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怎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927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怎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优秀 上学之前 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松居直 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针对不同年龄的分级阅读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吻合。 1~6岁是儿童视觉敏感期,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对色彩和图像的感受、记忆、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成人。1.5~4岁是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特。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无以伦比的观察能力,对图画细节的关注能力,更是远远超过成人。对观察的高度依赖,正是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最重要的区别。孩子的这个阶段的特质决定了孩子1~6岁早期阅读应该选择图画书,而非文字书。文字书的价值在于大人看,由大人把故事讲给孩子听。至于听故事对孩子的好处,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婴幼儿阅读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和口语能力。这个时期选择书籍主要是选择色彩丰富明亮的识图书和图画漂亮、韵律优美的歌谣书,细节上要适合孩子,比如书要经得起孩子撕扯,反光不要强烈,边角圆滑避免划伤孩子。识图书的选择以认知为主,尽量选用孩子能够接触得到,相对熟悉的,越全越好。物品的认知可以选择玩具、水果、家具等等。动作行为认知,可以选择吃饭、刷牙、洗脸、洗澡,上厕所等等。逻辑概念选择形状、大小、颜色等等。这个时期要由身边熟悉的事物,逐步拓展,尽量让更多的与相对应语言相关联的形象进入到孩子的脑海里,存储起来,以备调用。 孩子经过初步的储备,在学龄前阶段(发展快一点的孩子可以提前几个月),应该开始阅读图画故事书。在这里我推荐我刚刚读过的三本书,一本是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本是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幸福的种子》。如果把这两本书研究明白,我想给孩子选择图画书,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另外,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老师也很专业,可以参考他的博客。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尽量选择引进的国外图画书大师的作品。国内的儿童书籍普遍流于说教,很多书籍是把成年人的视角、道理,用孩子或者动物的语言包装一下,欺骗孩子而已。这在图画故事书和儿童文学中,都比较常见。孩子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披着人皮的狼”。而且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图画书起步非常的晚,最好的中国本土作品与引进优秀作品比起来,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很多出版社唯利是图,出版了大量粗制滥造的垃圾。 即便是那少的可怜的国内优秀作品,也淹没在这一片汪洋的垃圾海中了。普通的父母,读书口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真的没有必要费心费力的去挑选,去冒险。您如果想让孩子少量的读读,了解了解,也不是不可以,阿甲老师做过一些国内优秀作品的介绍,您可以参考,我个人觉得还不错。以后我也会专门列个专题来重点介绍国内比较优秀的图画书。 二、尽量不要选择根据没有著作权或者著作权过期的中外名著改编的图画书、拼音文字书。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类似,不是说改编的东西都不好,而是好的太少,完全淹没在垃圾的海洋里面了。现在好的图画故事书这么多,有必要冒险吗?您的冒险无非是给出版社的利润表做了贡献而已。那些写给少年、青年、成年人看的经典,只要您给他宽松一点的环境,或早或晚都会进入孩子的视野里面的,着什么急?晚几年看,孩子就会落后吗?笑话!人生是一次长跑,比拼的是耐力,妄图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恰恰一开始就是输局。 三、孩子在3~6岁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选择。虽然图画故事书的图画之间也有连续性,但是她并不同于动画片,她的图与图之间是跳跃的,孩子会根据已有的图像进行想象。 四、尽管想象力的培养重要,但是不等于就要偏食,应该让孩子在均衡发展。比如,知识应该放在想象力之后,但是没有一定的知识打底,想象力的翅膀如何张开。这个时期好奇心很强,类似《神奇校车》这样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的图画书,是很适合做科学的最初启蒙的。 五、好的图画书作者,会把他们爱心,他们的价值观溶入故事中。尽管表面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爱、诚实、善良、感恩、宽容、合作、勇敢、自律,执着…… 有一点需要注意,孩子是点式逻辑思维。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是两极化比较明显的。如果故事讲的太复杂,是要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的。 六、5岁左右是孩子阅读的敏感期,也是孩子识字的敏感期。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可以在阅读中学会认字,却不一定在认字中学会阅读。到现在还有很多父母,仍然不理解这一点,从一两岁开始就给孩子认字,以孩子学会了多少字为荣。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非说这是孩子的兴趣,而且一付很高明的样子,怎么通过游戏,怎么通过动画片识字。这么大点的孩子,他的兴趣还不是大人培养的啊,你一个字不往他身边拿,怎么来的兴趣? 其实识字真的很简单,4~6岁这三年,亲子共读过的图画故事书的量,能够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6岁之前的阶段,孩子的想象力,主要还是以图生图,普遍还做不到以文字生图。靠亲子共读图画书识字的孩子,即便是识了很多字,由于思维的惯性,还在以图生图,文字并不影响这个过程。以识字卡,游戏,识字动画之类方法为主,学会识字的,或多或少,都要干扰以图生图过程的。当然,我也深刻理解,如果都让广大父母都认识这一点,宝宝识字的革命之类的忽悠,还能骗到谁? 看到有的父母认为,让孩子早识字,早读图画故事书。这观点真悲剧,是错上加错。孩子识不识字都可以读懂图画故事书。让孩子过早独立阅读,这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7~8岁再独立阅读不晚,早一点的6岁,真的不需要再早了。我知道天才是有,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对于普通的孩子非要拔苗助长,往往过几年十几年之后,怕孩子连普通的机会都没有。天才造就不成,往往就是废材。 七、由于近年来阅读图像化的趋势,很多原本属于孩子们领域的产品如图画书、动画片,越来越多的为成年人服务。原本单一的受众群,变得多元了。所以父母们需要留心,不要把不属于孩子看的东西,带给孩子。 八、不要选择电影改编版图画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 九、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喜欢图画书,但是因为孩子脾气秉性、生活环境、年龄性别、心理特点,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本书,别的孩子喜欢的爱不释手,可自己的孩子连正眼都不瞅一下。这很正常,孩子之间是不能比的,也不用比。多与少,早与晚,不要为此着急。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读书这一项。这里给父母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图画书凝结了图画作者和文字作者的心血,图书纸张也比较好,往往比较贵一点,可以考虑和其他比较熟悉和信任的父母,互通有无。别的孩子特殊喜欢的,自己孩子拿来看看,再决定是否购买。别的孩子不喜欢的,如果交换变成了自己孩子喜欢的书,多么惬意。 十、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图画书,也是可以让您终身受益的书籍,让孩子,也包括您自己,多读读她吧。 小学之路 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 学龄前的孩子通过适当的阅读和游戏,应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点式思维),基本的价值观体系,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完整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到了小学阶段,应该发展和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抽象思维能力(线性思维),良好的价值观体系,良好的心理行为能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达到并不容易。在学龄前是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只要作为父母自身拥有基本价值观,基本的心理行为能力,基本依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做,那么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小学阶段不像学龄前,学龄前书籍的选择相对比较单一。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的书籍类型非常丰富,数量浩如烟海。而且还有一个从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问题,选择起来是需要费点心思的。但是您无论怎样选择,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改变,这就是选择的书籍里的文字,必须清晰、流畅。聪明的您,肯让自己正在学说话的孩子,去和口吃的人学说话吗?道理就这么简单。 对于这个阶段书籍的选择,我觉得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好的科学读物与文学读物是孩子飞翔的两翼。 前面我不止一次的谈到想象力,在这里我再一次的提起她。其实在正常的教育制度下,这个阶段是不应该把想象力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上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趋同理念下的应试教育严重的摧残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来冲淡应试教育的影响,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这个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力同等重要,可以选择严谨的百科类书籍(特别推荐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什么是什么?》),其中自然科学科普书应该优先考虑(特别推荐《昆虫记》),还有一些严谨的科学幻想类书籍也可以考虑(特别推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构建价值观体系和培养心理行为能力,可以选择比较经典的成长类儿童文学,比如《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e·b·怀特的三部童话、《窗边的小豆豆》(这本是自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可以选择比较客观真实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包括自传)。传记类文学应该优先选择知名作家所撰写的传记(推荐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不同行业的传记中,优先选择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尽量少选择政治领袖的传记。如果开个玩笑,说政治家都是骗子,那中国近现代的多数政治家更是骗子中的极品。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领袖传记,还有中国近现代史,这里面真真假假,雾里看花,涉及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非常的复杂,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没有形成之前,最好不要让孩子看。只有不择手段的邪恶,没有不择手段的正义。用谎言、欺骗构筑起来的价值道德观体系,本身就意味着邪恶,迟早要崩塌的。当你品行越端正,信仰越纯洁,虚幻的光环突然爆裂的时候,那种揭开伤口后的愤怒和阵痛就越强烈,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感悟的。 二、读图要向读文转变。 6岁以后孩子视觉的敏感期过去,6~9岁文化敏感期到来,读图向读文转变正当其时。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一种桥梁过渡书。 以图生图的想象,完全依赖于原始的图画,想象力受到局限。而以文字生图,想象力如野马奔驰,任意驰骋。荷马史诗中描写海伦的美时候,说海伦走进来,长老院的元老觉得打这场仗值了。为了一个女人,打了十年的仗,居然还值得了,这个女子该有多美?读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海伦的美,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海伦。但如果把她画出来,那就只有画家自己的海伦了。 读图只是一种浅阅读,而阅读好的文字书籍,需要思考的深度参与。而且,文字的概括、构词、表达功能是图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书籍对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文字书籍的信息量也是图画书难以比拟的,大信息量的输入时学习语言的不二法门。 由图画书向文字书,由亲子阅读向自己阅读是一个过程,不是你今天有想法,明天孩子就能做到,作为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和有耐心。有时候,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三、书籍的选择以国外优秀作品为主。 这样做,具体原因还是我在上学之前一章里已经提到,此处不再赘述。不过不同于图画故事书,儿童文学这一块起步要早一些。如果说以国外优秀读物为参照,优秀的国内图画书只能算及格水平,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达到良好了。国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郑渊洁、梅子涵、杨红樱等人的一些好作品,都可以一读。作为一个阅读品位很高的父亲,我当然会选择给孩子推荐最好的图书,但是具体到孩子那里,只要孩子喜欢读书,好的秦文君们和更好的e·b·怀特们,让他自己选择去吧。 科普读物不同于文学作品,他没有国界,也不需要考虑传承文化,所以个人建议选择国外优秀读物就可以了。国内的科普读物,严谨了就不好看,好看了就不严谨。随处可见的国内科普图书,大量的是剪刀加糨糊,拼凑而成的所谓百科。 当代的中国是一个山寨文化的大国,造假、跟风、抄袭已经见怪不怪。聪明的父母是不是该擦亮眼睛,也引导孩子学会擦亮眼睛,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呢? 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估计有些“爱国”人士等不到这里,就按耐不住要开骂了。“我堂堂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发明照耀全世界。你丫的只推荐外国人的书,你个崇洋媚外的汉奸、卖国贼、西奴、美狗。”列位看官您别笑,说这种语言的人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时有所见,这是典型的中国应试教育摧残出来的残次品,人格和思维有很大的缺陷。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有谁舍得自己孩子成这样? 有的父母比较担心都读国外作家的书,会不会把中国语言的味道丢了。这一点您过虑了,其实真想读外国人的书,应该读原版。译者在把原版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是要考虑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您应该担心的是如何选择出版社和译者,建议选择一些顾忌自身形象的大出版社和像马爱农这样知名有口碑的翻译家。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但是自宋亡于崖山之后,每隔一朝就会有野蛮的“异族”从“北方”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大量的杀害各族民众,中断文明进程,摧残和破坏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每一个清醒的父母,有责任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学习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那些妄图拿祖先的阔,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无知。 我们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基本都在古代。现代的白话文和古代的文言文差异很大,让孩子一夜读懂古文经典是不现实的,以唐诗宋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是孩子入手的最优选择。这些诗歌她不仅仅是语言相对浅显易懂,她更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我建议应该读一下诗词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对北方讲普通话的朋友尤为重要。南方很多地区的朋友只要用自己的方言读就可以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南方的这些方言才是真正的中国话,我们北方人讲的普通话和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其实是“胡”化了的语音。 现在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就是读经。我对此有两个观点,一是儿童本位,二是循序渐进。孩子因我们而来,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有想法,但是不能把我们的想法给孩子。教育的一点一滴,都要以孩子为出发点,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提倡读经的人(也有人说了,经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是经,哈默雷特也是经,圣经也是经。这个有点捣糨糊了,当然您要这么理解经,那我也不好反对啥了。),也晓得孩子是看不懂的,所以硬要编造什么“孩子小时候记忆力好,记住就行,将来就懂了”之类的鬼话,本质上还是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儒学的四书五经,道学的《道德经》《庄子》,佛学的经藏,都是很高的智慧,需要很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悟的明白。人的学习如同盖楼,思维能力和一定量的知识如同地基,地基不打牢,直接去盖顶层,这是违背常识的。地基未打牢之前,硬性的去撬高智慧的大石头,君子大师的确是出来了一些,但是这依赖于他们的天赋,更多的则是伪君子,书呆子。估计有人又要拿唐宋说事了,那我告诉你,唐以诗取仕,宋以文取仕,明清以八股(范围是儒家典籍)取仕。活诗文胜过死读经书,唐宋的文人的精气神、才华也是明清文人比不了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读经的事情还是老老实实的来吧。文言文的难度从先秦开始到明清越来越低,学文言文的顺序也应该从明清倒推回去。在学习文言文之前,也要有一定的白话文阅读和唐宋诗的积累量。从目前我自己孩子的进度来看,读经怕是要到初中了。至于孩子读还是不读,到时候看孩子的意愿。我知道我的这套方法“笨”,为了孩子的教育我做的就更“笨”了。孩子读的书,我基本都读过,我现在正在读孩子已经不读了的图画书。《全唐诗》、《全宋词》、《诗经》、《楚辞》(屈原)、《论语》、《孟子》、《道德经》、《易经》、《古文观止》,我也读过。我的“笨”法不超前,也不新颖,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天才,可能不适合懒妈懒爸们培养天才的需要。我不懂怎样培养天才,可我懂常识。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阅读,还可以通过其他很多种方式,比如围棋,毛笔字书法、太极拳、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等等,只要孩子感兴趣,能够入道都是可以的。事业的成功其实很简单,培养孩子形成几种兴趣,把其中一种作为一生的职业和追求,其他的作为业余爱好。 五、少看名著的缩改版 这样做的原因我上学之前一章里面提到过,实际问题也远远比图画故事书严重。图画故事书涉及文字和图画两个作者,图画作者选择一些名著或者传统故事,作为图画书的文本是很正常的,图画里面凝结的是作者的心血。名著缩改版,往往选择的都是国外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书籍。虽然原著过了版权保护期,但是译著还是有保护期的。很多缩改版把他人的译作,大幅缩减,局部进行一些修改,绕过了译著的版权,本质上是一种剽窃。缩减修改的工作也不可能找那些知名的翻译家和知名作者来做,可以想象得到这些缩改版的质量到底如何。 《金银岛》里面望远镜客栈这一章,为后来西尔弗后来制造叛乱的情节,埋下伏笔。缩改版里直接取消了这一章,吉姆到布里斯托尔后,直接跳到了上船出海发生叛乱,非常的突兀。金银岛第一章里面,医生和船长初次见面交锋时说的那句话“如果你继续这么喝酒的话,世界很快就会少一个最下流的恶棍。”是一股正气压倒了邪恶。缩减版的作者把这句改成了“如果你继续这么喝酒的话,你很快就要死的。”不知道缩编者是怕原话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还是怕污染了他自己纯洁的心灵。《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面哈克提到上学后,他能把乘法口诀背到六七三十五了。我们的缩编者显然觉得马克·吐温很愚蠢,把这句改成了背到五七三十五。计算正确,但是幽默没了。 不管是把名著剽窃删改称缩改版,还是把别人的文章剽窃或者删改成语文教材,我发现他们都打着一个共同的旗号,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读懂,为了孩子不受污染。而他们真理永远在握,智商总是那么高高在上,道德总是那么的纯洁无暇。至于其他对他们也许不重要了吧。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缩改版本就都不好,只是在这些诸如拼音版、拼音美绘版、少儿版、青少版等等五花八门的缩改版里面,好的的确是太少了,太少了。各个年龄段都有大量的适龄经典作品,冒险没有任何的意义。 六、心理共振 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普遍是非常活泼好动的,他们读到一些能够和他们心理和行为合拍的书籍比如《淘气包埃米尔》《西游记》,就会产生心理共振。这种心理共振现象,并能绝对的说好坏,关键是怎么利用。我儿子非常的调皮淘气,能量比较强。我在为孩子选择读物和影视作品的时候,是有很大失误的,淘气捣蛋的东西看的太多了,强化了他的心理和行为,淘起来的时候像个“小疯子”。还好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最近一直在引导和调校,见到些成效。文静内向的孩子,倒是应该多看看这类作品,少看多愁善感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很有道理的。当然,这也有个度的问题,真要是把孩子的淘气劲全磨没了,怕是孩子的灵气也一起消失。 心理共振也有好的一面。孩子在电影《夏洛的网》中看到夏洛即将死去的那一段时候,眼泪一直在眼眶里面打转。爱、友谊、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应该让她们在孩子心中深深的扎根。 七、四大名著该不该让孩子看 这个问题也是当前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区别对待。首先是西游,对于孩子,主要的缺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心理共振。孩子喜欢的话,完全可以少看一些其他的淘气包,给西游留个地儿,数量要控制住,别太多了。其次是红楼梦,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好书,作为中国人,最好读一下(黛玉这个类型还是少看为妙)。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一方面她还是太深了一点,另一方面这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书,里面有些内容也不适合孩子看。小学这个阶段还是不看为好。最后,我把三国和水浒放在一起说。这两本书体现的价值观是崇拜权术,崇拜暴力,张扬厚黑、狡诈,张扬残忍、残酷、嗜血和善恶不分。您如果看过这两本书,仔细想想,是不是像黑社会?这两本书艺术成就很高,近几百年来,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本身就活在水浒和三国里。所以我强烈建议,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之前,不要看这两本书。 八、无法避免“毒”物怎么办 上面陆续提到的“毒”物,比如造假的传记,剪刀浆糊百科,价值观混乱的《水浒》《三国演义》,乱删乱改的缩改版,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成年人书籍,读了怎么办,特别是语文教材,避无可避,只要上学孩子是一定要“毒”的。 我觉得第一个是跟年龄有关系。含少量的三聚氰胺奶粉,20岁的成年人吃了可能啥事没有,10岁的孩子可能打两瓶水就好了,不到一岁的孩子可能吃死了。所以孩子越小,越要远离“毒”物。 如果像语文教材这样的“毒”物无法避免的话,那就大量的喝安全无毒的奶,稀释毒性。除此之外,如果作为父母,您自身品行优秀,文化素养也高,那么您平时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教育,仿佛是孩子“体质”的一种锻炼,可以提高对“毒”物的抵抗力,甚至具有免疫力。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