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动态小组高效学习”课堂模式的研究.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278870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动态小组高效学习”课堂模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动态小组高效学习”课堂模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 《“动态小组 高效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阳信县洋湖中学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管依成 主要成员 刘玉峰 戴永健 王洪建 叶海燕 陈梅香 前言 2010年我校申报的《“动态小组 高效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研究课题,由山东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批准立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种适合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教学任务不同,适合的小组组成也应当不同,所以提出采用动态小组的改革措施,并大面积开展学生个体研究,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课题立项以来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等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效果。 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素质培养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主阵地在课堂。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每个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品和最近发展区不同,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当前,农村初中物理课普遍存在重讲解轻实验、重死记硬背轻科学理解、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活动探究不深入、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等问题。因此,物理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而课堂是教学组织的主要阵地,教师是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形成一种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进行了该项课题的研究。 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的新方向,这种思想实施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高效学习观念是基于学生学习效率来说的。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是为适应不同教学内容而建立的,采用动态管理,以适用不同层次学生要求,期望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快速提高。所以本课题的范围界定为探索一种采用小组教学,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适应新课标的农村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每个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2、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要求小组各成员应尽力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通过经历竞争和成功,极大地调动了成员学习积极性。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成员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成员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成员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地、深刻 4、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 5、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说“在现代学校中,教学过程最优化,被理解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最优化教学的最一般的定义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的标准看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采用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教师在平时通过谈话,调查问卷,家访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 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困生学习状态及形成原因调查。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将他们分成学习的小组。合作是前提,适度竞争可以促进合作效率,确立动态小组中成员的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的关系。 3、集体教学、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的关系。 4、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卷面调查、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到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与多种因素有关,总的说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从内因上说是学习动力不足,外因是周围环境起到学习负面影响。内因可以分为缺乏学习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以及自我概念缺乏等;外因如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环境恶劣,缺乏温暖,或者家长采用不当激励,过分期望,有存在不良行为的伙伴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动态小组采用整体合作与适度竞争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求知欲。采用动态小组,同质学生竞争与合作共存,不断进步;学困生有进步目标,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回自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划分按照教学要求划分,这是对于小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论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高效实现。对于基础相同的两个班级,我们采用了多种分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金字塔式与纺锤式比较。我们长时间的实验结果证明,金字塔式容易形成权威,大多数组员对权威形成依赖,不论是发言还是探究操作,都依赖于组长,极易形成学困生,并且学困生团体逐渐增加;而纺锤型的,中间学生的学习有进步,是同质学生较多,最近发展区相近,能够唤起共鸣,但是学困生被边缘化。我们备课中采用统一要求,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需求量不吻合。于是我们进入下一问题的研究 集体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还应当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班集体教学制度下,如何保证每一个学生公平地接受教育,促进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差异问题上,就提出了不少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如区别教学、分层教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上世纪中叶以来致力于倡导“掌握学习”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分列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即《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倡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的整合,主张以显性的目标引领集体教学,还要采用小组研究和个别指导的方法。教师根据课堂上学习目标达成的反馈情况,动态地修正或补充教学方案。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程度,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态”,师生双方配合起来会更默契,分层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最近发展区不同的学生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要求。按学习效果把学生分为A B C三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A类要求最高,B类其次,C类最低,即使是C类也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样无疑增加了老师备课的工作量,但C类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也表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参照上一阶段实验成果,我们增加了小组,对于容易探究的问题,采用同质两人一组;对于不易探究的问题,采用五人一组的形式,动态小组初步形成。根据学习效果,每隔一学期调整一次小组成员。分层教学理念的价值就在于尊重差异,注重不同起点的差异发展,这体现了从实践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但要防止分层的标签效应,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在不断的调整中开展分层教学。动态小组与分层教学相结合既体现了合作意识,又照顾到个体差异,是较为适合农村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在动态小组,高效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的物理、化学老师均参与了教学研究。最后经过实践总结出一套教学模式,流程如下 情景展示→提出问题→展示分层目标→小组探究→分层检测→反馈与评价 其中,小组成员的组成,与课题是否适合两人探究为依据,如果需要多人合作,就五人一组,进行具体分工,由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任务分工,统筹安排本组探究活动。 研究的基本过程 1、 成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小组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在原有科学教研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管依成 负责理论指导和全面分工 刘玉峰——本课题的联络员,负责该课题的活动管理。 戴永健——课题实验教师,负责学校科学活动的策划与管理,。 王洪建——课题资料员兼实验教师,负责该课题的资料收集与管理。 叶海燕——课题实验教师,负责该课题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处理。 课题组每月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或讨论活动方案,或确定活动形式。 2.2010年9月11日,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学校领导以及教研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由学校领导主持,我在会议上做了《开展小组教学的改进势在必行》的发言,得到了全体成员的高度肯定。发言中列举了我们小组教学中的一些弊病,例如:虽然学生参与了活动,但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没有参与动脑过程,没有形成科学习惯和科学方法;学生水平不同,造成依赖好学生的局面,单独回答问题时,不知所云;设置问题或者太浅显,学生一哄而上,或者问题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淡场情形经常出现;经历了假问题假探究等等。这都与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相矛盾,改进小组组成形式,改进操作方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2010年9月-2010年11月,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我们学习了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课程标准等。通过学习,老师们掌握了一些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2010年11月—2011年3月,调查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因。 调查学生,采集数据,据学生的情感、知识、技能及发展趋势合理分组,建立个人发展档案,为备课服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个人学习习惯,内驱力,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差,即没有自己的理想和处事原则,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来自别人,。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没有或很少有成功的经历,也就是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这部分学生给他成功机会的话,会逐渐找回自我,实现自我认同。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生的第二大原因。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环境恶劣,缺乏温暖,家长的不当激励,过分期望是影响农村孩子成长的消极因素。例如,9.4学生吕辉,父母离异,跟父亲,父亲外出打工,他长期与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乏家庭温暖,有暴力倾向,经常为了小事与同学打架,学习更是不放在心上。有很多女孩子,尽管很努力,但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造成成绩下滑。 5.2011年3月---2012年3月,优化课堂的微观结构,实施动态小组合作教学,合理分配时间和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研究如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动态分层是教学指导思想,小组合作是教学组织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充分体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动态分层是针对目前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差异悬殊,如何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使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发展而提出的。魏书生课堂教学的原则是不容忍课堂上有一个学生陪坐,我们也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去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这对部分学生和家长是残忍不公的。在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尼罗夫认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动力,当二者之间的矛盾的统一性被坏时,教学过程就不能有效展开,各种类型的学业不良就会发生。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两点:一是教师备教案的同时还要备学案,教师的教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学,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去探究。二是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是有充分发展潜能的,课堂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的机制。这就是我们的动态分层。根据学生差异划分的层次我们在试验中采取单肓法,而且一个学生的各学科层次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自己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层次,但同学之间相互不了解的,学校以制度规定互不打听。学生自认层次主要体现在自主认定分层布置的作业和暗中认定比学赶超的目标上,教师的分层主要体现在课内的分类指导和及时肯定学生进步,及时调整学生动态层次和相应的课外指导上。那种分快慢班和直接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伤害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的方法是不足取的,也是难以实施,得不到支持和配合的,是很难进行的。 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是教育的前奏,要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者;科学立教,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研究大纲,把握教材,写好教案与学案;分层的目的是逐步提高,获得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有牺牲精神,分层辅导要及时。对学生的要求则较具体: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科学分析现状,认定合理层次;自信,有追求,永不言败,勤能补拙;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陪坐、不当观光客;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分层主要指课内和课外。课内分层主要体现在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法与学法指导分层,课堂练习分层等方面。课外分层主要体现在作业分层布置,课外指导分层;分层提高和分层考核、评价等方面。 我们研究发现,两人同质小组更利于学生发展。我校9年纪3班学生中,有张杰和曹晓阳两位同学,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是靠捣乱出名,时不时的给你来点‘惊喜’,属于B类靠下的学生。后来分组,他们两个成了都不要的人选,只好他们在一块。另外的学生,我们采用互补型,比如刘帅帅和肖龙明,属于A和B的等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肖龙明和刘帅帅的成绩还属于原来的A和B,但是张杰和曹晓阳都进入A档。这种现象不是偶然。证明两人同质要优于异质互补类型。 小组合作是动态分层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班级状况,小组每组以2人为宜。大组以5人为宜。桌椅按传统形式摆放,同位2人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班级人数较少时,桌椅可按“U”字形摆放,5人组成一个小组,我们分组是按学生智力、心理、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的差异分为若干个同质两人小组。再由5人组成的合作小组.教师设计适合各层次的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这是第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在学案提示下进行独立自学,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分析解决问题都必须做到胸有成竹,使合作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这是关键。针对学案中提出的学习目标,小组内同学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还可以互相质疑,求得统一。单元自测可以在组内或组与组之间进行,学生自己出题,设定参考答案,自己评卷。。小组合作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可以促成课堂师生、生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的局面,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可以优化势互补,相互促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应根据教材性质,教学时间、学生学力来安排。一般流程为:(1)全班教学:在导入和初读课本(任何一学科都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本)阶段,一般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全班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彩导入是教与学成功的前奏。(2)分组学习:分组合作学习期间,小组同学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借助学案,完成自学和小组学习、交流、讨论的内容,并保证组内每一位同学理解掌握该内容。(3)交流反馈: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学生和教师分享成果,及时反馈,确保学习结果的正确性。(4)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合作技能、学习效果,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得分,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可以搞小组间的竞赛。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提倡设计学案,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学案中要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习惯;提示本课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有意识结合注释、例题、课后问题去读书,并圈点重点和疑难点,形成提问和质疑的意识。为避免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学案中就应指出最低要求和较高标准,以便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教师要针对标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梳理、讨论、求同,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和存在疑难问题之后,教师点评、精讲。为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尖子生侃侃而谈,其他组员侧耳倾听,几分钟后谈论声渐息,教师就“鸣金收兵”,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角色意识,分工合作精神,协同作战,攻克难关。教育家奥伯尔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这也点出了在小组合作中指导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作用。 动态分层、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可以试验,如操作得当,是获得大面积丰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习小组的概念及内涵 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 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三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性学习活动,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四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依据;五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活动;六是由教师事先设置问题、分配学习任务和预设教学流程的学习活动。 学习小组建立的必要性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是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6.2012年3月---2012年9月,研究采用实验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率的有效途径,完善动态小组教学模式。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区别,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特点区别,不同教师背景特长的区别,不同地区学校条件环境资源的区别等,因此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是灵活多样的。应当认识,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又由于有些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不同,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有些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等。因此探究活动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应该而且可以分层次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必须知道每一个要素目标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对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能达到的目标层次做到心中有数。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专著中,对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研究,对每一类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划分和描述。从探究水平看,可分为下面5种不同的探究级别: 表:探究的不同水平 基本特征 探究的不同水平 1.问题 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 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 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学习者从若干个问题中归纳出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 2.事实 直接给出数据和分析方法 直接给出数据,由学习者进行分析 在他人的指导下收集某些数据 自己确定什么可作为证据,并进行收集 根据问题来收集有关的事实证据 3.解释 证据可直接得出相关结论 已知证据分析归纳的可能途径 在得到指导的情况下,收集证据形成解释 学习者总结事实证据之后做出解释 学习者从自己收集到的证据提出质疑及解释 4.评价   给出可能的联系 学习者被引导到科学知识的领域和来源 学习者独立地考察其他事实来源,建立事实与已有解释的联系 学习者将解释联系到科学知识上 5.发表 给出表达的步骤和程序 在阐述自己的解释过程中,得到广泛的指导 在阐述自己解释的过程得到他人指导 学习者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论据,表达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阐述自己的解释,并为之辩护   少--------→学习者自主探究的程度--------→多 多--------→教师和学习材料指导的程度----→少 我们依上述表格的理论为依据,采用多种课型,多次修改,以提高学生探究水平为目的,最终形成该教学模式 情景展示→提出问题→展示分层目标→小组探究→分层检测→反馈与评价 小组样本: 学生分组表(座次表) 等级 姓名 姓名 等级 等级 姓名 姓名 等级 等级 姓名 姓名 等级 等级 姓名 姓名 等级 A 崔双 吴瑞鑫 A A 尚梅 肖阳 A A 张雪寒 王龙 A A 范金蕾 曹晓阳 A B 张杰 王合鑫 B B 王长中 管依旭 B B 孙其静 窦吉香 B B 孙晓壮 史涵 B C 纪莹莹 张子兴 C C 肖龙康 肖倩 C C 郝志通 管林倩 C C 曹明渊 冯文秀 C A 范欢欢 朱叶 A A 李春花 仉付宁 A A 史雅馨 陈学志 A A 孙晓迪 李国岐 A B 王艺 张德成 B B 冯雨 郑凯丽 B B 王学忠 曹文栋 B B 史鲁慧 司俊迪 B 大组为5人一组,小组为同位两人一组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1、关注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留心学生是否愿意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3、考察学生思维过程。 评价主体与方式要多样化。学习的评价可以把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在课题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学习,学习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由此可知学生的自评是很有必要的、很有价值的;要知道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评价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7.2012年9月---2013年4月,推广高效率、高参与率的动态教学教学模式。写出总结。 该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情景展示→提出问题→展示分层目标→小组探究→分层检测→反馈与评价 情景展示是为探究的主题做铺垫,通过视频,实验现象,或者生活中的实例等强化学生对表面现象的认识,引起学生对现象和经验的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然后总结出共同存在的问题。由他们或执教者的引导为探索自然奥秘提出相应的问题。分层提出要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根据各自的目标进行探究。在2人组成小组中,同质探究相同问题;五人组成小组中由组长带领全体成员参与探究,只要各自完成自己的探究目标,就算完成任务。检测是看他们是否完成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形反馈。评价标准是按照学生的现有水平,看是否有提高,是否积极参与了探究过程给以量化或定性评价。 该模式程序简单,易于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需要多次循环使用。我们只要备课中善于根据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就可以达到要求,关键是做好学生个体的研究工作。为学生的知识,方法情感的发展服务。 研究取得的成果 我校课题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经验,使我校理化课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11月,我校进行了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现场会,在这次现场会上成功地展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刘玉峰老师的课堂、王洪建老师的化学课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送教,向周围的兄弟学校辐射,承担平衡教学资源,传授教学经验的责任。 课题组召开了多次研讨活动,每次活动组织严谨,教师参与热情高,研讨氛围浓,取得良好的研讨效果。每一节公开课,课题小组先集体拿方案,然后再由一位教师负责执教。每一节示范课,都要求老师们教出不同的课型,使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地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在课题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老师们先后呈现了不同的精彩课堂。从参与的人数,参与教师的热情都展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组成员多次在省市县举行的活动中获奖: 刘玉峰 磁现象 优质课二等奖 县级 2010年 戴永健 电能 优质课二等奖 县级 2012年 王洪建 粗盐提纯 优质课三等奖 省级 2010年 戴永健 能源与开发 电教课三等奖 省级 2011年 刘玉峰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电教课二等奖 市级 2012年 刘玉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 二等奖 县级 2012年 王洪建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公开课 市级 2011年 刘玉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 发表 国家 2012年 叶海燕 我来当大使—形状补间 网络课件二等奖 市级 2010年 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遗憾 1、学生的研究过程用的时间长,耗费大量精力,不是一接手班级就能掌握的,这样就影响了这段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2、学生经过假期,往往学习态度和习惯发生改变,有些改变的原因是未可预知的,这是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3、 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激励各类学生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教育研究》2011.4 4、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5、沈坤华《把握合作学习要素,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教学研究》 6、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总结 7、黄小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第11期 8、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9、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2010年 2013年5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