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小学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方案
( -11-26 20:35:18)
转载
”小学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 研究背景。
21世纪, 人类进入了全球化、 信息化的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面对新的时代, 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 会思考的人, 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会学习、 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而学会学习的基础和核心就是阅读能力, 只有学会阅读, 才会吸收, 有了吸收, 才会有创造。而要使学生能够尽早阅读, 就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人生聪明识字始”,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 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因此有识之士提出, 小学生识字越早越好, 越多越好, 越快越好。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要求的音、 形、 义都会的生字外, 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还要让学生喜欢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利用教材的优势, 尽可能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 让识字变得轻松、 愉悦, 从而为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识字要求, 明晰地体现出向独立识字发展的方向。指出: ”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美国著名的确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只重视课堂学习, 忽视了社会实践是片面的, 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 成她们当中相当的人虽然学习成绩很好, 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弊端。开放式识字教学以该理论为指导, 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识字。
三、 课题的界定。
开放式识字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现代意识, 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 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积极活跃的。
1.从识字的空间、 内容上开放。主要是在生活环境中识字,不光在校内指导学生识字, 还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到校外( 家庭、 社会) 去识字。除了教材上的字会认, 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也是指导学生识字的良好途径。
2.识字量开放。《课标》提出的量是针对普通的学生, 对于那些记忆力好、 吸收能力强的学生, 我们鼓励她们在家长、 老师的引导下加大识字量。
3.识字的学习方法开放。过去学生识字是被动为主, 现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搞活动, 倡导自主识字, 师生互动学习, 家长协助学习。符合当代儿童的思维和兴趣发展, 正在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四、 研究的目标:
1、 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激发识字兴趣, 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扩大识字量。
2、 优化识字教学的各个环节, 优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 构建科学高速高效的识字教学体系,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独立性、 创造性, 全面提高素养, 巩固识字效果。
五、 研究措施。
( 一) 、 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经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1、 要创设识字情境,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使学生乐学、 会学, 以提高识字效率。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 愉快的环境, 使学生心情愉快, 乐于思考, 敢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 针对汉字中合体字特别是形声字多的特点, 能够引导学生或者说我们和学生共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 即加一加、 减一减、 换一换、 猜谜语、 拆一拆等等。每次在课堂上当我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时, 她们就会兴奋不已, 各抒己见。如: 提手旁加”立”就是”拉”用手拉; ”松”减去木字旁就是”公”; ”服”的月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报”; 谜语: 人在云上走, 谜底是”会”字; ”最”能拆成”曰””耳””又”。在识字教学实践中, 从教学需要出发, 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识字。让学生先感知体验, 理解运用。在课堂中,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 如挂图、 投影、 多媒体、 表演、 绘画、 音乐帮助学生识字。比如, 在学习”狮”字时能够结合情境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狮子的样子, 并表演一下小狮子练功时的神态动作, 再学学它的滑稽幽默的动作等。这样, 抽象的”狮”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 以及学生的表现欲很好地结合起来, 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见到的狮子当时在干什么, 不但巩固了字形, 同时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 对口头表示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大促进。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 就不感到单调,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 合群, 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时, 能够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 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2、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 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 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 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 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 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 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做到在玩中学习, 玩中思考, 玩中创新。
3、 多表扬鼓励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 爱听好话, 只要教师一表扬, 便劲头十足, 往往会有出众的表现。特级教师高林生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 ”要学会‘哄’孩子”, ”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 要真心实意地给她们戴”。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应以表扬为主。
( 二) 、 教给识字方法
在学完汉语拼音后鼓励学生尝试读一些有趣的拼音读物,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 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
1、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 因此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途径, 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课前我们认真地进行备课, 仔细研究每一节课学生要认识的生字的特点, 探究适合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如: 《口耳目》一课中安排了一组象形字, 在教学中能够运用生动的识字课件,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 形象而逼真的图→简洁而形似的象形字→端正而神似的楷书字, 清楚而鲜明的呈现方式, 是学生豁然开朗, 而且很快记住了本课生字,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这种利用事物的形来记住, 相对应的象形字的识字方法, 在这之后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 形象的记住了诸如”伞””鼠””足””身”等字。
2、 在课外阅读中, 认识积累生字。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 注意圈画, 积累不认识的字, 并经过请教别人、 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
3、 在生活实践中, 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但仅是教材, 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 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
( 1) 利用”用具”识字
”用具”识字, 包括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玩具识字, 文具识字, 生活用品识字。如: 在学习了《在家里》一课后, 能够让学生回家在自己的玩具上, 在家具上, 在电器上, 在生活用品上都相应贴上名称标签, 每当学生用到或是看到它们时就顺便读一读, 认一认, 然后再把这些标签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
( 2) 利用”名片”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校两周左右, 都能互相叫出对方的姓名, 但却无法准确辨认写在作业本上的名字, 主要是由于她们不认识姓名中的生字。于是, 班内开展了”互送自制名片”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漂亮, 精美的名片, 上面写上姓名、 地址, 然后送给其它的小伙伴, 同时细心积攒别人的名片, 并会认上面的姓名。结果, 孩子们很喜欢这项活动, 从中认识了许多姓氏。
( 3) 利用”食品包装”识字
小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 为迎合这一心理特点, 商家在食品包装上大做文章, 充分刺激了小学生的感官, 香甜可口的食品学生爱吃, 五彩缤纷的包装学生爱看, 为何不很好的利用它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呢? 能够引导学生收集食品包装并把上面写有生字的商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 并拿出一些时间,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积累和认识的饿各种形形色色的商标, 以此来扩展识字的途径。
( 4) 利用”电视、 广告、 门牌和报纸”识字
平时多鼓励学生把在电视、 广告、 门牌中认识的字写下来, 以便学生重复识记和积累, 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许多生字, 而且丝毫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可见, 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也能够认识更丰富的生字, 而且由于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学生认起字来既容易又充满乐趣。
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 书籍中、 生活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生字, 使她们逐渐的不甘心于只对单个生字的积累, 在实验的后期能够试着鼓励学生去收集好词好句, 并初步的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如看图写话、 自编故事、 周记等, 学生能够较正确的使用自己认识的生字, 运用平时积累的词句, 同时与工具书的查找相配合来表示心中想说的话, 完全改变了以往一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 口语连篇, 大部分不会写的字以拼音代替, 而是几乎完全脱离拼音的帮助, 并能运用少量的书面语言, 我想这就是学生大量识字的结果。
( 三) 、 建立大语文观, 家校联手, 拓宽识字渠道。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教参的精神, 我们把识字教学从课堂扩展到课外, 精心设计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种识字活动。
1.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 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 处处都会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 认识门牌中的”班、 级”, 然后观察教室内的板报主题, 从醒目的大标题开始认起, 由优秀学生领读、 带学; 再让学生走出教室, 认识学校内各种功能用房的门牌, 如: 舞蹈训练房、 微机室、 合唱团、 餐厅、 厕所等; 最后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 如: 学风”文明勤奋、 自立创新”、 警句”刀不磨要生锈, 人不学要落后”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较熟悉, 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认识了,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认读下来。
2.调动家长积极性, 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 家长、 学生三者合而为一的巨大作用。我们是镇小, 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来说比较高, 她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注, 因此我们能够利用家长会、 家校练习册、 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 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进行家庭识字。先让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见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 分别贴到实物上, 然后让学生每天到家对照实物, 读卡片, 这样字与物相结合, 学生容易记忆。然后再认识父母的姓名、 单位等, 最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 称呼、 家庭住址、 单位等。
3.利用母语环境, 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学习了拼音后, 我们能够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 看见哪些广告、 标牌, 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 ”看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 认识生字, 回家后自己说一说, 并让家长写下来。这些活动, 使师生深深的体会到: 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的, 从而逐步建立大语文的学习观,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六、 成果展示
1、 验收学生识字成果。
组织学生把实验过程中, 用各种形式认识、 积累的生字整理, 归类。包括: 教材中的识字, 课外书中的识字, 用具标签, 名片站台, 商标剪贴, 识字剪报等等。
2、 撰写实验报告。
( 四) 、 建立识字档案, 不断积累、 总结、 提高。
儿童识记后, 遗忘也随之开始。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因此, 及时复习巩固认识的字,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计划把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定为识字交流时间, 学生先自己读一读昨天认识的生字, 同桌再互相检查, 最后小组长检查或教师抽查。识字的最终目的是阅读, 为了复习生字并让学生及早进行阅读。
六、 课题研究的时间
本课题自 10月—— 10月为期一年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0月—— 1月)
( 1) 、 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内容、 要求、 方法及操作步骤, 制定实验方法。
( 2) 、 初步建立实验体系。
第二阶段: 研究实验阶段( 2月—5月)
修订完善实验方案。
按实施原则、 方法及实验对象进行实验。
第三阶段: 总结评估阶段( 6月——10月)
① 整理所有的实验研究成果。
②撰写课题实验研究的终结性报告。
八、 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田小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