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
A.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2.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
A.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
D.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东线
3.某学者在其著作中以“爆发”“狂澜”“蔓延”“转向”“退潮”“低潮”“终结”为篇名逐年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下表是节选其中四篇的部分章节标题,其对应的篇名正确的是( )
①
对挪威的蹂躏、不列颠之战、对意属东非洲的征服
②
对苏联的侵入、隆美尔进入非洲、日本的征服狂潮
③
“火炬”作战、向突尼斯赛跑、大西洋之战
④
再度进入欧洲、非洲的肃清、进入意大利
A.①狂澜、②蔓延、③转向、④退潮
B.①爆发、②蔓延、③退潮、④低潮
C.①蔓延、②转向、③退潮、④低潮
D.①爆发、②转向、③低潮、④终结
4.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 )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5.某年11月7日,苏联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斯大林向红军战士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与此相关度最高的是( )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库尔斯克会战
C.莫斯科战役 D.马祖尔湖战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6.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苴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苴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10分)
(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产生的原因。(5分)
7.材料一 战争之初,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的立场。但此后协约国在争取盟邦的斗争中,曾敦促中国参战,日本却竭力阻挠。日本阻挠的原因是,惧怕中国在战后的和会上,以战胜国资格收回山东的权利。1919年4月30日,威尔逊(美)、劳合·乔治(英)和克里孟梭(法)举行“三巨头”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被邀出席,中国代表团被摒除在外。会议决定把日本继承在山东的权益的要求写入对德和约。
——摘编自董继民、董俊霞《论一战外交与中国》
材料二 1943年3月,罗斯福会见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时坚持“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尽管英国当局持否定观点,但还是和美国一道同国民政府签署了新条约,正式废除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均表示保证中国作为将建立的新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地位不同的原因。(11分)
8.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对奥和约的建议,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但是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极响应。
1955年4月中旬,奥地利与苏联就缔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偿地签订对奥和约,并从奥地利撤回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出奥地利。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对奥和约——《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同年7月27日生效。10月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7分)
9.材料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达成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条件的协定,它规定战后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囯际化、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与南满铁路等。
中国政府(国民党)在掌握了该协议的内容后,“邀请”美国介入未来中苏关系的外交活动。然而基于对苏联参战的需要,美国政府以“中立政策”拒绝了中国。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提醒杜鲁门,苏联正在迫使中国政府和平接受中共,且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与美国的利益相违背,呼吁采取有关措施。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国谈判,积极鼓励和说服美国介入中苏关系……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这迅即成为替代苏联参战的最佳途径,美国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发生巨变:美国政府不但一反一个月前拒绝介入中苏关系的立场,而且对中国表示支持,正式出面试图影响干预中苏谈判。
——摘编自张振江《波茨坦会议与
美国中苏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期美国政府对中苏关系的基本立场。(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中苏关系立场转变的原因。(6分)
10.材料 1903年,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美国由此重兵进驻运河区,把持了运河区的行政、司法、警察、铁路、财政等一切大权,使运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殖民飞地”。
1973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坚决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1974年美国终于不得不同意“迅速结束”它对运河的管辖权。经过时断时续艰难曲折的谈判,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正式收回运河主权,美国结束了对巴拿马运河的长期控制。
——摘编自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年巴拿马和美国签订新条约的原因。(9分)
11.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及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国提出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新大西洋主义表明了美国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摘编自刘昌明、姚仕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欧亚一体化战略与大西洋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主义出台的背景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主义出台的影响。(9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