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第1页,(清康熙耕织图,耘田,即稻田中除草作业。),(清,康熙,耕织图,。耖,水田耕耙后疏通田泥、熟化土壤、平整田面农具。),水田“耖”作业,耘田,第2页,耕地面积不停扩大。,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清朝垦荒执照,新授,第3页,清朝耕织图,清朝治水图,第4页,当初在南方很多地域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升。原产于南美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另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地方推广。,相关史事,新授,第5页,明代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农作物。,第6页,(,1,)耕地面积不停扩大。,(,2,)水利兴修方面,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第7页,苏州丝绸,苏州丝绸,第8页,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姑苏繁荣图,)局部,第9页,景德镇清代镇窑,第10页,清 北京前门商业区,第11页,清 苏州繁忙怀胥桥商市,第12页,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手工业,(,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发展,(,2,)出现了比较成熟手工业工场,第13页,晋商代表,徽商代表,胡雪岩,第14页,四大名镇之景德镇,第15页,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再现。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地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些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皇都积胜图卷,局部,(北京),第16页,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新授,第17页,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新授,第18页,清朝商业表现,(,1,)陆路和水运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2,)农村地域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第19页,第20页,人口增加,原 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办法,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增加,.,第21页,(,1,),主动,影响,:,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2,)消极影响,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步,突出,;,随之而来是深入垦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连续发展。,人口增加,影响,第22页,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表现包含,(,),耕地面积增加引进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出现了新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A,B,C,D,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手工业部门包含,(,),丝织棉织印染制瓷,A,B,C,D,D,A,巩固练习,第23页,3,以下哪项不能反应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历史现象,(,),A,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B,四川地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手工工场,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B,第24页,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如同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围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应了,(,),A,自然经济结构封闭和紧密,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纽带作用,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普及,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B,第25页,5,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6,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些人说,,,凡是有麻雀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足迹。晋商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了解正确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考究诚信,A,C,第2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