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01276 上传时间:2025-03-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名称:第25课在《论语》十则 姓名: 李尔 工作单位: 大理市双廊镇中学 学科年级: 九年级 教材版本: 语文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论语》和孔子并不陌生,课文除了重点难点的字词,理解课文不应该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每一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关键!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朗读理解和老师的互动活动为辅助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难点: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1.感受中华民族文明,增强爱国荣誉感。 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生查阅资料,再次理解知识点。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听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曾子曰:“吾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这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曾子每天是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的? 3、应该怎样看待曾参的话? 4、曾参的话,如果用于现在应当怎样理解? 第二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第二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什么? 3、应如何理解“见贤思齐”? 4、应如何理解“见不贤而内自省”? 第三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作为一个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3、儒家所提倡的恕道是什么? 4、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以上这三则讲了哪方面的人生道理? 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第四则 曾子曰:“士不可心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第四则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主要内容)? ――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2、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什么? ――士不可心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五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第五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是要“以其道得之”。 2、孔子指出的人们追求富贵的“道”是什么? ――“道”就是“仁爱”,就是“爱人”,追求富贵时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 3、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是什么?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如何理解孔子对人们追求富贵的态度? ――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贵,但要用“仁道”“爱人”去获得,不能妨害人发的利益。 5、孔子对人们厌恶“贫与贱”是什么态度?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如何理解孔子对人们厌恶“贫与贱”的态度? ――并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是行了“仁道”得到却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仁道。 1.这是孔子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人应该反省的是方面的,曾参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然而的确是很重要的方面。4. 你做工作是不是诚心诚意、尽职尽责了?你处理人际关系是不是在恪守诚信?人是不是还在不断地学习?你看,这对于我们难道不重要吗?第二则 1.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 这是做人应有的品格。4.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对照看“不贤”而反省自己,这样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三则1. 孔子回答子贡的发问,指出做人终生遵守的准则。2.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 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社会还应该有法治。 第四则 曾子曰:“士不可心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2、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什么? 士不可心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五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是要“以其道得之”。 ――“道”就是“仁爱”,就是“爱人”,追求富贵时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贵,但要用“仁道”“爱人”去获得,不能妨害人发的利益。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并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是行了“仁道”得到却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仁道。 七、教学评价设计 九年级学生要做到会背诵,会默写,更重要是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境界。 八、板书设计(全课时的主要板书) 《论语》十则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 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 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总结:《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九、实践反思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我觉得从整体上看,设计还是比较有条理,思路清晰,简洁明了,教学手段上注重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1、 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生动的视听感受; 2、 在朗读的环节上,没有注意贯穿教学始终,将朗读与教学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缺少指导背诵的环节; 3、 小组合作环节上,还需让学生多多参与,交流,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