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 文 提 要
近现代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太多,其中固然有值得自豪的成就,而更多的却是屈辱。一个落寞的民族生活在了落寞的时代,其时代背景对国民性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性格又是带有很强延续性的。纵然更多的是心酸,但落寞中依旧有值得后辈足资借鉴的遗产。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才刚刚起步,我辈应当以史为鉴,塑造国家民族松柏一样的成长。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了更好的憧憬未来,莫忘了回首过去,因为历史总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围绕以上所列几点,进行了些许的分析。
正红旗下——一个民族的挽歌
摘 要: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对国民性格向来有着独到、犀利、深刻、准确的把握。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近300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内忧外患,正好似常在河边走,这种屈辱逐渐的演绎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华民族是个健忘的民族,但老舍先生却是例外,他始终都在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与传统,希冀着这样的态度能于中国未来有些许的益处。虽不免生前身后的孤寂,但中华民族有幸拥有了老舍先生。
关键词:老舍、满族、国民性格、挽歌
清,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后阶段,在1840年之后的世界资本主义浪潮中面对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几经风霜几经探索终于在风雨飘摇中不免了亡国之势。
辛亥革命的爆发绝不是突然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外部原因无须重复,而对其内部原因的思考,老舍先生则是以一半的文字解释了一些。其中包括了晚清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批评着的因由。但也正如上文已涉及到的,当代学者们也不应该于清王朝之经历持全然否定的态度,毕竟此中真情肯綮,殊多不易。
一、历史中的人文主义
很有意味的一句话,道天地间无非文史,文史中别有天地。之于前一句放在自然科学尚不大发达的世纪还可勉为其难的接受,只是到了今天再没有曾经一样的滋味了。尽管前一句失之偏颇如此,可也绝不异于区区我对整句话的推崇,相较于前者的可怜可恕,后者的精义内涵毕竟才愈加发人思考。
说文史中别有天地这话我们是可以有所依据的。国人之于历史,很是注重以史为鉴;培根之于历史,在《论读书》一文中其也道,读史使人明智。由此观之,历史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了。此两者若只拘泥于字面上看,则仅仅是在强调历史本身的价值或意义,但,若为基于历史有过思考的人,大概不难发现,此两种文化中之于“史”的价值的判定,都有着“文”的不可或缺。当然,我在各处所说的文,绝不仅是语文学中各个单位的别谓,其含义可以约略的理解为相对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
缺少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不会有怎样厚重含义,而不包含人文主义情怀的历史又不会有怎样实际的意义。这不是说非要将史学家与文学家的桂冠加之于一人头上,也不是说为此就要丢掉研究历史的客观态度,也不是说文章若为辞藻极盛就会清谈误国。只是这里所说的文史中别有天地,所追求的是经世致用罢了。
于一部作品中兼顾到文与史而并非矫揉造作的结合实非易事,20世纪国内的大师级人物能臻此境界者也是屈指可数的。或精力不在此,或态度有失客观公正与随和,或史学知识丰富而有欠人文主义情怀。
此非易事,却也绝非无法成就,且在我们所熟知的文豪中也不乏此类之代表,如老舍先生。作家老舍笔耕不辍的一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之于对国民性格以及本民族性格的探讨则是更为深层次的了。
《正红旗下》,作家以一个近似局外人的视角在诉说着本民族的历史。诚然,其篇幅并不繁巨,然而读起来却并不使人轻松。不是说就有着历史详近略远的意味,只是过往中好与坏编织出来的历史,都给我们以沧桑的沉重感罢了。
区区我之于此次学年论文也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则也是想以一个以汉化了的旗人身份去探讨一下本民族的历史,哪怕过往中尽是酸楚的泪。
二、 清末旗人的生活来源——奉响制的利与弊
入关之前,旗兵的奉响并不是“皇粮”,而是由各旗主“恩养”。入关后,为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遂实行奉响制,钱粮都由朝廷拨发,各旗直接效命于皇帝。奉响制构成了旗人主要的生活来源,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加强。虽为进步之含义,却也为后来统治阶级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军队贪污腐化都是十分严重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作者在小说中之于清末旗兵的奉响制的弊端更是描写的很入神。
吃空响,这是军队贪污最重要的手段了。小说中,姑姑是最有此嫌疑了。向来碌碌无为的大姐公公收受了金四叔好处,替其补上了缺儿。各个人如此,国家又当怎样。对于奉响制人为演化出来的诟病作者描写的最细致的当属对屡屡当“枪手”的福海二哥的特写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是细致入微的,字里行间的看客是很难领悟到作者内心感受的,惋惜、无奈、憎恶。为此类现象,还是为这个已经行将就木的民族呢。
奉响制的形成与出现,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意义。其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封建皇权的统治基础。对于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着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便到了清王朝行将就木的阶段,这样的制度还在维持,中华民族终不为异邦所灭。这样的一种军事制度,给了后代以很大的启示,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沿用。
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其军事、税收等制度。此种军事制度不可谓之不好,但最终仍不免失败的命运,笔者认为,这才是真的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呢。
形式虽好,但终因腐败重重而又终囿于形式,以至其没能发挥其应当的作用。历史往往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曾经种种,共和后辈,足资借鉴矣!
三、 清代旗人的风俗——一个没落民族的微妙心态
小说开始作者浓墨重彩的标明自己降生的时刻,不仅仅是想以此来炫耀自己这么简单了,而是要借助这样庄重的时刻来展现一下这个民族的微妙心态。诸多形象中对于姑母与大姐婆婆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了。作者描写,姑母明面鼓吹“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训,而实际上却对灶王没有多大的恭敬,其所谋一切都为私心罢了。与姑姑态度大相径庭的则是大姐婆婆“虔诚”了:不仅佛龛及供品很是丰厚,且其香火以及卫生环境皆不是随便人家可以比拟的,而后又不免对灶王也吵上几句。这两位,在作者眼里本是针尖儿对麦芒儿的主儿,且之于两位作者也是本着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可字里行间于点滴细微处还是看的出些许好坏的。
小年夜间场景的描写,除了此两位浓墨重彩的人物外,还有街上小商贩们了。不管外面的风景怎样“绚丽”,也不论国家民族又面临怎样的境遇,都始终本分的生活着,且对神佛依旧怀有一种信奉之心。这样对平凡生活追求的态度,亦是令我辈可惊可愕的。
基于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这个民族既有值得怜悯的一面,也有值得我们感动的一面。而最终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亦更发后人思考了。
洗三儿,则是我们满人很有传统的一风俗了,只是到了我出生的年代却也不多见了。洗三必是很重要的仪式了,象征着一辈子好福气,“先洗头,作王侯……一打聪明,二打伶俐……”的吉祥话儿。此一形式虽简短,但却展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愿望。尽管小说中的描写,羞于囊中羞涩宾客来访多有不情愿的意味,母亲也有为难的因由,但洗三仍不失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何况还是老白姥姥亲自给洗的三呢。
这是相较于其他民族比较有特色些的了,而之于其他诸如除夕、正月十五等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在描写大姐夫及大姐夫公公如此会“享受生活”时是很不吝惜笔墨与篇章的。此种固然有对统治阶级的辛辣嘲讽,但这则不是全部的内涵。毕竟“享受生活”是没有错的,只要没有去妨碍他人。或许他们的举动有错,也或许是他们生活在了错误的年代。
小说中还多次提到了满族尊重姑奶奶的传统,在小说中也是多次提到过的:母亲坐月子大舅母亲自来探望,母亲对姑姑的态度,姑姑对大姐的态度等。纵观小说中有姑奶奶身份的几人,母亲、大姐、姑姑。之于母亲和大姐的描写,若受人尊敬则是再合适不过的,此处无需赘言。而之于对姑母的描写虽有些恶毒,但仍有其温情的一面,如肯铁公鸡拔毛的给大姐几吊钱等。
尽管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一家人相处倒也和和气气相安无事,且也不少相扶相持的时候。内忧外患狼烟四起的年代,此种状态也算得上是温馨了。
四、清末旗人不开化的思想——没落民族的思想状态
对于思想的不开化约略的分为两种情形,知而不愿革新或不知遂不愿与时俱进。前者的代表当属上层统治者,与小说并无多大瓜葛,暂且不提。而不知遂不愿革新者小说中倒是很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大舅与大姐公公,一位旗兵的参领一位旗兵的佐领。
此两位,既有着很淳朴很实际的看法,却也有着可以搏人一笑的一面。其二人作为统计阶级,却不具备开眼看世界的眼光,国家又怎样振兴呢。而后辈的我们,却也不能一味的求全责备着,毕竟,此种状态之肉食者,依然比比皆是;毕竟,这样一个积重难返的体制,不是轻易的可以更正的。
小说中最进步最富于时代气息的人物是福海二哥,相较于大姐公公、大姐夫、父亲等已是少有的明智之人了,二哥有手艺、练的好把式、很会应酬、尽职尽责,且处世圆滑,懂的中庸,也并不缺少了很多魄力。可是即便这样,有些人认为福海二哥仍旧有很大的局限。最起码的就是没有王十成一样哪怕有些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当然,从跨时代的历史角度看这些的确是合理的,只是若还原到当初的境况,也许结论就不一样了。福海二哥,一个普通民众,能有如此先见、如此魄力、如此眼光,比同年岁的我们强了太多。我们若为批评之言语,则是没有资格的了。
小说中富于反抗精神的是王十成。尽管王十成的反抗精神与爱国热情都免不了要印有盲目、不成熟等烙印,但依然是值得后人感佩的。毕竟,新旧事物的交替都有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五、作者笔下细节之处所流露出的感情——一个后人对历史的评价
小说中作者之于大姐婆婆与姑姑的感情怎样,始终是我颇费脑筋思考的一个问题。反复掂量过了,可以做以下推断:作者于大姐婆婆和姑姑含有种隐隐的厌恶之情,而“隐隐”二字的又可理解为已不在意的意义。基于小说中描写的大姐婆婆对待大姐的态度以及姑姑对待母亲的态度,厌恶之情是不难理解的。可又如何去理解这“已不在意”呢?这个问题于真正体验过生活的人也是不难的:过往已是过往,即便眼里尽是酸楚的泪,可终究没了求全责备的意义。这样的人生含义,作者老舍先生远比我们体会的深。因为,作者知道这种态度不该仅仅是针对姑姑与大姐婆婆的,也是针对自己民族的,也是针对历史与过往的。
小说中的牛牧师,皈依天主,并不是他真实的梦想。和于连一样,宗教的外衣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罢了。于连为跻身上层社会,而牛牧师则是继承了舅舅的衣钵希冀着在中国发财。这是很有别于当年西学东渐的,西学东渐确实有着很实效的一面,牛牧师只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了。既是不学无术,又要作威作福,安享人间烟火。可笑已极。
作者在牛牧师去定大爷府上赴宴前后一段的描写也是活灵活现,以中国人的心态描写出了牛牧师的心理,且设计的很恰当。作者笔端功夫之于此处也可见一斑了。
作者是赴美多年的学者,之于外国文化其好与坏看的自是很清晰。而于此处对国外文化、宗教、政治(曾试图引起教案纠纷,如此可视为政治)的代表牛牧师作此难登大雅之堂的描写也绝非是因作者有着民族感情上的狭隘,只洋人在华实在贻害甚深的缘故罢了。
小说中额外渗透的话题就是区区我认为对于民族性格形成起着不可或缺作用一个因素,这便是民族融合了。尽管小说中并没有很直接的提到民族融合,但字里行间的不难看出此层面的意义。小说中有着满回、汉满等民族融合场景的描写。对于民族融合作者着实是有着自己的见解,既有着对民族压迫的不满,也有着由民族融合而来一丝安慰,比如对金四叔的前后叙述。尽管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事,但其彰显往往现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
而作者对于本该大力批判的内容却做了不偏不倚的叙述,其中之因由,才正是我们该思考与借鉴的。
六、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作者一生中经历过了太多的风雨,而作者又是善于思考之人,故自是于人生、社会有着独到的体会。表现在小说中的这种体会则是豁达,或更准确的说是淡定。当然这种态度绝不是适用于自己,只适局外人罢了。尽管《正红旗下》是自传体形式的小说,但其中给人的感觉却是作者只是个旁观者。这大概正是老舍先生区别于其他文人的地方。
(一) 作者看似中立写作立场的因由:
有理由可以相信,谙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读者都难免囿于批判的立场。而作者也或许是正怕我们入此歧途,才以身作则的指引我们。作者用田园牧歌的风格描写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你我可以读出这个讽刺的意味,也可于更深层品位的出另外一层含义来。
(二) 作者复杂的感情:
尽管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过去有些困难,但老舍先生做到了,毕竟“二百积下的历史尘垢,是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批判的滋味无需赘言;作者笔锋所及处,不免些微的讽刺、冷幽默,但终究没有些许的戾气,甚至还有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以此为依据,作者之于曾经、过往的珍惜、肯定、怀念之情是字里行间的;统观全篇,不乏轻松的气息,但作者最真实的感情依旧是“颇不宁静”的,而此中因由,又是现实多于记忆的…
七、之于国民性格些许额外的话题
尽管作者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而以一个文人的思维来看待着一切。但他既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
三个世纪的岁月,一个世纪的内忧外患,这样风雨飘摇的统治却依旧得以延续,就是因为有些东西已是根深蒂固了,尽管其中不免些微糟粕。
或许各人也或国家,都应该松柏一样的成长。如果说,作者真的给出了答案,那我所理解的答案就为此番了。
八、探求国民性格的实际意义
尽管有时为了避免功利性目的而强调要为学问而学问,但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以致用都还是必要的。而于今天,探求一下国民性格是大有裨益的。
古老的中国,曾造就了至今都还影响深远的汉文化圈,这是中华民族智慧、自信的彰显。然而,漫长的封建岁月消磨掉了锐意进取的劲头儿,且一百多年的苦难更剥的夺尽了中华民族的那种自信。
自信的获取非易事,丧失却相对容易,欲重拾自信就更加艰难了。重拾的自信绝不仅仅是先前自信的简单平复,因为那种自信有着迂腐、盲目自大的因素。自信的重塑需要我们继承优良传统而又要加之以时代精神。这就需要很清楚的认识以往国民性格中的不足,进而加以纠正,最终做到锐意进取开拓未来,避免曾经屈辱史的重演。而之于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做的还很不够,甚至尚未着手。
探求国民性格,深层次的理解国民性格中大有裨益的成分,进而更好的展现自己于世人面前。探求一下国民性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扬之以世界,会更好的展我中华之神采。
若说前两点的益处皆是关乎国家民族之大者的话,那接下来这点必要就是关乎你我各人的。各人的性格与国民性格,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若不打破砂锅问到底怕是很难说的清究竟谁作用于谁才大些。此处这问题的答案也非重点,故暂不做讨论。但终归是国民性格之于各人性格,抑或是各人性格之于国民性格都是有影响的。故在探求国民性格之优缺点时实际上于个人也是个自省己身的好时机。当然,不要说知易行难这话了,能意识到这点本身就已经不大容易了。不是谁或谁不懂,只是这个世界变的太快了。
观我泱泱大国之过往,想我国民性格之得失,朔我民族脊骨之精髓,践我大国复兴之伟业。我不知道这四句话是不是老舍先生内心所最终希冀的,但老舍先生的绝笔之作则不是简单的回忆了,而是要借助历史的曾经,给那个年代、也是以后年代的中国以一个启示,而这个启示也或许就是这个民族的最终出路与归宿了。固不知道达此目的要有多少的先驱者,但若要到达这样一个目的,则老舍先生这样的作家,却是多多益善的含义。
若一个民族丧失了她一切有益的遗产,那这个民族的灭亡是不足令后辈嗟叹的,因为她继续存在的价值就只在于证明她的存在已不再合理了。
而此篇文论拟下了挽歌的题目,老舍先生于其中的意味、价值就当值得特别思考了。
参考文献:
[1] 正红旗下•小型的复活 文匯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一版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