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证思路的分析与阐述》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梦醒 执教年级:初三 课时: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准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 能够梳理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3、 阐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 探究归纳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解题步骤。
二、 教学重难点
理清结构,结合文章阐述论证思路。
三、 学情分析
初二下期的时候学生开始接触议论文,因为有说明文作为基础,学生学习议论文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论证思路一直是一个难点,难就难在梳理和阐述,这节课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找到论证思路的答题零部件再组织语言,突破这道难题。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用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引出丁肇中的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
2、 回顾议论文的知识点
①议论文的要素: 、 、 。
②论点包括: 、 。
③论据包括: 、 。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 、 、 。
⑤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3、大胆提问 走近文本
根据本文的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例如:①什么是格物致知?
②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③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④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吗?
4、带着疑问 走进文本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其实作者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就是论证思路。
5、聚焦论证思路
(1)什么是论证思路?
。也就是作者围绕 ,如何 、 、 。选择了哪些材料作为 ,运用了哪种 ,论证了某个 ,最终得到 。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①梳理结构:
提出问题(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第2-12段)
(2-5)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6-10)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1-12)当今中国学生仍然轻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第13段)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②找论据,明确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子
举例论证,实验探测竹子的性质
举例论证,作者的个人经验
③组织语言,进行阐述
首先,提出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然后,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举了实验探测竹子性质,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接着,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作者的个人经验为例,指出了当今中国学生仍然轻视实验精神。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得到结论,提出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 方法小结
(4) 小试身手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选自《成长与成功》
上述材料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