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桦甸市幼儿园区域活动与教育教学融合专题研究活动设计
执教人
刘洋
单位
八道幼儿园
年段
中 班
活动
名称
千条线
幼儿人 数
14
侧重领域
艺术(音乐)
活动
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体会下雨天有趣的现象,喜欢大自然。
2.学唱歌曲,感受3/4拍的节奏特点。
3.能随音乐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涉及
区域
名称
及
材料
投放
表演区:表演时需要的彩带,练习演奏的乐器,铃鼓,
三角铁,双响筒。
活
动
过
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就不见, 你们猜这是说的什么自然现象呢?
2.出示图画,教师小结。
师:小朋友们看我们的这张图画上的 那边 你把你那巴巴爸爸不你你爸爸 帮你 巴巴爸爸宝宝 雨水像什么?
教师小结:夏天是一个爱下雨的季节。每到下雨的时候,这个谜语就会出现,让我们把这个谜语再来说一说。
师:这个谜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千条线》。
3.利用声势拍出儿歌内容。
师:请小朋友和老师,我们一起拍着手来把这个谜语儿歌说出来。
二、基本部分
1.熟悉音乐的节奏,学唱儿歌。师:这个儿歌还有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先来听一听。
(1)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的节奏。(2)学唱歌曲《千条线》。利用声势根据音乐学唱儿歌。要求:幼儿边拍手边唱儿歌。
2.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和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儿歌我们都能做一些什么动作来表现它。
(1)教师总结幼儿动作。
(2)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表演儿歌。
3.利用肢体捉迷藏的游戏,表现歌词内容。(四散游走)
在儿歌的最后一句找到一个小朋友把身体贴在这位小朋友的后面。(如胳膊、腿、耳朵等藏起来)
4.利用道具,表演儿歌内容。
师:今天,我们要用到的道具是彩色布条。
5.利用乐器表现音乐的节奏。师:今天,我们要用到的乐器是铃鼓和打棒。(1)幼儿听音乐取乐器。(2)幼儿使用乐器,敲出音乐的节奏。(3)幼儿听音乐收乐器。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棒,老师非常的开心。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要给你们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夏天是一个爱下雨的季节,小朋友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提醒爸爸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注意天气变化哦
区域活动与
教育教学链接点
1、表演区拿道具彩色布条进行表演。
2、表演区拿乐器演奏。
活
动
反
思
这周的音乐活动是歌曲《千条线》,《千条线》的歌词非常简单,“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重点放在“让孩子感知乐曲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并练习用打击乐器演奏。”为了帮助孩子能准确地打击节奏,我出示预先设计好的拍手—拍头—拍头、拍手—拍肩—拍肩、拍手—拍腿—拍腿的不同图谱,带领幼儿进行练习,孩子更关注的是图示,冲淡了对音乐节奏的感受。第二节活动时,我让孩子听音乐,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跟随音乐演奏,孩子们想出了“跺脚—拍头—拍头”“跳跃—拍肩—拍肩”“下蹲—跳—跳”等许多种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三拍子的“强—弱—弱”,虽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孩子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对三拍子的节奏感受更加深刻。
孩子们基本能准确地跟着音乐表演后,我告诉他们:“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新歌,听一听它是几拍子的?”在欣赏了一遍《千条线》之后,孩子们知道这同样是一首三拍子歌曲,我告诉他们,歌里唱的其实是一则谜语,我将谜语念出来让他们猜,很快孩子们能念出歌词。接下来的环节,我继续将重点转向歌曲的节奏,请孩子用刚才学到的动作来为这首歌打节奏。练习之后,我开始逐一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打击乐器,每出示一种乐器,就请他们想想,它可以怎样打出三拍子的节奏。
第一,将孩子熟悉音乐节奏的时间加长,在第一个环节,我花费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带孩子练习。第二,孩子主动参与率高,第一次练习是看图示表演,第三,乐器介绍后,我增加了一个让孩子来试一试的环节,为接下来的演奏打下基础,同时,在集体演奏前,我让每一种乐器分别演奏了一句,这样孩子们对乐器的演奏方法掌握得更到位。第四,明确了规则。演奏前,我给孩子讲明规则,孩子听得更仔细,而如果在发了乐器之后,再讲规则,那么孩子的注意就全都集中在乐器上了。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打击乐器,所以特别兴奋。由于现在的整合课程中音乐活动大多与语言活动进行整合,歌唱类活动比较多,而打击乐活动很少,所以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此类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