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2019·河北保定·高二期中)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不能鉴定( )
A.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的大小
B.植物细胞能否进行渗透吸水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D.植物细胞细胞核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A、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远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所以原生质层收缩程度大,从而出现了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判断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的大小,A错误;
B、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理是渗透作用,能够证明植物细胞能否进行渗透吸水,B错误;
C、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所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可以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活性,C错误;
D、该实验不能证明植物细胞细胞核的功能,D正确。
2.(2020·黑龙江工农·鹤岗一中高三开学考试)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和胞吐
【答案】B
【解析】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说明是被动运输,即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但没有蛋白质,物质不能运输,说明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质,因此协助扩散。
3.(2020·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期末)氧气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A.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C.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D.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1)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4.(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以下三个细胞来自同一种植物体内,其细胞液浓度相同,将其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结果如下图,则三个细胞所在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如果①②③三图是同种细胞置于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质壁分离的现象越明显,说明外界溶液浓度越高,则三种蔗糖溶液浓度关系是③>①>②。
5.(2020·浙江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a、b、c表示某植物体的三个相邻的细胞,它们的细胞液浓度为a>b>c,则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应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已知细胞内浓度大小关系为a>b>c,根据渗透原理可知,水分子总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因此它们间的水流方向是b→a,c→b,c→a,故选C。
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甲图可以判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B.甲图中随着细胞外物质浓度的降低,运输速率会变慢
C.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物质只能从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扩散
D.乙图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受物质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自由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因此甲图中随着物质浓度的降低,物质跨膜速率减慢,B正确;
C、甲图中箭头表示当细胞外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时,物质能从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扩散,也可能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例如水分子的运输,C错误;
D、乙图表示自由扩散,物质浓度差与运输速率成正比例,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受物质浓度的影响,D正确。
7.(2020·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载体①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载体②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载体①和②运转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正确。
8.(2020·浙江高一课时练习)如图1~4表示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率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1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可用图2与图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限制图中A、C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同,限制B、D两点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同
D.若将图2与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则两曲线的起点均应为坐标系的原点
【答案】D
【解析】
A、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正确;
B、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正确;
C、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氧气,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C正确;
D、图4的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
9.(2017·江苏启东中学高一单元测试)下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 影响A、B两点与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离子浓度、载体数量 B.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载体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B两点的氧气浓度相同,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即供应的能量相同,因此影响A、B两点吸收离子量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B、C两点是番茄吸收Ca2+数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C点氧气浓度高,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运输Ca2+数量多,即影响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作用强度,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离子泵的运输类型属性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逆浓度方向,B错误;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11.(2020·界首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中Ⅰ~Ⅳ表示生物体中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Ⅰ、Ⅱ均表示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B.Ⅰ、Ⅱ、Ⅳ均表示被动运输
C.Ⅲ和Ⅳ所示运输过程均消耗能量 D.Ⅰ、Ⅱ、Ⅲ、Ⅳ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
【答案】B
【解析】
A、Ⅰ、Ⅱ都属于被动运输,均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A正确;
B、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Ⅳ胞吐不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
C、Ⅲ主动运输和Ⅳ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Ⅰ、Ⅱ、Ⅲ、Ⅳ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D正确。
12.(2017·西藏拉萨中学高三月考)下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甲、乙、丙三图的横坐标表示的条件与纵坐标吸收速率相对应的一组是(提示:在一定范围内,能量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多) ( )
A.载体蛋白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
B.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
C.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温度变化、载体蛋白数量、氧气浓度
【答案】B
【解析】
题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甲体现的信息是开始升高到一定程度不再增加,可能是氧气浓度,乙增高又下降温度变化符合此情况,丙一直上升应是载体蛋白的数量,所以B项正确。A、C、D项不正确。
13.(2019·扬州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为物质运输的概念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如①②过程,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B.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③④过程,④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耗能
C.被动运输是⑤⑥过程,若⑤是自由扩散,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还可能是⑥
D.解旋酶、mRNA 等物质可通过③过程进出细胞核,该过程具有选择性、耗能
【答案】C
【解析】
A、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分别属于胞吐和胞吞,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A错误;
B、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跨膜运输,即③④过程,③能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耗能,B错误;
C、被动运输是⑤⑥过程,若⑤是自由扩散,则⑥是协助扩散,水分子进出细胞通过通道蛋白,则为协助扩散,C正确;
D、解旋酶、mRNA等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该过程具有选择性、耗能,不需要通过膜结构,D错误。
14.(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列哪一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与其他三种方式不同( )
A.根从土壤吸收钾离子 B.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
C.小肠对钙的吸收 D.浆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根从土壤吸收钾离子是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也是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小肠对钙的吸收也是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浆细胞分泌抗体是只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的胞吐;分析可知A、B、C都是主动运输,D是胞吐,D正确。
15.(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胞吞作用有细胞膜的凹陷,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A正确;大分子物质与受体结合时首先需要经过识别作用,胞吞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B正确;Na+、K+等无机盐离子是小分子物质,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进行跨膜运输进出细胞,C错误;胞吞作用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实现,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二、综合题
16.(2019·山西芮城·高一期末)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细胞膜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上图A、B、C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3)图中A、B两种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图中C运输方式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D表示__________方式,该过程利用了膜的_______________特性。
(6)若在细胞中注入呼吸抑制剂,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答案】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方式与A方式相比,需要借助载体蛋白 线粒体和核糖体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C、D
【解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2)上图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体现了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图中A种运输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载体和能量,B种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这两种运输方式所需条件的区别是与A方式相比,B方式需要借助载体蛋白。
(4)C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能量和载体,因此与线粒体和核糖体有关。
(5)图中D方式表示胞吐,该过程利用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就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能量的供应,主动运输和胞吐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17.(2020·广东汕头·高一期末)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后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成LDL-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下图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LDL-受体复合物通过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的功能。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结构[2]___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科学家发现囊泡能将水解酶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处理LDL-受体复合物获得胆固醇等养分外,图中⑥→⑨过程说明溶酶体还具有_________的功能,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
(4)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这种差异有利于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现提取该细胞的膜成分中的磷脂,将其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据面积为S,请预测:细胞膜表面积的值____________S/2。(填“>”,“=”或“<”)
【答案】胞吞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核糖体) 糖蛋白 (或蛋白质)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溢出的水解酶对细胞自身结构的破坏 <
【解析】
(1)胆固醇合成后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形式进入血液,细胞需要时LDL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运输进入细胞;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是在附着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
(4)酶需要在适宜的PH下才能保持活性,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但是细胞质基质的pH一般是7.2左右,这种差异能防止溢出的水解酶对细胞自身结构的破坏。
(5)若细胞的膜成分中的磷脂占据面积为S,由于细胞中含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则细胞表面积的值小于S/2。
18.(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如图是洋葱细胞在10℃时于一定时间内从溴化钾溶液中吸收K+和Br-的曲线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K+和Br-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曲线OB段,限制离子吸收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在曲线BC段,限制离子吸收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
(3)植物吸收K+和Br-的曲线并不相同,其原因是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
(4)升高温度至25℃,离子的吸收速率将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动运输 当细胞内离子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离子的浓度时,细胞仍能吸收K+和Br- 能量 载体 K+载体和Br-载体的数量不同 选择透过性 加快 细胞代谢增强,产生的能量增多
【解析】
(1)由题图可知,当细胞内离子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离子的浓度时,细胞仍能吸收K+和Br-,说明K+和Br-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2)在OB段时,K+和Br-的吸收速率在增加,说明K+和Br-的载体未饱和,故限制因素是能量;BC段,离子的吸收速率增加不断减慢,最后保持不变,说明载体逐渐达到饱和,故限制因素是载体。
(3)植物吸收K+和Br-的曲线不同,是由于K+载体和Br-载体的数量不同,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4)温度升高到25℃,细胞代谢增强,产生的能量增多,主动运输加快,故对离子的吸收速率加快。
19.(2017·江苏启东中学高一单元测试)如图表示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三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请回答:
(1)图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A、B、C三个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且能维持这种状态,则A图与B图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______>______。
(3)假设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制作成装片,并使之处于高浓度溶液中而发生质壁分离,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发现该细胞形状的顺序将如上图所示的从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各细胞抵抗失水的能力,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细胞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是______。
(5)在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使盖玻片下的A细胞状态变成B细胞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A B A B C A B C A B C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
(1)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所以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细胞失水越多,细胞液浓度越大,因此图中三个细胞液浓度依次是C>A>B。
(2)图中A细胞已经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说明A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大于B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即A>B。
(3)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由小变大,细胞液颜色由深变浅,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越来越小,用显微镜观察该细胞形态变化的顺序C→A→B。
(4)细胞失水越多,抵抗失水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抵抗失水的能力的大小关系依次是C>A>B。由于过度失水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三个细胞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是C。
(5)图中A变成B的过程是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可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反复几次,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