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本”与“真”.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71937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与“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本”与“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与“真” ——上海华东师大学习心得 芦淞区教研室 吴桂如 2016年4月,我们一行50余人赴上海华东师大学习。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设置科学全面,华师大教授以及专家型校长们的报告发人深省,实地考察的学校特色显著,让求知若渴的我们获益匪浅。于我,此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两个字——“本”与“真”。 本——回归教育原点,认清教育本质 华师大金忠明教授的“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单中惠教授的“在世界范围内寻觅现代教育智慧”、席居哲教授的“沟通与协调的领导艺术”等报告,让我们从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教育,思考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本质与核心要素。我理解的“本”,即回归教育原点,认清教育本质,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习过程中,我对“本”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认清本源。教育哲学导师金忠明教授提及,教育的出发点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甚为艰难,而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则难上加难。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实践中五类问题的哲学反思,引导我们探索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从他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人与神及知与行的关系是中外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我们知行合一,提升教学智慧,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教育形势。 二、读懂教育。单中惠教授的报告带领我们回顾了邓小平同志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介了各种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了西方一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三个面向”的提出到今天都不过时,我衷心钦佩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对比时下的教育,尤其是作为先行者的上海教育,难道不是在身体力行“三个面向”吗?单教授的讲解,为我们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搭建了桥梁,“建构主义教育”是目前最热的教育思想之一,它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做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明心识性。席居哲教授讲述的是“沟通与协调的领导艺术”。作为心理学方面的资深专家,他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谈到人性的沟通诉求,剖析了霍桑效应、自己人效应、互悦机制等概念。教育,说到底就是沟通。从席教授的讲座中我意识到,做教育离不开“明心识性”。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研员,要了解学科教师的心理诉求。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沟通,必将事半功倍。 真——立足学科教学,彰显教研价值 如果说“本”是我理论认知上的建构和丰实,那么“真”是我聆听了专家和校长们真抓实干的经验报告后的沉淀和思考。甘泉中学刘国华校长的“文化,让学校更有品质”、华师大王建军教授的“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校长的“现代学校的管理与校长专业发展”以及上海市八中的卢起升校长“教育管理干部角色转型”等报告让我深思:教研人员应如何将此行的所学所思化为真实的教学行动?我想,首先要着力学科发展,从以下三个“真”字入手,真心实意去研究和实践,体现教研的内在价值。 一、真实的学科教研文化 “文化”这一词语是本次学习的高频词,在8个报告中有5个有较大篇幅的提及,2所实地考察的学校在介绍学校办学特色的时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了简介。由此可见,文化已不仅是一个时髦的词语,更是一种位于学校制度之上精神体现。所以,刘国华校长认为校长要有“文化立校”的坚定与坚持,并在“教学节”等综合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打造文化。这给我一个启示,对学校而言,学校文化的打造能促使管理上台阶;对我们教研人员而言,学科教研文化的形成应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它能使学科教师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提升自己。往后,我们要以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英语专项课题为载体,开展学科研、赛、培活动,更有品质地组织区域内一年一次的职初教师教学技能展评和两年一次的学生口语大赛,让学科教师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当成工作常态,在活动中提升团队研修能力,打造小学英语学科教研文化。 二、真切的教师专业自觉 华师大教育学专家王建军教授的报告对我们的教研和教学工作影响深刻,他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详述了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反思撰写建议,他还对如何评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认为教师评课时要聚焦专题,在公共评课系统和个人评课系统中建立对接,通过专题式的评课提升自己。这些建议实在、可行,对我们的教研实践有启示。我们将汲取报告中的精华,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和反思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激发“专业自觉”为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真正的学生素养提升 甘泉中学的宣传片让我们眼前一亮,感受颇深,因为它是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去拍摄的。校长报告中有学校传统品牌活动——“樱花节”以及“读懂中国”等介绍,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学校是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这,才是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常态工作中?首先要教师更新观念,将“以生为本”的理念渗透在教学全程中;其次,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中找到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学策略实施的连接点;第三,要搭建活动平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在学生素养培养方面的导向和驱动作用。 上海学习之行让我感到,在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环境里,教研人员作为学科教学的引航者,需要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突出的教研能力和更专业的指导能力,才能适应岗位需求,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学习和提升应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让我们一起成为专业发展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