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科
历史
备课日期
2015 年 9月 17 日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题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授 课 教 案
一次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大米、小米、黄米、小麦、黄豆五种粮食和豆类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这五种粮食就是古代所说的“五谷”,
设问:那么,我们的先民是怎样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和农耕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学生自主预习,结合学习活动单进行知识体系架构。(提醒学生将重要知识点在书上做标注。)
展示多媒体中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布图,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文明诞生的区域: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师生互助,合作探究
活动一 穿越时空,走进历史
家乡美:比一比,看谁的家乡更美?
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个组,A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B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阅读课本后小组讨论,根据多媒体中的文物图、复原图等图片,组内分工整理自己组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并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语言、动作等生动展示原始先民的生活风貌……
活动展示:从A、B两个大组中各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团队成果展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自己组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概况,比一比,看谁的家乡更美?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历史,探究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下面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南面的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北面的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阅读课本后小组讨论,根据多媒体中出土的文物图、复原图等图片,组内分工整理自己组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并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语言、动作等生动展示原始先民的生活风貌……过一会儿,各选择1个组到台前展示,比一比,看谁的家乡更美。
生:先阅读课本,然后小组分工合作整理并撰写有关内容。
师:答疑,了解各组组内分工的有关情况。
师:从两个大组中各挑选一个小组到台前进行团队成果展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
生:两个小组到台前展示。
活动二 比较探究,感悟历史
展示问题:
1.独立思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粮食、建筑的房屋为什么会不同?
2.小组探究:种植粮食和建造房屋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请说明理由。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由此得到什么感悟?
师:在了解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后,我们进一步来比较探究下面这四幅图片。
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生:小组探究两个问题。
师:答疑,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总结:同学们,农耕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使文明的发端得以可能,这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发展的一次飞跃,我们的先祖在农耕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反馈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板书设计: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长江流域 1、黄河流域
2、干栏式房屋 2、半地穴式房屋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采用白板课上课,活动一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效果不错,以后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