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 比较阅读
(一)
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①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平公曰:“善哉!” 《炳烛夜读》
【注】①戏:取笑。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画线词。
(1) 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 翻译句子。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______________
3.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空所填不超过5个字)
4. 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6.为下列句子划分两处节奏。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
“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
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
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
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
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 解释画线词。
(1) 邴原少孤 (2)欲书可耳
2. 翻译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4. 在乙文中我们可以向邴原和老师分别学习什么?
5. 给下列句子划出两处节奏。
邴 原 少 孤 数 岁 时 过 书 舍 而 泣
解
孙权劝学 比较阅读答案
(一)
6. 解释画线词。
(2) 恐已暮矣 暮:晚,迟
(3)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安:哪里
7. 翻译句子。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
8.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恐已暮矣 )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军中多务 )(每个空所填不超过5个字)
9. 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
珍惜时间,热爱学习。
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10.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到
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B.于厅事之东北角 在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向,对
D.游于是乎始 从
6.为下列句子划分两处节奏。
吾 年 七 十 /欲 学/ 恐 已 暮 矣
(一)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二)
6. 解释画线词。
(2) 邴原少孤 幼年失去父亲
(3) 欲书可耳 读书
鳏guān寡孤独:鳏,失去妻子的人;寡,失去丈夫的人;孤,失去父亲的人;独,失去母亲的人。
7. 翻译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8. 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学习可以让人刮目相看
乙文侧重:邴原幼年强烈的求学愿望
9. 在乙文中我们可以向邴原和老师分别学习什么?
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
向老师学习: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10. 给下列句子划出两处节奏。
邴 原 少 孤 /数 岁 时 /过 书 舍 而 泣
(二) 翻译
邴原幼年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对此感到诧异,问邴原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师)白白地教你,不收钱。”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劝学比较阅读小故事
(一)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遂往诣①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为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④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于此也。”遂拜⑤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 注释】①诣yì:拜访。②虞yú:意料,预料。③造次:鲁莽,轻率。④拊fǔ:抚摸。⑤拜:拜望,拜见。
翻译:
鲁肃接替周瑜,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头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全都给吕蒙。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二)
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翻译:
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一个人的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
(三)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注释】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后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毛病。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意义:
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功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