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 ◆(2014•江苏南通).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2014•山东聊城)马克思说:“代表陈腐世界的清帝国必然要在这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但它是激于禁止毒品的道义原则,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大英帝国却是为了发财。”这场“决斗”的结果是清政府( )
A.割让香港岛 B.赔款白银4.5亿两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3. ◆(2014•四川达州)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4. ◆(2014•湖北荆州)1893年,中国消费品原料进口占进口总额的13%,到190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3%,导致中国近代消费品原料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中俄《瑷珲条约》 的影响
C.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 D.《辛丑条约》的影响
5. ◆(2014•湖北鄂州)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6. ◆(2014•湖南怀化市)纪录片《走向海洋》这样写道:“黄海风云突变。……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 的联合舰队。”此战中,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 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
A.邓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关天培
7. ◆(2014•江西)《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 B.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
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D.这笔赔款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8. ◆(2014•江苏徐州)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9. ◆(2014•四川达州)《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0. ◆(2014•贵州遵义)据资料统计,1894年前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1894—1913年,外商企业增加到300多家。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1. ◆(2014•广西桂林)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这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辛丑条约》的内容反映了上述现象的是( )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12. ◆(2014•江苏连云港)31.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A.创办新式学堂 B.兴办近代企业 C.建立现代海军 D.传播西方思想
13. ◆(2014•江苏盐城)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汉阳铁厂 大生纱厂
A.洋务企业的产生 B.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14. ◆(2014•江苏苏州)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 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
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15. ◆(2014•湖北荆州)“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16. ◆(2014•山东聊城)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17. ◆(2014•山东潍坊)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18. ◆(2014•广东佛山)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9. ◆(2014•河南)“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融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20. ◆(2014·广东佛山)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定
21. ◆(2014•湖南衡阳)“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由厅预审,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四五运动
22. ◆(2014•陕西)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A.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D.开始宣传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23. ◆(2014•山东聊城)1961年,董必武写下缅怀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所提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 )
A.发动五四运动 B.成立中国共产党 C.创建黄埔军校 D.筹备南昌起义
24. ◆(2014•湖南衡阳)“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其“军阀”主要是指北洋军阀,“总理”即孙中山。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5. ◆(2014•江苏连云港)“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A.占领中心城市 B.实施战略决战 C.和平夺取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
26.◆(2014•山东滨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探索这一道路的起点是(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遵义会议召开 D.红军长征胜利
27. ◆(2014•浙江温州)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词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8.◆(2014•山东德州)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29. ◆(2014•广西玉林)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30. ◆(2014•山东聊城)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 )
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31. ◆(2014•吉林)国共两党由内战开始走向联合抗日的标志是( )
A.创建黄埔军校 B.北伐胜利进军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卢沟桥事变
32. ◆(2014•四川泸州)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中华民族的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C.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33. ◆(2014•广西玉林)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下列事件,最符合设立国家公祭日要求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百团大战
34. ◆(2014•黑龙江大庆)李宗仁将军曾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二十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35. ◆(2014•贵州遵义)某校九年级几位学生在一次晚餐用餐过程中,七嘴八舌再现百团大战相关知识。甲说:“指挥者是彭德怀。”乙说:“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路线,摧毁日伪军据点。”丙说:“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丁说:“时间发生在1940年8月。”以上四位同学中肯定有一位记错了,他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6.◆(2014•山西)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先后建立了4块重要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与山西省有地缘关系的就有3块。同时,这期间八路军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与日伪军作战7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4万余人。同时,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先后转战30个县。下列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的是
A.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7.◆(2014•新疆建设兵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下列属于八年抗战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B.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C.西安事变、中共七大 D.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
38. ◆(2014•山东东营)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39◆(2014•江苏镇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兵力。至抗战结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值计算)。以上材料中的数据直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法西斯国家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④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0.◆(2014•湖南娄底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 B.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1. ◆(2014•广东佛山)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B.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2. ◆(2014•四川自贡)春联作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春联是
A.早盼晚盼合作化,大干快干大跃进 B.东风吹起冲锋号,刺刀挑破太阳旗
C.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D.一心一意谋发展,千家万户奔小康
43. ◆(2014•山东泰安)右图为毛泽东与蒋介石1945年在重庆拍摄的两人一生中唯一的单独合影,他们这次见面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决定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C.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签署《双十协定》
44. ◆(2014•贵州铜仁)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战略行动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
A.青化砭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45. ◆(2014•湖北孝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图6 林彪、罗荣桓等在前线作战 图7 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 图8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A.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D.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46. ◆(2014•湖南长沙)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47. ◆(2014•山东东营)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8. ◆(2014•四川成都)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国面粉业生产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量(万袋)
1911年 10 约600 4.3
1919年 120 约4500 18.8
①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实业救国”思想的鼓舞
③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④中国民族工业实力雄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9. ◆(2014•山东泰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这段话反映了张謇
A.赞成商务立国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思想 D.提倡实业救国
50. ◆(2014•广西来宾)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厂家数 622 689 941 1275 1644 1973 2321 1965 1795
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
51.◆(2014•河北)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
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52. ◆(2014•河南)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53.◆(2014•江苏常州)瞿秋白于1899年诞生于常州青果巷。在1 3岁时他决然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以表达对( )
A.清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的响 应 B.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拥护
C.“打倒孔家店”口与的认同 D.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的支持
54. ◆(2014•江苏盐城)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这表明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 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
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
55. ◆(2014•山东日照)“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悲剧又是机会,这场战争促使古老大帝国的觉醒。”(马勇《坦然面对历史的伤》)以下最早体现“鸦片战争促使古老大帝国的觉醒”的史实是( )
A.魏源著《海国图志》 B.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C.严复译著《天演论》 D.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
56. ◆(2014•黑龙江大庆)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画家,他多次在国外举办画展,为抗战筹款,显示了他的爱国热忱。他笔下的马形神兼各,傲骨嶙峋。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感。他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张大千 D.鲁迅
二.材料分析题
1. 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重新反思那段令人痛心的往事,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图二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约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中致远舰的指挥官是谁?图二中两人签订的条约是什么?(6分)
材料二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梁启超这样评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任选一方面予以说明。(4分)
2. ◆(2014•浙江嘉兴)(10分)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 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3分)
材料二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4分)
材料三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3分)
3. ◆(2014•河南)(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9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3分)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2分)
4. ◆(2014•湖北黄冈)(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洋务派逐渐认识到,国家“必先富而后能强”,创办民用工业可以获利致富。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到90年代止,洋务派共创办工矿、交通、邮电等民用企业20多个。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1)请举例写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名称(列举一例)。(1 分)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目的(1 分)和作用是什么?(2 分)
(2)材料二中《新青年》是哪一历史事件中的著名杂志?(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的含义。(2分)
5. ◆(2014•黑龙江绥化)2014年是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习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比喻为“新的长征”。
【文史结合】
(1)学习了长征的历史,有助于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
请回答:
a你能写出诗中体现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精神的句子吗?(1分)
b你知道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和最终跳出敌人包围的战斗分别是哪次吗?(2分)
(2)“新的长征”中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是指的哪座城市?(1分)
【知行统一】
(3)在“新的长征”的征途中,你认为红军的哪些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2分)
6. ◆(2014•山东聊城)阅读下列材料: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1分)
(2)李济深对国民政府下讨伐令持什么态度?(1分)归纳他所持态度的理由。(2分)
(3)“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2分)
7. 2014•湖北荆州)(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表示:“为求我中华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国家主权之领土完整,对于侵犯我主权领土,与企图毁灭我民族生存之帝国倭寇,决以武力解决之。”
材料二 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时说: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军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宣言发表的相同背景是什么?(2分)宣言的发表具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3分)
8. ◆(2014•广西梧州)五班上历史课时,开展“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的学习探究,老师收集了下面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研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咏火轮车》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上海)宁(南京)来去也从容。”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三 2014年4月,南广高铁梧州至南宁段开通运营(如图),极大地改善了梧州的交通状况。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每百公里能耗是大客车的50%,飞机的18%;高铁建设大量采用“以桥代路”,如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桥梁总长度占全线80%,节约用地3000多公顷。
阅后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结合材料分析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由谁设计的?(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4)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概括出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意义。(2分)
9. ◆(2014·福建莆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赏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
(1)材料一表明哪些主要内容列入《申报》登载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6分)
(2)《申报》和商务印书馆都创办于哪一地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分)
10. 思想突破、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体现了欧美国家l5—18世纪发生沧桑巨变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随意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议会选举自由;议会应时常集会……,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1688年宫廷政变后给英国国王套上的第一个“紧箍咒”。它的颁布使英国的政体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材料二:
图1:但丁 图2:蒙娜丽莎 图3:改良蒸汽机 图4:火车机车
材料三: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请回答:
(1)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政体发生了怎样的转型?(2分)
(2)图1图2反映的是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分)
(3)材料三出自什么重要文献?它的发表有何标志性意义?(4分)
(4)图3与图4两项发明成果有何关系?(2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