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洛阳PK 西安
来源: 员增辉的日志
观点一:历史朝定都西安则盛,定都洛阳则衰
西周长安,盛世繁荣,文王武王、成康之治 东周洛阳,天下大乱,春秋战国
大秦长安,天下一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西汉长安,开疆拓土,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东汉洛阳,天下三分,割据混战
大隋长安,再统中国,开皇之治、筑大运河
大唐长安,八方来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西晋洛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观点二:定都西安的朝代只是军事的强盛,是伪强盛。定都洛阳的朝代是经济文化的强盛,是真强盛。
反驳
1、长安作为洛阳陪衬,有近1000年之久,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因为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周长安作陪衬515年、东汉192年、曹魏40年、西晋40年、北魏40年、隋15年、周48年。
2、夏朝:朝洛阳,享千年太平,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础!
3:商朝:都洛阳,亦千年之外,是中华文明第一缕署光!
4:周朝:可分西周与东周。西周,在西安短短的呆了200年,就一命乌呼了。而东周,在洛阳达515年之久!这其间,更奠定了中国的“礼、乐、学”之百代经典!
5:西汉:汉高祖定都洛阳,所以说,西汉是开创在洛阳的,而并非西安。可高祖一迁到长安,完蛋了,一百多年,就玩玩了,天下大乱!
6:东汉:光武大帝一统天下,创东汉帝国(这时,终于结束了西安耻辱的和亲史,把匈奴打到了欧洲,且开通“丝绸之路”,直通罗马!)可说来也巧,东汉末年,一迁到长安,天下大乱,分为三国!
7:西晋:又是一个大统一王朝,都洛阳。可晚年,一迁长安,又天下大乱!
8:隋朝:隋朝算是在长安奠定了基础,不过,真正利于后代的还是在洛阳。如大运河。
9:李唐:李唐终此一代都都长安,不过,在100年里9次出逃长安,可算创记录了!
10:武周:武周从执政到称帝,共50余年之久,这其间都洛阳,真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大周帝国!
正论
为甚么说建立在长安的朝代是假强盛的?
一.夏商主要定都洛阳,此时关中还是文明的蛮荒时代,夏禹商汤都在洛阳创造了民族最初的辉煌,洛阳的别名华夏成为后来民族的名称。
二.西周七年,周成王迁都洛阳,造就了成康之治,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西周时周人称洛阳为中国,成为了后来国家的名称,此后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君选择了稿京,导致了西周灭亡。
三.东周建都洛阳,国运长达五百年,更是华夏文明的最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四.秦建都关中咸阳,施行暴政、焚书坑儒、宦官专权,导致天下大乱,十四年而亡,秦被灭族。 .
五.西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导致白登被围、公主和亲、吕后篡权、七国之乱、京师饥馑、王莽篡权、农民大起义。
六.东汉建都洛阳,才有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近两百年的盛世
七.东汉末年迁都长安,导致天下大乱,分裂为三国。
八.西晋建都洛阳,统一天下,成就了太康之治.西晋末年迁都长安,造成五胡乱华。
九.前秦、后秦、前赵建都长安,均是没有三两年,疆域不过数省的短命政权。
十.北朝北魏建都洛阳,北方经济文化得到安定,民族大融合,北魏末年迁都长安,邺城,一统的北方一分为二。
十一.隋朝初期建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资治通鉴认为大业年间是隋朝极盛的时期,此时打通了大运河,但耗费民力太大,他本人又游兴江都,李唐趁机叛乱,篡取了隋朝政权。
十二.李渊向突厥称臣,依靠突厥建立唐朝,建都长安,李世民主要依靠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的积累,才实现了初步的安定,不过此时的国力富庶还远比不上隋朝大业年间 ,连皇帝身边的人员因缺粮都能饿死。
十三.武则天近半个世纪长住东都洛阳,这个时期东都洛阳因为武则天唐高宗均主要在东都办公,成了此时实际上唐朝的最高政治中心,高宗、武则天时代户口比太宗时期增加一倍,疆域达到唐朝最大。
十四.唐玄宗开元以后首都迁回长安,虽然靠着武则天为其打下的基础,选拔的人才短期国力昌盛,但很快政治衰败,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朝已近乎名存实亡,大部分的疆域中央政府无法控制,而朝政又由太监机构所控制,由于此时唐朝国力是中国历代最弱之一,唐朝皇帝共有九次象慈禧太后逃出北京那样从京城逃跑。
十五.自唐以后,关中经济更加衰败,再没有一个正统王朝政权定都于此。
为什么说长安是中国历史灾星?
西汉是刘邦在洛阳建立的统一朝代,后来迁都长安,王莽篡权后被农民大起义在长安灭亡的。
东汉是刘秀在洛阳建立的又一个统一政权!他是被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以后才导致天下分裂为三国的!
同样西晋也是在洛阳由晋武帝建立的统一王朝,然而晋愍帝在长安被匈奴捉去导致西晋灭亡。
北魏是北方一统的朝代,结果魏孝武帝自洛阳逃入长安后导致分裂为东、西魏。
结论:
西汉兴起于洛阳亡于长安!东汉兴盛于洛阳亡于长安!西晋兴起于洛阳而灭亡于长安!北魏强盛于洛阳分崩于长安!
长安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灾星!
为甚么说长安是洛阳的陪衬?
【汉高帝迁都长安】汉高帝六年(前202)二月,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定都洛阳。娄敬、张良等人认为关中是形胜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建议建都关中。刘邦即采纳此建议,迁都于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翌年又将都城由栎阳迁至长安。西汉历12代208年,公元8年亡于新莽。
【刘玄迁都长安】新地皇四年(23),绿林军诸将拥立西汉宗室后裔、河南南阳大地主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公元24年,更始政权机构由洛阳迁至长安。更始三年(25),刘玄被赤眉军绞杀。
【东汉献帝迁都长安】东汉初平元年(190)正月,袁绍、袁术自渤海起兵,发动关东各州郡,组织联军,进讨董卓。董卓在陷于关东各州联军和黄巾军两面夹攻的威胁之下,杀弘农王(少帝刘辩),挟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烧毁洛阳宫室、官署、民居,以步骑驱使人民西徙长安。195年,献帝又复都洛阳。
【西晋愍帝即位长安】晋建兴元年(313)四月,皇太子司马邺在长安即皇帝位,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愍帝被刘曜杀害,西晋灭亡。
【北魏迁都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孝武帝自洛阳逃入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灭亡,历时23年。
曹魏时,长安是洛阳陪都之一;后唐时长安也是洛阳的陪都之一;民国1932年,西安还是洛阳的陪都。
所有以上这些只能说明长安历史上就是洛阳的陪都!只是个陪衬角色!
洛阳的厚重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1500多年。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大清王朝,这部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纂的纪传体史书,完全验证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过洛阳故城》中的这句千古名诗。
“二十五史”总达3296卷,共计32352105字,除去后人加的标点5451364个,古人实际用字26900741个。其中,“洛阳”出现3063次(其中“雒阳”出现385次),平均每8700多字就出现一次“洛阳”,覆盖了“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史籍。如果再加上历代在洛阳建都的都城名称,如“斟 ”、“西亳”、“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阳”及其别称总计出现3549次。出现频率最高的除“洛阳”外,其次是“东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