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271924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题单元设计,是根据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我国政治制度为主题,整合第一单元的民主管理和第三单元的政治制度的内容重新设计而成。之所以确定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题进行整合,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从知识的角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第二,从学生学习角度看,有利于综合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本单元的内容从政治制度层面阐述了第1-2单元有关知识的根据和基础,是第1-2单元内容的延伸和深化,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现实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的各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优越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主题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主要内容、地位。 2.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政治制度。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阅读、事例分析、课堂学习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准确理解我国各项政治制度实行的原因,提高以事明理的能力。 2.结合历史知识,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学会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开展收集、制作学习资料的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的应用能力。 本单元对应课标 1.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2.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4.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 问题设计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专题划分 第五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五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概 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定的作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本专题主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让学生懂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的地位。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明确其是适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能够列举并分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懂得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的地位。 2.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材料阅读、开展学习讨论以及社会走访、调查等形式,体验人大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对实现人民民主的意义,明确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3.感悟人大制度和人大代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关心人大工作,关心国家大事的自觉性。 本课问题设计 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2.每年的全国人大会上,“一府两院”为何要向全国人大作报告?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什么样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概 述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本专题基于这一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安排学生查找网络上“两会”材料,运用教材,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开展辩论活动,理解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本课学习目标 1.明确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解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关系。 2.查找网络上“两会”材料,结合教材,学会利用已有历史知识,认识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符合历史和现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熟悉我国实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形式和现实意义 本课问题设计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如何形成并实现的? 2.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为什么能亲密合作? 3.为什么说我国政党制度是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的? 教学评价 1.利用互联网的情况。 评价指标:优: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找到有效网站或网页,并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良:仅用互联网完成了个人任务。一般:在他人帮助下仅用互联网完成了个人任务。 2.个人表现。 评价指标: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个人任务,也帮助他人完成几乎整个任务,工作质量高,促进小组内他人的工作。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可能有一些失误,但能与他人协商解决。一般:偶而参加交流和讨论。 3.小组探究 评价指标:优:组内协调,人人对最终成果有一定的贡献。良:大部分成员参与了讨论、并对最终成果进行了评价。一般:组内存在对小组所选任务无法完成或答非所问。 第七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概 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们与宗教问题单独设立专题学习,因此,第一课时,集中学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问题。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自治组织,是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民主有重要意义。因此,第二课时,集中学习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问题。至此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容就较完整的学习完了。 本课习目标 1.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2.通过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深刻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大意义。 本课问题设计 1.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民是如何实现当家作主的?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4.在我国人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材料: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进程 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二:1954年9月,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 材料三:1984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材料四: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探究问题: ⑴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 ⑵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 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其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二】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探究问题: 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结论: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我国已经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共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讨论:(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是否等于自立?(不是) (2)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是什么?(国家的统一领导) (3)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活动三】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多媒体播放视频——农奴制。 这段视频,大家看,当时百万农奴和奴隶连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都没有,谈何当家作主呢?1959年3月28日,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民进一步当家作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有什么变化呢? 请搜集到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做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经历或看到的相关资料列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 评价历史事件:通过评价达赖分子的行径,树立正确立场——反对藏独、支持祖国统一。 根据学生介绍的资料及发言内容,灵活处理,引领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多媒体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扞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评价 基本上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