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合阳县实验中学 武俊玲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四)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五)教法学法:
结合本课和学生特点,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1、由猜字,激趣导入,初步了解“闲”的两个境界。
2、走近作者。
3.、我们这节课设计了这么三个目标:
(1)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本节课的朗读活动,我分为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样的设计,不仅仅只是朗读活动的有序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2). 课文变形式分析。课文变形,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常规手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被淡化的一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我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变形分析课文,让学生不断调动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精妙,它串起了文章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
(3). 美点揣摩式欣赏。美点揣摩,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它要求教师细读欣赏文本美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点评,它还要求教师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对这个课堂活动进行小结,我最后从不同角度一共讲了6点,这6个美点欣赏小结,既是规范表达,也是方法提炼。
4、名作推荐:
1、王水照教授———《苏轼传》;
2、林语堂———《苏东坡传》;
3、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5、板书设计:
闲
身 情
无事 安适
豁达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