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教学设计
学校: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姓 名
虞戌
任教学科
语文
标题
《为梦想,相会在北京》
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七年级
对应教材
教材版本:苏科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时/课时
1
教材分分析
本文是新闻通讯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采取了侧记的形式,采用了场面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读者既能有对于开幕式场面的感性认识也能有对于其深层含义的理性感知。同时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饱满的感情也是阅读中要注意的地方。
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读懂开幕式的艺术表现内容,品味文章内容安排上描写和主题阐述的自然融合。
作为自读课文读懂是首要的目标,而且这个重难点也是这篇通讯中做富有特色的地方。
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
第一,由视频导入增强读者的直观印象,由此深发感悟。
第二,逐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到对于此类文章特点的认知。
第三,读写紧密联系,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强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特点,进而了解侧记的特点。
2、读懂开幕式的艺术性的表现,品味文章内容安排上场景描写和主题阐述的自然融合。
3、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与学过程
一、 导入:
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光与影的结合,声与色的融合,给了我们视觉的盛宴,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我们为此自豪,为此激情满怀。我想同学们在看过视频后也一定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今天我们让再来重温其中的片段,请大家说说自己的观后感受。
那么如果用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能不能再现场景,给我们的心灵以更多的悸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品味一场文字的盛宴。
二、 文字如画,再现开幕式。
1、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你的联想和想象,在你的心中构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你更深刻的感受。
请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欣赏的场景,说说你心中的画面和感受。
要求:(1)以“看……听……,此刻我的心中……”的形式组织语言。
(2)小组内交流,选取优秀的发言讨论修改。
老师示例:“看那巨人的脚印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五环在体育馆冉冉升起,听那洪亮的倒数声,2008人的击缶吟诵,此刻我的心中满怀着民族的自豪和待客的热诚。”
2、请各组依次展示自己修改后的发言。
(如:“看56个民族的孩子托着红旗走进会场,听孩子在歌唱着祖国,此刻我的心中感受到了希望和豪迈。”
“看巨大的字盘显出了巨大的‘和’字,听书简的声音与朗朗书声应和,此刻我的心中为祖国的文化历史骄傲”……)
3、 我们刚才的发言基本上可以从每个场景的小字部分找到,这些内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没有语句特别精彩,请同学们赏析。
老师总结:都运用了描写,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生动形象。比如“白衣胜雪,矫健如龙。”四字句对偶,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表演者矫健身姿以及壮观的表演景象。
三、了解通讯,了解侧记
1、请各小组再次的浏览选定场景,说说具体的场景内容有没有深层的涵义?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如:设计童声歌唱、孩子托国旗,是想显示中国充满了希望。身着56个民族服装显示了民族的团结。
设计古人跋山涉水,用指南针走向远方,是想显示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对于交流、友谊的追求。)
2、 同学们都找到了每个场景的大字部分,这一部分更侧重于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和对应场景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关系?
(更侧重于议论和抒情,是对于上面场景描写的一种阐释,使读者对于开幕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这篇文章从体裁上说是一篇通讯,通讯是广义新闻的一种,就这篇文章,请你说说通讯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真实、形象、既记述描写事情又有对此感情的抒发,观点的表达。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意义。)
4、展示开幕式节目单,在众多节目中单单选了这几个节目,这几个节目之间有没有关系?从中我们能知道侧记又有什么特点?
(这几个节目都是围绕着“梦想”这个主题,由此可知侧记只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取几个侧面进行报道就可以了。)
四、画外有音,震撼心灵
噢!相会在北京,原来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了解了奥运的开幕式,回过头再看这些描写开幕式的画面,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刻,不禁心潮澎湃。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声便是我们的心声,让我们读之诵之,一吐为快。
1、 请同学们寻找各场景中最饱含感情的语段,自己大声的诵读,并说说你想传递的感情是什么?
2、 如果这种感情靠诵读还不能充分表达,那么我们来唱歌的话,选什么歌?大家推选齐唱。
五、试写侧记,再品奥运
当今的社会各种媒体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官刺激,使我们渐渐忽视了文字的力量,学过了今天的文章,我们能不能尝试着展现一下自己文字的力量呢?
请同学们欣赏奥运开幕式的一个节目,借鉴作者的写作方式来写一段侧记。
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课是在了解通讯题材的基础上,对于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引导和训练。首先通过了解小字部分和大字部分的关系,能结合大字部分深入理解开幕式的内涵。其次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的能力,能在固定句式的限制下进行表达。最后是对于文章题材的再认识。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文章体裁,在教学设计中都尽力的体现逐层深入的特征。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情预估还有些理想化,或许应该说对于问题的提出,引导铺垫的还不够充分。使整堂课在某些环节还存在着生涩的感觉。但学生确确实实的收获了情感的体验、能力的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