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堂特别的作文课
——变“写作文”为“说作文”
南漳县武安镇中心学校 闫光成
每周两节作文课,对五(1)班的很多同学来说,简直就是一次折磨。其实,我何尝不理解他们抠破头皮、绞尽脑汁的“痛苦”呢?同情归同情,但教学任务是非完成不可的。看到孩子们“难受”的样子,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把自己一次感动的经历,写成一篇感人的文章?一番“绞尽脑汁”之后,我决定尝试着为孩子们另辟蹊径——变“写作文”为“说作文”。
周五下午的两节课,就是我的作文课。从孩子们焦躁的眼神里,我看出他们期待着时间过得快一点,既少遭“罪”,又能早点放学回家。于是,一上课,我就放出话来:“今天的作文课,只需动嘴,不用动笔。乐不乐意?”“乐意……!”孩子们产生的共鸣震颤着我的心脏。
有戏了!我暗自高兴。课堂只要看不到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就算成功。随后,我出示了教学目标:“这次作文,主要围绕你们的经历,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回家后,把答案写下来,就算一篇作文。”看着孩子们不明就里的样子,我接着说:“谁没有经历过令人感动的事啊!最近你经历过感动吗?给几分钟的回忆时间,大家找一找。”我扫视了一眼全班同学,都好像进入了状态,教室里安静了许多。我又布置任务了:“想好的同学请举手。愿意动笔的,可以写下来。”
期间,教室里稀稀落落的举起了几只小手。我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想好了的,请整理一下,你准备用哪些话,讲给大家听?”其实,我在等待,等待每次作文都靠抄袭度日的小明同学举手。按照我备课的预设,只要他有话说,这次作文课才算成功了。
眼看五分钟都过去了,小明仍然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嘴里好像念念有词。也许是没有了动笔的压力,他才主动参与活动。我感觉有些眉目了,又重复了一句:“想好的同学,请举手!”这话其实是在暗示小明。他停止了念叨,好像犹豫了几秒钟,终于慢悠悠地举起了手!
于是,我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哦?!都有感动的经历啊,大家看,连小明都举手了。”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到了小明身上,他有些扭扭捏捏,脸也红了起来。“小明从没举过手,我们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吧。请他讲讲经历的感动。”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小明站了起来:“我要说的事,就发生在前天中午,让我感动的是,妈妈大热天的给我送菜。”我飞快地在黑板上板书:时间——前天中午;地点——学校;人物——妈妈、我;事件——送菜;环境——大热天;心情——感动。教室里,不少学生跟着我板书的速度小声地读着……“小明同学的发言,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六个方面的信息。”大家随着我的手指指向,大声朗读起来。
紧接着,我又交代:“今天的两节课,大家一起帮小明完成一篇作文。”我用粉笔围绕黑板上的“感动”结结实实地画了一个圈。同学们自觉地喊起来:“欢迎欢迎,欢迎小明。”我乘势向小明发难:“妈妈来送菜,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你为什么感动了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妈是个风湿腿,平时很少出门。那么热的天,她走了十几里路,衣服都汗湿了。”说着,说着,小明哽咽了起来,眼圈也红了。刚才还窃窃私语的教室,现在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我在暗示小明坐下的同时,要求全班同学按平时自主学习的方法,围绕小明的“感动”,分组讨论这篇作文的写法。大家迅速进入角色,扣住小明的“感动”,各抒己见。一会儿,整个教室里热火朝天,包括小明在内,都高谈阔论起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一时插不下话去,只好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做起“文章”来——围绕圆圈里的“感动”,我画了几条放射状的箭头,分别标了几个关键词:题目、结构、重点、中心、语言、写法……不少学生偶尔抬头看了看黑板上的提示,又进入了论战之中。教室里似乎安静不下来了。
我虽没要他们动笔,但都自觉地把讨论结果,记在了稿纸上……
就这样,一节课很快滑了过去。他们虽不是写自己的“感动”,但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述,相信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作文。尤其是小明,全班同学的集思广益,融入到他的作文里,他的收获应该是最大的。
我想,下节课,只需让各小组展示一下口头作文,大家再集体斟酌斟酌,相信会有不少佳作。
事后证明,动嘴说比动笔写要容易得多。以前老喊作文难的同学,一下子都开了窍,一是有事可写,二是有话可说,三是有法可用。以后的作文课,我逐渐推陈出新,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都被点燃起来了。小明也好像换了一个人,渐渐地有了写作信心。
我常常想,学生不喜欢那道门,若逼着他们通过,只能适得其反。如果推开一扇窗,孩子们会看到别样的风景。这或许就是突破瓶颈的门径。
老师的每一堂课,不都是这样的吗?为了不让学生焦头乱额,老师先得体验“焦头乱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学也是如此。老师下水了,才知道水的深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一路走好,不会触礁。
2014年7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