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第2课 课 题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目标要求:
1.了解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2.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饮食习俗、建筑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间的密切关系。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别就一个地域的饮食习俗和建筑习俗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两堂课我们参观了“民风、民俗大观园”,了解了不少民风、民俗。如果让我们将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分类,你认为有哪些类别呢?
学生自由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风、民俗分类”)
2.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民风、民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教书板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二、学习
1.探究饮食习俗。
⑴ (教师出示“农作物生产、饮食概况”)学生讲述不同地域主要盛产的农作物品种。
⑵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6-37页,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出产不同的农作物。
⑶ 学生按小组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域的饮食习俗特色以及与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全班交流分享。(教师出示并练习“连一连”)
⑷ 学生自学教科书第38页,然后交流吃饺子和过春节的关系。
⑸ 小结: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中华大地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
2.探究建筑习俗。
学生先自学教科书第39-41页,然后按小组汇报建筑习俗,探究建筑反映的民间文化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室可引导学生从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内部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讲述。(教师随机播放“民居建筑”做补充)
⑴ 江南民居。
⑵ 蒙古包。
⑶ 湘西吊脚楼。
⑷ 陕北窑洞。
⑸ 福建土楼。
⑹ 北京四合院。
3.小结。
在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适应、彼此作用的过程中,民风、民俗应运而生。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类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文化模式,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与此同时,民风、民俗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
三、拓展
进一步探究本地的饮食、建筑习俗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究家乡民风、民俗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2.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探究小组”,分析研究自己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探究方案分三步:首先,列举家乡的几种有关文化活动方面的民风、民俗,数量不限,视小组成员能力、时间、精力等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搜集与所列举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他乡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所在;最后,从差异入手,分析讨论、考证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家乡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一种印象最深的民俗活动的情境,并搜集关于这种民俗活动的相关资料,如起源,历史发展中的演变以及各地的特色等,感受这种民风、民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体会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由讲述对孔子、孔庙和祭孔典礼的了解。(教师播放“孔庙与祭孔”)
2. 师:孔庙的祭祀延续至今,通常为每年两次,分别定在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的仪式非常隆重,到孔林上坟的孔氏后裔,除当地族人外,还有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我们来看看那盛大的祭祀场面。(教师播放 “孔庙祭典”)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祭孔活动有哪些意义。(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增添乐趣;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奉献的责任感……)
二、学习
1.在充分展开研究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分享成果。
⑴ 列举家乡的几种有关文化活动方面的民风、民俗。
⑵ 搜集与所列举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他乡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所在。
⑶ 从差异入手,分析讨论、考证家乡的文化活动习俗与家乡的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2.透视民风、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⑴ 师:秧歌舞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它通常是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教师播放“秧歌舞”)
学生感受秧歌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因为秧歌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是舒缓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⑵ 师:除夕这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许多家庭都会在门上贴上春联。春联上的联语都是一些贺年的吉祥语。(教师出示“春联”)
学生感受春联这种民风、民俗活动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意义。(抒发了美好的愿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⑶ 学生分小组自由讲述自己参加过的一种民俗活动,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全班分享这些民风、民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并体会这些民俗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⑷ 小结:在一定生活情景中形成的家乡习俗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乐趣,规范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并起到了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等作用。
3.如何看待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
⑴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一些民风、民俗也渐渐凋零、消亡,只有饮食保存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 传统节日以及很多民风、民俗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
B.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的意识和情感。
C. 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平日里使用的是公历,因此农历的概念也渐渐淡化了。
D. 一些人缺乏历史和文化的情怀。
……
⑵ 师: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会造成哪些弊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由于传统节日的淡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的消亡,像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所以商家把春节叫“黄金周”,让人们都去旅游。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丽之宝。对于这些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文化珍宝,我们必须认真揣摩,仔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和艺术魅力。
⑶ 师:淡化的传统节日和日渐消亡的民风、民俗文化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重建传统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活动,你有哪些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A. 要从小培养历史和文化情怀,有兴趣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民风、民俗文化的熏陶。
B. 媒体要大力营造传统节日氛围。近年来,在恢复和弘扬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方面,媒体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做了大量舆论引导工作,应继续坚持和加大力度。
C. 民风、民俗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营造民风、民俗文化氛围,重建传统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民俗文化。
……
4.总结。
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民风、民俗对群体的每一个人释放出的是一种特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具有那种统一群体行为与思想的潜移默化、约定俗成的无形力量。
三、拓展
1.积极参与民风、民俗活动,感受其魅力。
2.阅读有关民风、民俗的书籍,进一步了解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进一步体会民风、民俗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