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蝉
虞世南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梁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2、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3、掌握通过关键词语,领悟诗中描绘形象的方法。
4、学习作者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掌握通过关键词语,领悟诗中描绘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夏天已经悄然而至。蝉,可以说是夏天最热烈的歌者。伴随着炎热,它把盛夏颂唱得沸腾而欢乐。那你们眼中的蝉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展示)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知人论诗(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唐代诗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得到唐太宗的欣赏。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其诗《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四、诵读赏析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垂緌(ruí) 藉(jiè)秋风
1、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二)、再读课文,读好节奏
1、划分节奏,教师示范读。
(三)、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1、赏析诗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1) 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
(2) 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3)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疏桐,指高挺清拔的梧桐树。梧桐树在古人心中是一种高贵的树,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诗人以蝉自比,借助梧桐来表现出蝉的地位高。
2、赏析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论蝉,说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明确:吸食清亮晶莹露水的蝉,它能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凭借秋风,自己凭着实力就能把声音送出很远。好比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深入主题
(1)诗人为什么要写蝉?仅仅只是赞美蝉吗?他借蝉表达了什么志向?结合作者介绍,请简单描述一下。(结合诗人背景来分析)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寓意的? 明确:托物言志
4、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1、诗人用了仅仅20个字写出了蝉的外形、习性、声音等,并赋予蝉人的品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志向。那么我们可以试试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写某些事物吗?(学生练笔,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外形、生活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 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将小练笔整理修改,写在抄写本上。
3、预习新课《黔之驴》。
八、 板书设计
蝉
虞世南
清露 品质:清廉
疏桐 地位:高贵
托物言志
九、 教学反思
《蝉》是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一首小诗,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写的是蝉的外形、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诗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咏人的品质。
当我再重新审视《蝉》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因此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蝉的高洁清远的品行。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这样读得会更有滋有味。
初步了解托物言志是本课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应精心设计问题:蝉的特点?借蝉喻什么样的人?蝉、人,两者间的相似点?借物喻人的目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显得零碎,未能环环相扣,突破难点。课外拓展的练笔拘泥于动物,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这节课是有遗憾的。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做得仍不够好。自己总感觉备课做得很充分了,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勤学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