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52-53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是什么?(老师在黑板上提前画好一个圆。)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师:今天,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水中丢石子之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冉冉升起的太阳、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各种美丽的画面。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探究圆的知识
1、会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经历数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过程。
(1)体验用圆规画圆,并知道半径、直径的概念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就怎么样?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老师找一找用圆规画不好的原因,以让学生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有的同学画的圆不好,看(展示画不好的圆),你能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和同学们明确,手拿圆规的头,慢慢旋转,均匀用力。)
师:再用圆规画一个圆,比一比,这次谁画的又快又好。
师:你怎样来描述你画的哪个圆?
学生可能会说:直径或半径是多少的圆,这时老师追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圆中除了半径和直径,你还知道什么?
师:自学课本第 53 页,看一看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学生自学后再找同学汇报。)
(2)体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深刻含义
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师:今天,每人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刘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下几种情况:
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用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画出一个圆;还有可能,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可能出现呢以下几种情况:
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还可能会说:因为,或许一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2、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学,已经认识完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就圆心、直径和半径,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学生可能会说: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他们的长度怎样?圆的位置是有谁决定的?圆的大小有谁决定的?(学生说不全,老师适当提示与补充)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你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后互相补充。
【此处插入微视频】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发现了圆的很多知识,让我们一起回顾与梳理一下:(课件出示)
同圆内,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同圆内,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等圆的半径相等,直径相等。
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了解圆的历史。【此处插入微视频】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先找1个同学读,再全班齐读。)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三、解决问题,应用提升
1、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课本第54 页第2题。
2、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只能画100条直径。( )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 )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口答,填表。
半径(米)
0.24
1.42
直径(米)
0.86
4、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会出现的现象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2)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花坛美丽的圆形设计等等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教学反思:
一、对课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1、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2、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二、粗浅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圆的认识”一课正是我所作的一次粗浅尝试。
三、首尾呼应
教学伊始,我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在这一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
四、我欣喜
学生在探究圆心、半径、直径这一过程中,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了圆的特征及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动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