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石榴》.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78886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石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石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椿林初中2016---2017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案 备课人: 杨艳 周次2 星期 一  班级 8  课题 三、《石榴》 课时  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重点 内容 解决措施 1.对文章思想感情和关键句子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品读、讨论 难点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方法 探究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石榴吗?吃过吗?看来同学们对石榴并不陌生。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石榴王国看一看,近距离地了解了解石榴,好吗?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谁来读课题?(指一生读)榴,单独读二声,当它和石组成词语的时候就要读轻声。(生齐读)(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石榴树,如果让你来写石榴的话,你认为应该写石榴的什么?【学生预设:叶、花、果、根……】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石榴的。 课前诵读:十二月花歌 正月梅花凌寒开,二月杏花满枝开; 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 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塘开; 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遍地开; 九月菊花竟怒放,十月芙蓉千百态; 冬月水仙凌波绽;腊月腊梅报春来。 一、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二、检查预习: 读一读: 奇崛(jué) 枯瘠(jí) 犀利(xī ) 盎然(àng ) 皓齿(hào ) 丰腴(yú) 忍俊不禁( jīn ) 争妍斗奇(yán ) 三、整体感知,思考问题: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顺序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思考,回答: 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2.作者描写石榴特征的顺序是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石榴特征的? 小组讨论,回答: ①将石榴的枝叶与梅、柳比较,突出其枝叶的特征。 ②描写花朵,突出其形态美和精神美,突出花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③描写果实,突出其成熟的形态。 4、,作者为什么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作者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以后,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这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5,请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 拟人: 反问: 对偶: 小组合作,找相关句子,如: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又如,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请谈一谈对本文象征手法的理解。 学生归纳,教师点拨:文章用准确凝练、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布置作业: 1,你最喜爱的花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请以“我最喜爱的花”为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2,给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板书: 石榴 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色、量、形)(绿—黄—红) 对原教案及课件所做的修改,补充及评价 课后反思 对教案和课件中的问题设计做了修改,使之更加的完整。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