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学文本活动化研究行动方案
问题发现
在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中,目前有两种倾向:一是文本呈现方式静态化,教师只是用近似逻辑分析的讲解法,静态地去分析讲解文章语言、内容、主题和手法;二是教学流于浅表,甚至于娱乐化游戏化。
问题症结
①文本观,将文本看成一个静态的阅读对象,而不是可对话、可创作的对象;②学生观,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③教学观,教学就是讲解传授,而不是一个主动开发资源的过程,不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相互对话的过程。
问题解决策略
文本的问题化
将文本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以问题激活重组文本。这是文本活动化的基本形式。
文本内容的有声化
主要是通过朗读或听录音朗读转换文本呈现样式。
文本内容的形象化
或多媒体呈现,或画示意图等。
文本内容的生活化
在现实生活中还原文本。
在想像中模拟还原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
在活动中模拟文本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如角色表演等。
通过现代媒体还原文本反映的现实生活。
文本表现形式的陌生化
重组:将相关语句段落打乱。
改写:对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小说、戏剧、诗歌等进行改编。
增删:将关键的字词句段进行增减抽换。
编扩:将内容进行适当缩扩或联括。
文本创作过程的还原
通过资料检索、访谈或想像还原文本创作过程。
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
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见附页)
反思与讨论
整理和描述:
本次研究课在课题组老师的群策群力之下,经过精心备课,磨课,终于以最好的姿态呈现给大家。执教老师教态大方,问题设计紧扣文本核心,活动展开有序。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化语文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以设计活动的形式开展。以设计简历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于勒这个人物。又以对联等形式走进于勒兄嫂,即小说主人公。既而通过父母对待于勒和小若瑟夫对待于勒态度的对比,自然引出主题。过程中还有让学生化身小若瑟夫,写下心中对于勒的话。课堂最后的高潮来自于活动“真情访谈”。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认识人物的另一面。长久以来,冷酷无情金钱至上的标签一直贴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一解读的简单粗暴诟病早就为人指出。活动中主持人分别采访三位学生模拟的菲利普、于勒和若瑟夫。学生设计问题和答案的过程其实是对小说的进一步深化解读,对人物的客观冷静分析过程。问题中比如“菲利普,社会对你妹一家人一片谩骂,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小若瑟夫,你长大后会怎么样”,精彩的提问和回答将课堂一次次推向高潮,莫泊桑寄托在若瑟夫身上的亲情关爱理想在访谈中被学生自然提起。
评价与解释:
田卫华老师首先对此次开题活动作了讲话,简单介绍了“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指导思想,研究目的和方法等。紧接着对这次研究课进行了简要点评。田老师认为,这堂课对活化文学文本作了诸多尝试,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的形式展开,在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赋予静态文本新的活力。田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二是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文本怎么看出这些东西来,即学情。同时也指出了这次研究课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活动时教师的不必要的介入和参与。最后一个访谈环节,如果放手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不必介入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
紧接着,教研员赵老师对本次开题活动作了总结:
跟进改进措施
教案一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孙霞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1、 学生能够从看与被看的视角,在浸润式、鉴赏式学习活动中,体会、认识到人物心理、性格和写作意图。
2、 学生能抓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句,通过移情与想像,在还原文本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中,体会并说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3、 学生能够通过还原作者构思、文本变形、完形等活动形式,活化文本呈现样态,感受情节结构的艺术魅力。
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关系和个性化语言中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进而明了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板块
展开教学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
新课
昨晚,老师和家人散步,偶然间发现一座大桥底下有好几个流浪者,他们目光中充满了悲哀和无助。我想,他们那时最渴望得到家的慰藉吧!
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躲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在阅读中与文中人物一起经历、体验他们的人生际遇。
倾听
动情叙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
三、若瑟夫对于勒
四、真情采访
1、于勒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为他设计一份个人简历。
明确:(姓名:于勒 籍贯:法国哈弗尔
喜好:好玩乐,乱花钱
主要经历:年轻时在家玩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遗产花光,还占了他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被家人打发到了美洲,曾经阔绰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又落魄了,在去哲尔赛岛的轮船上卖牡蛎。
2、这个人,就是我的叔叔,菲利普的弟弟。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在三种不同的境况之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明确:花光遗产,占钱——坏蛋 流氓 无赖 是全家的恐怖【打发】
有钱——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 有办法的人【盼】
没钱——这个贼 讨饭的 这个流氓【骂 躲】
3.我用一幅对联评价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后的态度: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拟一个横批并说说理由。
明确:
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亲情淡薄……
1、这一家人都是一个态度吗?(引导学生体会小若瑟夫对于勒的态度)
(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①把“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拿掉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要写又看了看?
明确:不能删掉。有看了看说明此时的“我”对于勒叔叔的高度关注和同情,否则不会那么仔细的看了又看,正如“我”的父母。
②你能把若瑟夫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试试看。
(2)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默念时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对叔叔的同情怜悯。
2. 作者莫泊桑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我”的童年视角来讲这个故事,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
过渡:我们不能给菲利普夫妇扣上“坏人”的帽子,只是他们对待亲情的态度,引起了《人间》栏目的关注。今天,栏目组找到了他们一家,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试图让菲利普夫妇接受于勒。
(1) 主题:消失的亲人
(2)采访人物:菲利普夫妇 小若瑟夫
(3)角色分配:一名学生模拟节目主持人,另外三名学生分别模拟菲利普,克拉丽丝和小若瑟夫
(4)采访内容:提出的问题以课文为依据,主持人自行设计
先读课文然后写简历
读课文
体会、思考、交流
读对联并按要求写横批
学生先找出相关句子然后聚焦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
思考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先感受再朗读和互相点评
思考交流
模拟角色表演
教师提供简历模板并简要说明
教师提醒学生:重点关注称呼变化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句,并引导学生通过移情与想像,在还原文本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中,体会并说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理解“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理写横批。
教师强调文学作品中凡细写的地方往往是倾注了情感的。
在学生点评朗读中教师点拨引导:三个短语分别写的是谁?既指同一对象为什么要用三句话说,这样是否重复?
反思
教案二
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
主备: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 :
4、 学生能够从看与被看的视角,在浸润式、鉴赏式学习活动中,体会、认识到人物心理、性格和写作意图。
5、 学生能抓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句,通过移情与想像,在还原文本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中,体会并说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6、 学生能够通过还原作者构思、文本变形、完形等活动形式,活化文本呈现样态,感受情节结构的艺术魅力。
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关系和个性化语言中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进而明了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
板块
展开教学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导入
新课
昨晚,老师和家人散步,偶然间发现一座大桥底下有好几个流浪者,他们目光中充满了悲哀和无助。我想,他们那时最渴望得到家的慰藉吧!
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躲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在阅读中与文中人物一起经历、体验他们的人生际遇。
倾听
动情叙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看:菲利普夫妇看于勒
二看:若瑟夫看于勒
三看:作者看文本人物
1、于勒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为他设计一份个人简历。
明确:
姓名:于勒 籍贯:法国哈弗尔
喜好:好玩乐,乱花钱
主要经历:年轻时在家玩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遗产花光,还占了他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被家人打发到了美洲,曾经阔绰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又落魄了,在去哲尔赛岛的轮船上卖牡蛎。
2、这个人,就是我的叔叔,菲利普的弟弟。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在三种不同的境况之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明确:花光遗产,占钱——坏蛋 流氓 无赖 是全家的恐怖【打发】
有钱——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 有办法的人;盼
没钱——这个贼 讨饭的 这个流氓;骂 躲
3.我用一幅对联评价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后的态度: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拟一个横批并说说理由。
明确:
金钱至上
世态炎凉
亲情淡薄……
4.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态度自然变化,第三段放在这里似有不妥之处,把这段拿掉或放到文本后面去,你看好不好?
5.如果按于勒夫妇心理需求的发展,在船上看到的应该是发了财的富人于勒,但文章情节并未按于勒夫妇心理需求向前发展,而是让穷人于勒出现在他们面前,你认为哪一种情节安排更为合理?
1、这一家人对于勒都是一个态度吗?(引导学生体会小若瑟夫对于勒的态度)
(1)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①把“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拿掉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要写又看了看?
明确:不能删掉。有看了看说明此时的“我”对于勒叔叔的高度关注和同情,否则不会那么仔细的看了又看,正如“我”的父母。
②你能把若瑟夫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试试看。
(3)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默念时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对叔叔的同情怜悯。
2.设想:成年之后的若瑟夫会不会变得更他父母一样;如果要写他的成年,作者会把他写成怎样的若瑟夫?
3.读原文首尾,说说成年之后的若瑟夫与当年的若瑟夫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没有变化?作者为什要这样写?
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 · 达夫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明确:不变:悲悯之心
变:
对一人之爱 对所有的穷人之爱
人道主义之爱
对亲情之爱 对所有不幸者的爱
你能说说作者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叙述人物故事的?
明确:对菲利普夫妇是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对于勒带着同情;对“我”在看似平静中有赞赏。
升华:有人说,写小说就是为了拯救灵魂,从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叙述语气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要用具有悲悯之心的若瑟夫一类的人道主义者去救赎金钱胜过亲情的菲利普夫妇之类的冷酷无情之人。
先读课文然后写简历
读课文
体会、思考、交流
读对联并按要求写横批
思考后交流
思考后交流
学生先找出相关句子然后聚焦于一段话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
思考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先感受再朗读和互相点评
思考回答
阅读之后回答交流
思考回答
然后举学过的小说为例进一步说明
教师提供简历模板并简要说明
教师提醒学生:重点关注称呼变化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句,并引导学生通过移情与想像,在还原文本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中,体会并说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理解“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理写横批。
4、5两个问题意在通过文本变形让学生体会小说结构形式的匠心之处。提醒学生这样安排结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其次是为了增强可读性。
教师强调文学作品中凡细写的地方往往是倾注了情感的。
在学生点评朗读中教师点拨引导:三个短语分别写的是谁?既指同一对象为什么要用三句话说,这样是否重复?
此环节意在引出下面的问题,不可在此对学生的回答过分纠缠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若瑟夫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引导学生在读懂这一篇小说的同时要善于会读小说这种文体。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