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宁波镇海蛟川书院 俞秀英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基础较好,加上本课故事情节简单,学生易懂,因此很多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如记叙的要素;由于文章所写的是小孩子的事,因此,学生学习的本文的兴趣会是比较浓厚的,“我”所遇的经历与心理变化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是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干脆打退堂鼓。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因此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能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把握整体内容。
2、学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3、学生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4、学生能初步尝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1、学习用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和心理描写的写法;
2、学生能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难点:学生能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在解决课文重点上采用以下方法:
①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②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③学习文章心理描写上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句中真切细腻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④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时那地,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激励他们的勇敢精神。
我在解决课文难点上采用下面的方法:
教师对多角度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
2、学法
①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②能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
③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教学流程
(一)从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不采用其他内容导入新课,我的用意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手头现成的资源,让学生知道阅读提示,思考练习、课文注解等等,都是我们学习文本的拐杖,我们不能无视或丢掉这根拐杖,从而逐步养成自学的能力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学习后对我们同学有什么启迪呢?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下列思考题,(用幻灯片出示)
(设计意图说明;1、课文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停顿的处理来表现人物不同的心理与感情,从而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2、初一学生表现欲强,教师应为学生多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借这种活动,也可以发现班里学生不同的特长,如有些学生表演好,有些学生朗读好,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等等)
1、把故事分为两部分(冒险、脱险)。
2:“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3:“我”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由此“我” 得到了怎样的经验?
(三)、重点研读脱险部分。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解决教学重点,同时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圈点勾画法)
2、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3、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体会文章的写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1、请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
2、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尝试多角度阅读课文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自主权,多角度阅读对刚进初一的学生来讲,确实有难度,但考虑到本校学生基础好,所以我还是把它作为重要内容学习,最主要的是因为此教学环节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广度。)
1、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举个例子说,从杰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由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可以用“杰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2、师生一起讨论话题
①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②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③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④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新的认识。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