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56593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家“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荣怀:国家“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 时间:2015-12-17 10:29:20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 嘉宾简介: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知识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2015年12月11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系列活动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共同发起,旨在切实帮助学校更新信息化建设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小编带着您一起重温论坛上的精彩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现代物联网与大数据相结合。有的人问“互联网+”跟教育有没有关系?我们看到有十一项重点行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协同创业等等,里面有专门提到教育,就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里头有专门谈到教育的内容,其他部分也有谈到,但更多的是在这一部分。        “互联网+”益民服务里头,有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这是跟我们直接相关的。第一个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第一次在国务院文件里头鼓励企业参与教育。第二个是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第三个是鼓励学校通过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服务等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新方式。第四个是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再现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第一,国家“互联网+”战略将加速数字世界的形成和三个世界的融合,我们一直谈到现实的物理世界,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有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今天数字世界在诞生,我们数据将变成资产,数据将来是推动,或者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机构发展的很重要的支撑部分。当然这个里头,我们现实世界和物理虚拟世界有一个数据集成的问题,我们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也有一个集成,核心是走向知识集成,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其实网上也查到六个基本的特征,第一个是透明互联,我们的人、物体、事物和数据进行互联,但它的前提条件是以人为本。我们强调人本主义,强调体验,强调潜能,强调各项发展。也谈到城市结构关于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的结构要被重塑,而这个里头要依赖我们生态的优化,我们化解相关的矛盾。同时还有一个特征是跨界融合,今天谈得非常非常之多,强调的是开放、跨界融合,但同时前提条件是无论怎么跨界,都需要价值驱动,要进行创新,这是“互联网+”的基本的特征。        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有什么样的新格局?第一个变化是什么?第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大众的教育观有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一定只有在学校里头才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我们教育要从学校的围墙中渗透到校外学习。其实在互联网之前早就有,我们城市里头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们的影子教育早就存在。学生在学校成绩不好,我们很多都会想到找课外辅导班,而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可能慢慢地让它会更多地融合到一起,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心理上学校的围墙或许将被拆除掉,这是第一个格局。        第二个格局是我们社会人才观的改变。我们的人才养成是不是只有到好学校?我们认为人都是可以培养的,我们横亘在城乡教育之间的“护城河”或许将逐渐被填平,我们把我们的小孩送到大城市里头去,送到县城去这可能才是最好的,目前这种情况可能会得到一些改变。        第三个变化是公民学习观的改变,家庭和各类场所中学习的价值凸显,终身学习将逐渐被认同。我们更多地只是关注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且很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部分。另外社会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关于公民社会观的改变。        第四个变化是学校发展观的改变。“互联网+”或许把学校发展会送到一个相同的起点上,我们今天的学校信息化是不是还像过去一样,从硬件开始,从服务器开始?可能不是这样,一个学校只要有云平台,有我们的4G网络,就完全可以建构一个信息化的校园,我们过去的途径都是这样的。包括硬件、各种方法,我们通常是由不适应期到平台期,从起步到应用、到创新到融合,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到信息化的必要步骤,今天这个能不能被改变?似乎是有一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行研究的。        我们今天有国家互联网的战略,我们似乎也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技术教育融合的规律。另外,现在互联移动技术、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等等为这些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观的改变。我们过去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是双边关系,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互联网时代教和学可能像拉链一样被拉开,我们的教学过程可能被重构,我们的教学关系可能被重组,我们的课程将趋向开放。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另外到底改变什么?我们现在任何课程改变都是综合的,但是我的建议是能不能从某个点开始,比如说我就改变教学时空,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方式,或者改变内容,我们通过这种研究,找到一定的规律。我们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十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教学模式,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上去检索关于这个文档的详细内容。        第六个方面是人类教师观的改变。我们有了互联网以后,学校是不是不会存在了?是不是老师不重要了?其实老师越来越重要,我认为教师将来就是导师。怎么讲?从国家角度来说,习近平提出来的我们的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我们一个好的老师真的能够给学生鼓励,能真的听学生去讲授,去讨论问题。我们老师和学生用眼神去交互,我们亲手给学生一些指导,我们不回避问题。而这些标准,我们的老师将来在这方面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当然这是从师生关系这个角度来说的。        更主要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不是帮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素养:第一,谦逊,承认我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自愿,我愿意投入时间,我有兴趣、有精力找到不合适的地方;第三,开放,我们并不认为书本上说的就是对的,并不认为权威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进行创新。 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刘长铭:技术无法替代老师,我们的学校不会消亡 时间:2015-12-11 11:52:39来源: 中国教育报      “互联网+教育”这个词,现在简直是如雷贯耳。不少学校都在进行“互联网+”的尝试。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老师更受欢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呢?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者”,在15年前即创办了北京四中网校并积极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互联网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那么,他怎么看呢? 一. 没有理由强迫学生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活动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改变的时代,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形态、学习方式、购物习惯、人类交往的习惯、责任、法律、公共关系等。比尔盖茨曾在15年前写了一封公开信,立下了类似的赌注,他谈到四个方面:第一,互联的技术会改变医疗情况;第二,改变农业情况,非洲将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第三改变人类支付情况;第四,改变教育,变革学习方式。现在互联网技术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很深刻,当然也包括当今的学校教育。        两周前,一个毕业生回来看我,姑娘在上高一以后的第一个暑假,开始喜欢桥牌,于是她开始上桥牌的选修课,但是我们学校每周就一两节桥牌课,所以她开始用互联网在家里面进行训练,一年后进入北京青年队,前不久拿了亚洲桥牌的亚军。我想如果没有互联网,这种学习方式难以想象。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是个学习社会,是教育社会,人人是受教育者,人人也是教育者,既然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可以满足人的无限认知的能力。那么,我们还有理由将青少年的思想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当中么?我们还有理由强迫学生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训练活动当中么?         我们今天所说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究竟创什么新呢?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应该是在某一个点,某一个技术环节,能产生突破性思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认知风格,和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很契合。 二. 要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夹缝里产生新思维        在今天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强调的是各科要均衡发展,因为不均衡的学生在考场要吃亏,而我们又常常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均衡发展。其实,真正具有创新人才应该是像埃菲尔铁塔,他在某个学科可能是非常见长的,那么与这个学科相支撑作用比较大的,那么他发展的水平就比较高一些,这个结构中每个人所擅长的学科领域和结构不同。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很宽、很广博的知识,虽然并不一定达到同样高的水准,但是他会形成许许多知识领域间的夹缝,这个夹缝正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我们看到自然现象中,光秃秃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生命一定生发在夹缝中。一个人知识领域越宽,所涉及领域越多,在不同领域之间越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本质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课程表,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当然,这样一种教育和我们现在制度有些冲突,因为我们得高考。 三.“传声筒型”的教师难以赢得学生信任和青睐        十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两个孩子都偷了别的孩子的十块钱,在外地的某一个城市,老师给偷钱孩子脸上做了一些记号,当然这个老师也就触及了法律;另外一个在北京的孩子,也发生了这一事情,他们班主任王老师就和学生说,“我知道是谁偷的,是讲台偷的”,于是他让所有孩子和讲台桌说一句话。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老师的意思,说“讲台阿,拿别人的东西不对阿,等等等等”,每个人都说完之后,王老师说“讲台它一定会改正错误”,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十块钱,王老师开心极了,他说这件事情肯定会让孩子记一辈子的。这是1999年登在中青报上的一个故事。        我要说什么呢?今天的互联网技术虽然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它无法产生教育的本质。今天我们还看不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产生像王老师这样的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学校是不会消亡的!但是,今天技术又丰富了呈现知识的形式和方法,所以,那种“传声筒型”和“复读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青睐。        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这也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源泉。 四. 理性客观看待“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变化。首先,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线,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我把它总结为“四A”。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在很多领域里的知识甚至于超过了我们老师。教育者应该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同时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真正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那么学习者也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对学习者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能力的要求。        我们今天的四中网校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智能化的学习,学生上网选择自己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学习,学习完了进行测试,测试完之后系统自动给你一个诊断,为你下一步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完全是智能化的。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一种精准式的学习。这种精准式的学习完全是个性化的,远比我们教师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要高得多。现在全国有几十万的学生利用四中网校这套系统来进行学习。        其实互联网还不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不能够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经验不能够间接获得,经验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所以我始终质疑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是否真的有价值。尽管这样,我个人认为基于网络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仍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当然,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激动人心的,我们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我们也愿意跟大家共同的来推进这项事业,共同通过技术来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帮助,使我们学校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