善萍
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功能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2.改变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趋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每一门课程标准都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努力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4.重新界定和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赋予新的内涵;5.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6.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素质和价值观,如思想道德的形成、自尊自信的培养、综合文化素质、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投入和体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的心态和学会分享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
关于情感态度,我认为目前的教育缺少对孩子生理发展的关怀,情感固然重要,但是生理更重要。我赞成卢格的人生发展心理学的四维观点,即认知、情感、社会、生理四个方面。
孙大伟
原东北师大附中英语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我曾经多次在教师培训中说:在英语学习中,情商和意商的作用大于智商。人的综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分为:认知素质(智商)、情感素质(情商)和意志素质(意商)。情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心理学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1. 自我认识。2. 自我调控;3. 自我激励。4. 与人沟通合作。5. 人际管理,即领导力。意商是对人的意志的一种量度,意商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实践关系的主观反映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它包括意志的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等。
高中英语学习是借助母语学习外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状态,认知能力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而情商和意商却处于最好的发展期。我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一直重视情商和意商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都应该注入相应的情商和智商因素,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热情能够保持持久,自主合作、发现探究、总结展示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当然,考试成绩也很令人满意。
范海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资深编辑
核心素养中的“情感与态度”两个要素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这是因为:1.人的development是自我发展,不是teach和educate直接发生的;2.语言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3.学生为什么要学?记得前不久在BBC录制的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的课堂里,有一个成绩不好的女生在问,她们为什么要学几何,生活中又用不着。这就是学生成长的动力问题。学生的成长发展靠的是motivation,而motivation就是发乎于学生的情感、态度,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欲望或内在需要,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4.所以,情感与态度应该是每门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激发motivation,学生才有move的驱动力。
※以上内容将会刊登在《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年第11期,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