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年级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4751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年级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四年级)   1、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 知 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 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套气球。 1、将气球放入空饮料瓶,气球口向外翻套在瓶口上。 2、气球要套牢瓶口。 2、吹气球。 1、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 2、吹瓶子里的气球时,手不要用力捏塑料瓶。 3、注意气球要卫生,不能多人重复使用。 3、观察描述。 1、观察瓶子里气球的变化。 2、说说什么原因让气球不能被吹大。 4、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5、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2、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 知道空气有质量 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只气球充气。 在需要刺破的地方(气球上部),事先贴上一小块透明胶带。 2、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1、用细线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2、调节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左右平衡。 3、刺破其中一只。 1、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 2、注意防止气球炸开,保护眼睛。 4、观察现象。 有充气气球的一端下降,有破损气球的一端上翘。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3、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抽一针筒空气。 1、左手抓住针筒,右手把活塞向后拉。 2、活塞的前端到达针筒的最大刻度即可。 2、封住针筒注射器头。 1、将橡皮平放在桌上。 2、将针筒注射器头用力顶在橡皮上。 3、推活塞。 1、慢慢推动活塞。 2、要仔细体会手上的感觉。 3、推不动时停止。 4、观察现象。 仔细观察活塞的运动。 5、重复3、4步骤。 反复推动活塞,并观察活塞的运动。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实验内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比较其形状。 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圆底烧瓶里。 2、将水、空气分别装入烧杯里。 3、比较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将空小塑料瓶放入水槽,观察水流入瓶中,空气跑出的情形。   3、分别将水、空气吸入注射器。   4、将注射器,一端顶住橡皮,推动注射器,比较。 注射器要顶紧橡皮。 5、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5、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目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操作时动作要快,瓶口要对准。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注意力集中在白烟的位置变化上。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观察现象。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6、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目的 知道氧气会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   2、点燃蜡烛。 火柴梗放在铁盒或培养皿中。 3、将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上。 由右上方向下罩。 4、观察现象。 蜡烛燃烧时,红水会渗进玻璃杯中。 5、将玻璃杯连同玻璃一同取出。 取出玻璃杯时,玻璃片一定上要盖紧杯口,防止杯中的水漏出来。 6、把燃烧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内。 伸入火柴时,将玻璃片掀起一点即可。 7、观察现象。 燃烧的火柴伸入杯中就会立刻熄灭。 8、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9、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7、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目的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 小苏打不能太多。 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 收集2瓶气体以备用。 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 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要少。 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   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 倾倒二氧化碳一定要慢,并要沿杯壁倒。 6、观察现象。   7、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8、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8、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目的 建立温度概念 使用温度计 热水降温的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预测热水降温的速度。   2、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 1、一倒热水,就要将温度计放进去。 2、温度计的液泡一直放在水的中央,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3、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 1、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2、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3、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5、画出记录曲线图。 1、在竖轴标出数次(10次)测量的温度。 2、将标出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9、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目的 知道 热总是从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汤匙柄滴上蜡。 1、点燃蜡烛。 2、在汤匙柄前,中、末分别滴上蜡,等蜡凝固。 3、每组准备两把汤匙,分别按要求滴上蜡。 2、点燃酒精灯。 1、打开酒精灯灯帽,把灯帽竖起放在桌上。 2、点燃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3、观察酒精灯火焰。 1、酒精灯火焰分为内焰、中焰、外焰。 2、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加热一般都使用外焰。 4、给汤匙加热。 1、给一把汤匙的前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2、给一把汤匙的中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5、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10、实验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目的 知道液体传递热的方式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 冷水不宜太多,不然加热时间太长。 2、加入木屑。 少许木屑即可。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烧杯不能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因此要垫上石棉网。 4、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 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要领。 5、观察木屑的运动 1、注意防止沸腾,只观察、不动手。 2、等待时间要长,要有耐心。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11、实验内容: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加热和冷却》 实验目的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实验器材:固体体胀器、酒数灯、火柴、水槽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铜球从铁圈中通过。 不用加热。 2、给铜球加热 1、注意酒精灯的操作。 2、注意千万不能用手触摸铜球。 3、加热后,将铜球放入铁圈看能否通过。 注意安全,不能触碰铜球。 4、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 在水槽中冷却两分钟以上。 5、试试能否通过铁圈。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12、实验内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四年级上册第 2 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目的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 和散热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相同重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给油、水加热。 1、油、水的量要相同。 2、注意酒精灯的操作要领。 2、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加热6分钟,记录6次   4、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5、记录6次。   6、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不相同。   13、实验内容: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四年级上 册第 2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目的 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 和散热是不同 实验器材: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阳光要强烈,白色、黑色面积稍大些效果会更好。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记录6次   4、将杯子拿进教室   5、每隔1分钟记录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6、记录6次。   7、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     14、实验内容:造雨、造霜、造雾(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目的 了解云雾余霜的成因,知道蒸发和沸腾 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盐、玻璃片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1、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要领 2、烧杯不能直接在火上加热 2、用玻璃片罩在烧杯上。   3、观察玻璃片上有无水珠。   4、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7、少量水与温度计试管放入易拉罐加入冰与盐的混合物。 1、在易拉罐下放上一块湿毛巾。 2、易拉罐用深色的。 3、课前地面上要洒水,保证湿度。 8、观察、测量。 1、观察易拉罐外部有白色的霜出现。 2、测量此时易拉罐内部的温度。 9、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10、把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现象。 有雾产生。 11、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12、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如果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就会凝结成小冰晶,如果水蒸气特别多且温度较低,就会形成雾。     15、实验内容:物体振动发声(四年级上册第 3单元) 课题:《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 实验器材:尺子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一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 手要压紧,不让尺子移动 2、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3、听声音。   4、在振动时,突然抓住尺子。   5、听声音。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16、实验内容: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四年级上册数 3单元) 课题:《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传播 实验器材:三只分别装有沙、水、空气的封口塑料袋,一只有橡皮头的铅笔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装有沙子的塑料袋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耳朵贴紧塑料袋。 2、在距离一臂远的地方,用橡皮头轻敲桌子 1、要轻轻敲。 2、教室要十分安静,不要发出声音。 3、记录听到声音效果。   4、分别用装有水、空气的袋子重复上面步骤。 口袋大小和所装物体体积应该相近或相同。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声音能沿着固体、气体和液体向四面八方传播。固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最强。   17、实验内容:认识音调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的关系(四年级上册第 3单元) 课题:《不同的声音》 实验器材: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橡皮筋套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上。   2、比较拉伸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2、右手拨动自然状态的橡皮筋,听声音。 3、将橡皮筋拉长,拨动听声音。 4、再拉长、拨动、听声音。 3、比较拉伸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保持橡皮筋拉伸长度不变,捏住其中一段,再拔动另一段,听声音。 2、捏取“弦”的长度越来越短,听声音。 3、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4、比较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将粗细不同长度相同的橡皮筋拉紧,拉伸的长度相同,分别弹动。 2、听声音,比较高低 3、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的强弱跟振动的幅度有关。  ---------------------------------------------------------------------------------------------------------------------------------------   四 年 级 下 册 实 验 课题:《运动的快慢》 实验内容:测一测走路的速度(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知道距离,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慢 实验器材:秒表、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用米尺量出5米距离。 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2、用正常步伐走5米,测量时间。 课前教会学生使用秒表。 记录时间: 3、用稍慢步伐走5米,测量时间。  记录时间: 4、用正常步伐走5秒,测量距离。  记录距离: 5、用稍慢步伐走5秒,测量距离。  记录距离: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实验内容:《研究小车的运动》 实验目的:1、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2、知道小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一米)即起点、终点 1、小组成员合作好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3实验前挂2个垫圈试一试是否拉动小车前进, 如果不行,可以多加垫圈。 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一名学生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每实验一次要记录时间 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每实验一次要记录时间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实验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长)(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摆》 实验目的: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铁架台、秒表、夹子、硬币,直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做一个摆,学习来回算是摆一次。 1、将线系在小夹子上,用夹子夹住一枚一元的硬币,就做成了一个摆。 2、反复做几次并测量。 3、小组合作。 2、用摆长较长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摆线长不能超过铁架台的高度,不能摆不起来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3、用摆长较短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 1、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2、计算平均数,比较实验结果。 5、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与摆的长度有关。   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目的:1、会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2、认识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实验内容: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实验目的:1、能够做研究弹簧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实验。 2、了解弹簧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同样的弹簧,钩码,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别固定6个弹簧的一端,测量弹簧长度。 1、每次测量弹簧最上端到最下端的距离。 2、等弹簧静上不动的测量。 2、在第1个弹簧下挂1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3、在第2个弹簧下挂2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4、在第3个弹簧下挂5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5、在第5个弹簧下挂3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6、推测挂4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   7、验证挂4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8、推测挂6个钩码,弹簧的伸长并验证。   9、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10、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弹簧受力与拉伸长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受力越大,被拉伸长度越大.     实验内容:研究减小摩擦力的办法(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摩擦力的秘密》 实验目的:1、能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2、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秤,带钩的木块、尺、海绵胶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把木块光滑的一面放在桌上。   2、用弹簧秤测量拉动木地所用的力。 1、拉动时要保持匀速。 2、弹簧秤不要碰到桌面,并与木块保持一条直线。 3、反复测量3次以上。 3、将木地贴有海绵的一面放在桌上。   4、用弹簧秤测量拉动木块所用的力。 1、拉动时要保持匀速。 2、弹簧秤不要碰到桌面,并与木块保持一条直线。 3、反复测量3次以上。 5、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同时,摩擦力的大小。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有关。     实验内容: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伞面面积)(四年级 下册第 4单元) 课题:《降落伞》 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降落伞。 2了解降落伞的下降速度的因素 实验器材:做好的降落伞、秒表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做降落伞,每组有面积不同的伞面。 制作要仔细、精致。 2、将降落伞在同一高度下落。 要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3、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下落到触地的时间。 1、记录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要3次以上,取平均值。 4、用伞面面积不同的降落伞重复以上实验。 1、记录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要3次以上,取平均值。 5、记录、比较。 1、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2、比较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伞面面积越大,降落伞下落越慢。 2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