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合肥市枞阳路小学
课名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师姓名
舒双燕
学科(版本)
数学(苏教版)
章节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学时
一学时
年级
六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发展空间观念。
2、在活动中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一般方法,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方法。
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可以进一步完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和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在人头脑中的映像,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所形成的表象,而发展空间观念是一个更上位,更有利于学生后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六年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都非常强,会非常喜欢这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圆锥的高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抓住白板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0′06″-2′10″)
通过对实物图中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了解学生的想法,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圆柱的知识经验。
结合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
活动一:分一分。
根据实物图中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
【白板:拖拽图片】
作用:学生直接拖拽图片,进行分类。
分析:在分类过程中,比较圆柱形状和圆锥形状物体的差异,加深了认识,达到了直观便捷的作用,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视线,激发兴趣,为掌握新学内容奠定基础。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11″-3′17″)
从学生身边熟知的圆柱形状物体入手,通过交流进一步积累关于圆柱的感性认识。
生活中的圆柱体。
活动二: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3′18″-4′09″)
通过辨一辨活动,知道圆柱上下一样粗,而且直直的。
一次性纸杯。
活动三:辨一辨。
一次性杯子的形状是圆柱吗?
【白板:拉标签】
作用:对一次性杯子图片,圆柱上下一样粗这两个对象进行隐藏,实现按需出现的课堂特质。
分析:保证了整个课件的干净美观,对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活跃课堂氛围都有好处。
(4′10″-8′08″)
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小组合作讨论等逐步明确圆柱的面一些基本特征,并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圆柱,从整体到部分,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探究圆柱的面的特征。
活动四:小组讨论(1)讨论圆柱的面。
①观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滚一滚。
②比较:和长方体的面、一次性杯子的面作比较。
【白板:提示模板】
作用:将探索面的特征方法隐藏在“?”中,要用的时候点击“?”
分析:给学生以提示,启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增强了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性。
【白板:倒计时】
作用:在小组合作时,在屏幕上显示倒计时钟。
分析: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学生受到极大挑战。
(8′09″-8′57″)
进一步观察认识圆柱的直观图及其底面、侧面。
介绍圆柱的直观图及其底面、侧面的含义。
(2)学一学。
给圆柱的三个面起名字。
【白板:无限克隆、拖动文字】
作用:无线克隆底面,拖拽底面、侧面到圆柱合适的位置。
分析: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演示,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很好地理解了底面、侧面的含义。
(8′58″-13′54″)
通过圆柱形牙签盒,直观教学,体会圆柱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介绍体会圆柱高的含义。
(3)讨论圆柱的高。
①什么是圆柱的高?
②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③无数条高在什么地方?
④结合圆柱形状的牙签盒体会一下。
【白板:提示模板】
作用:将抓住教学重点的问隐藏在“?”中,要用的时候点击“?”
分析: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为其解决重点,并保持了课件的整洁。
【白板:拉标签】
作用:将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这个对象隐藏到页面外。
分析:拖拉至你想要到的地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调重点,课堂教学效果好。
(13′55″-15′33″)
巩固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找一个圆柱指出它的底面、侧面,说说圆柱的特征。
(4)结合圆柱指出它的底面、侧面,说说圆柱的特征。
(15′34″-16′44″)
动画沟通圆锥和圆柱关系,通过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圆柱演变成圆锥的动画。
活动五:看一看、想一想。
①看flash演示圆柱变为圆锥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如果一直缩下去?会变成什么图形?
【白板:拖拽动画】
作用:运用白板的Flash插入,沟通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分析:边观察、边想象、动静结合,在想象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好地把圆锥和圆柱进行比较,有效地积累空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16′45″-16′59″)
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直观表象。
结合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锥,介绍什么样子的几何体是圆锥。
活动六:学一学。
下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
(17′00″-17′51″)
在交流中进一步积累关于圆锥的感性认识。
生活中的圆锥。
活动七: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白板:提示模板】
作用:将问题隐藏在“?”中,要用的时候点击“?”
分析: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保持了课件的整洁。
(17′52″-24′01″)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合作讨论再搭配触觉,逐步明确圆锥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圆柱,观察圆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圆锥底面、侧面、顶点、高。
活动八:比一比,找一找。
和圆柱比一比,找出圆锥的特征。
【白板:倒计时】
作用:在小组合作时,在屏幕上显示倒计时钟,提醒师生注意时间。
分析:提醒学生注意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
通过白板作图,体会圆锥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介绍圆锥高的含义。
活动九:①看一看。
白板演示作圆锥高的过程。
【白板:直尺、三角板、笔】
作用:拖拽出直尺、三角板,用笔作出圆锥的高。
分析:对于圆锥的高,学生的思维缺乏凭借,比较抽象,运用白板技术支持,为解决问题架桥铺路,使空间感知更准确,更深刻,突破了难点,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进一步观察认识圆锥的直观图及其底面、侧面和高。
介绍圆锥的直观图及其顶点、底面、侧面、高的含义。
②圆锥的直观图,顶点、底面、侧面、高。
【白板:无限克隆、拖动文字】
作用:无线克隆底面,拖拽底面、侧面到圆锥合适的位置。
分析: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演示,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很好地理解了底面、侧面的含义。
(24′02″-25′00″)
巩固对圆锥特征的认识。
找一个圆锥,指出它的 顶点、底面、侧面。
③说一说。
结合圆锥说说圆锥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25′01″-33′59″)
通过学生操作白板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1、 教学“练一练”。
活动十:分一分。
说说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利用分类模板分类。
【白板:分类活动模板】
作用:
通过分类活动模板分类,并及时进行反馈。
分析: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在玩中学,亦学亦玩,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增进有效互动。
学生操作白板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
2、教学练习五第1题。
活动十一:标一标。
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
【白板:无限克隆、拖动文字】
作用:无线克隆底面,拖拽底面、侧面到圆柱、圆锥合适的位置。
分析: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演示,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很好地理解了底面、侧面、高的含义。
巩固和加深对圆柱、圆锥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练习五第2题。
活动十二:连一连。
圆柱和圆锥的三视图。
【白板:普通笔】
作用:连线答题。
分析:直接灵活地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把视觉、运动感觉等协同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四、全课小结
(34′00″-37′28″)
本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对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想象如果沿着圆柱侧面的一条高剪下去,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白板:擦除】
作用:擦除中擦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分析:利用白板的板擦功能,一点一点地擦拭,呈现出重点,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完全被这个神秘的过程深深吸引,达到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板书设计:(白板呈现)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一、圆柱
二、圆锥
上下一样粗
有一个顶点
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一个曲面
无数条高
只有一条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