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537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074 陈能泳(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董立桂(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 要 甲午海战后,西学翻译范围扩展至人文学科,毕加索在此期间被引入国内,其引介过程反映出中国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具体侧面。本文对毕加索的定名过程进行考据,阐释了民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变化与译名变化的内在联系,并从翻译制度、翻译理念和发音特点等方面探讨了译名多样化的成因。关键词 毕加索;西学东渐;民国美术;专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 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5-0074-0

2、7收稿日期:2023-06-09作者简介:陈能泳(1998),男,福建建瓯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研究(19YJA710028)阶段性研究成果。平路青共整理出 35 个译名,但将郑阿甲所译之“辟加索”与海燕所译之“辟加索”重复罗列,详见其文民国报刊视野下毕加索及其作品传播研究第 10 页,序号 18、25 两处译名。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我国西学翻译开始受到重视并形成较大规模,成为继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热潮后的又一次西学

3、翻译高潮。14此次翻译运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期间,主要局限于实用知识、应用科学和少数社会科学领域;第二阶段是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时期,这一阶段甲午海战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流产严重挫败了国人信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改良派思想逐渐失去群众基础,通过社会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理念逐渐受到民众认可,西学翻译开始转向思想文化层面。15与第二阶段翻译热潮几乎同期,1881 年出生的毕加索(Pablo Picasso)也在此时迎来了艺术高峰,与勃拉克(Georges Braque)一同开创了立体主义(Cubism)。这一风格随后在欧美、日本等地产生广泛影响,也

4、被国内艺术界人士引入国内。在此过程中,汉语系统不得不白手起家式地建立一套新的汉语系统来匹配此前了解不多的西方美术,或者说构建出一套新的汉语能指系统来与西方文明相对应。毕加索的中文译名涉及西学东渐过程中的诸多历史因素,包括中外文化差异、翻译者能力和理念、传播过程中的讹误、接受者文化背景和艺术理念等。因此,以毕加索中文译名的确定过程作为切入点,对于还原大翻译背景下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具体侧面、理解这一时期国人对以毕加索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美术的接受态度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一、研究缘起:“名号不一”之翻译状况1897 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指出:“译书之难,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

5、,一书之中,前后又互异。”21926 年,何炳松、程瀛章在外国专名汉译问题之商榷中指出:“翻译西籍,困难甚多。而专名翻译却居其一。”31928年,端先在说翻译之难中也指出:“在中国译界,一个外国人名而有五个译名者,真是数见不鲜。”4论译书被视作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起点,但在其发表后的约三十年里“名号不一”的问题仍未解决。毕加索的中文译名最早出现于 1922 年黄忏华编著的近代美术思潮一书。5但最早将其引入国内的是吕琴仲,他于 1917 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新画派略说,采用“毘迦叔”一名对毕加索进行了简要介绍。6除“毕加索”之外,民国期间还存在“僻迦索”“皮加梭”“毕格苏”等共 36 个中文译名。译

6、名不一的问题十分明显。在本研究之前,平路青已经对毕加索的译名做了整理工作。本研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校对和补充,并按时间顺序,将 37 个毕加索中文译名作了三个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为 1912 年至 1927 年,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点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表 1);第二阶段为 1927 年至 1937 年,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为起点至“七七事变”结束(表 2);第三阶段为1937 年至 1949 年,以“七七事变”为起点,到新中理论与批评 075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国成立为止(表 3)。1.南京临时政府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121927年)序号译者译名

7、译名出处1吕琴仲 毘迦叔新画派略说,东方杂志1917 年第 4 卷第 7 期。2汪亚尘 毕格苏近代底绘画,美术1920 年第 2 期。3吕 澂 毘迦梭后期印象派前后之法国绘画界,美术 1921第3卷1期。4俞寄凡 毗卡叔法国近代的绘画,东方杂志1921 年第 18 卷第 6 期。5张道藩 皮加梭近代欧洲绘画,商务印刷出版社 1922 年版。6黄忏华 毕加索近代美术思潮,商务印刷出版社 1922 年版。7俞寄凡 批加沙表现主义的小史,东方杂志1923 年第 20 卷第 3 期。8鲁少飞 披茄娑西班牙的近代绘画,艺术评论1923 年第 20 期。9丰子恺 报卞索印象派以后,艺术评论,1924 年第

8、 32 期。10未 知 皮加苏毕加索无名作品,下署“始创立体画派者皮加苏作”,晨报七周年增刊1925 年第 12 期。表 1 1912 年至 1927 年间新产生的毕加索译名从已考据到的历史文献来看,有关毕加索的译介是伴随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的。关于毕加索的中文译名,最早可追溯至 1917 年的新画派略说。在此之前,国内有关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报道大多存在于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和字林西报(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等外文报刊中,如大陆报所刊载的他的立体主义母鸡下了方形的蛋 立体派的难题 将立体主义标记为 K和字林西报所刊载的立体主义者现以掌握丝绸设计

9、 舞厅中的立体派舞姿和立体派的餐厅等。然而,如这些文章标题所示,外文报刊的有关报道往往具有娱乐性质,主要满足在华洋人的休闲需求,对国人了解外国艺术潮流之影响并不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国内有识之士大抵沿着吕澂“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真相”的主张,开始对欧洲“新画派”进行引介和梳理。7此后,新画派略说 西洋新派绘画 从后期印象派到立方派等文章相继出现于报刊上,偶有未来派画家的主张 后期印象派的三先驱者 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等针对特定流派的专题介绍。这些文章大部分以引介西方现代流派的艺术主张为要,谈及毕加索时往往一笔带过,仅少部分文章在介绍新画派之余,将毕加索作为新画派杰出代表予以展开,

10、专题文章几乎没有。2.南京国民政府至“七七事变”时期 (19271937年)序号译者译名译名出处1韦 寿 披卡沙最近欧洲之艺展及其作家,申报1927 年 6 月 19 日第 5 版。2倪贻德 辟迦索美术联展之回顾,申报1927 年 10 月 7 日第 6 版。3萧石君 毕迦索西洋美术史纲要,中华书局 1928 年版。4未 知 匹卡索毕加索作品亚拉伯人旁注:“法国匹卡索作。匹氏为法国(或世界)最有声誉之少年新派作家。”美育杂志1928 年第 1 期。5丰子恺 比卡索立体派 未来派 抽象派,一般1928 年第 6 卷第 3 期。6杨伯安 毕卡索美的常识与美术史上海乐群书店 1929 版。7叶秋原

11、披卡锁世界民族艺术之发展,前锋月刊1930 年第 10 期。8华 宾 辟卡苏法兰西新画坛,申报1930 年 6 月 15 日第 3 版。9陈抱一 壁卡梭最近巴黎画坛概观,前峰月刊1931 年第 1 卷第 6 期。10倪贻德 僻迦索近代绘画的代表作,青年界1931 年第 1 卷第 5 期。11德 明 辟卡沙最近世界艺坛,申报1931 年 7 月 14 日第 4 版。12海 燕 辟加索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申报1931 年 10 月 10 日第 2 版。13武思茂 皮卡骚西方艺术史,开明书店发行所 1931 版。14倪贻德 僻卡索近代绘画的代表作,青年界,1931 年第 1 卷第 1 期。15郑阿甲

12、辟加梭二十世纪初期的绘画:立体派至达达派,文华1932年第 32 期。16林文铮 彼卡梭由艺术之循环律而探讨现代艺术之趋势,亚波罗1932 年第 6 期。17陈士文 比加索比加索,艺风1933 年第 5 期。18郑阿甲 辟卡索辟卡索先生,文华1933 年第 39 期。19刘海粟 毘迦索现代艺术,艺术1933 年第 1 期第 10 页。20未 知 毕迦梭毕加索作品浴女,旁注“毕迦梭”,美术生活1934年第 4 期。21未 知 毕迦沙毕加索作品市场,旁注“毕迦沙所作”,美术杂志1934 年第 1 期。22梁锡鸿 碧加索现代世界名画家,艺风1935 年第 3 卷第 2 期。23未 知 皮卡索毕加索作

13、品,旁注“皮卡索自画像”,益世报1936 年7 卷 6 期。24梁锡鸿 辟卡梭辟卡梭艺术的阶段,美术杂志,1937 年第 1 卷第 5 期。表 2 1927 年至 1937 年间新产生的毕加索译名总之,起初毕加索在国内传播范围大多限于在华洋人群体,对华人群体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开始引介毕加索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引入西学的历史浪潮中,毕加索作为欧洲新画派发展潮流的附庸和要素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艺术事业的发展逐渐走上轨道,对毕加索展开报道的报刊数量大幅增加,如中央画报 青年界 艺术 美术杂志和中国文艺等都对其有过报道。此外,参与毕加索引介的学者也相继增加,如倪贻德、陈抱一、丰

14、子恺等人都参与了毕加索的引介工作,其中陈抱一和倪贻德发文量最多,成为这一阶段译介毕加索的主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引介毕加索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毕加索的专题性文章在这一阶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术杂志甚至专门开设了“辟卡梭特辑”。可以说,这一阶段毕加索在民国报刊中的引介迎来了全面繁荣,毕加索的中文译名开始大量产生。3.“七七事变”至新中国成立时期(1937-1949年)序号 译者译名译名出处1刘狮 卞卡索画家之妻,申报1947 年 8 月 26 日第 8 版。2未知 波加索巴黎和大代表剪影中,毕加索对照片下注“波加索”世界展望(香港)1949 第 16 期。3园皮加索巴黎和大代表剪

15、影:皮加索,世界展望(香港)1949年第 16 期。表 3 1937 年至 1949 年间新产生的毕加索译名抗战爆发后,关于毕加索的报道大幅减少,在对文摘 新东方 世界文化 艺术论坛 群众漫画 现代版画 木刻界 抗战漫画 新艺术 西洋美术杂志 战斗美术 艺术轻骑和人民艺术等这一阶段颇为活跃的报刊进行考据后发现,仅 9 篇文章对毕加索进行了报道,分别为顾视的介绍立体派两代表作家、任重的现代名画家毕卡索、谛听的世界画坛之怪杰:毕加索、人堡的西班牙当代画家毕加索、乐天的名词浅析:立体主义、衡的当代两画家:奇里科和辟加索、作者不详的纳粹掌握中之画家比卡索、令狐原的介绍毕加索和祜曼的终身为自由而奋斗的画

16、家。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关毕加索的文章开始增加,倪贻德画室随笔关于比加索、王毓鸿的辟卡梭及其绘画、陈实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076 的法国解放前后的毕加索二三事、刘狮的卞卡索小传、王琦的近代画坛大师毕迦索、季植的法兰西三大画家、纭的毕加索怨贼蠢、刘抗的比加索、温肇桐的毕加梭、万树的比加索论雄辩家、孙晋三的毕加索近况、如是的巴黎的美术品黑市、井白的世界艺坛大师毕卡索、赵如琳的毕加索二三事等 14 篇文章都发表于此阶段。与报道迅速减少相对应,在抗战期间再无新译名产生。抗战胜利后又有新译名产生,但数量仅为 3 个,与战前形成了较大反差。但新译名数量的减少并不能说明毕加

17、索引介工作的停滞,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之后,受毕加索共产党员身份和世界和平运动等政治事件的影响,国内有关毕加索的引介再次迎来高潮,但这些文章大多沿用此前旧的译名,最终造成新译名减少的局面。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毕加索在国内影响扩大和民众对毕加索理解的逐渐加深,也显示出毕加索中文译名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二、译名不一的成因分析一面不乏梁启超等人译名统一的期望,一面译名混杂不一的状况却持续了几乎整个民国时期,其中原因究竟为何?1.政权及政府组织的更迭重组同治元年成立的同文馆已经着手解决译名不一的问题,用“拟华字一副,以译西人地各名”的方式开展中文译名的统一工作。8在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后改为译学馆,附设

18、文典编纂处,“以编列中外专名,系以定义、定音”为工作内容,但对“专门学术名词”,却持“非精其学者不能翻译,应俟学术大兴,专家奋起,始能议及”的态度。16571915 年 10 月,赵元任、任鸿隽、胡明复等组建中国科学社,开展编订科学名词的工作,以期划一而便学者。在该社的不懈努力下,解剖学、有机化学、遗传学等学科专业名词相继被统一。9456-457但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直至 1927 年国民政府改组教育部为大学院并成立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后,才被正式列入日程。译名统一委员会成立后,次年 4 月出版的大学院公报公布了其工作范围:“文艺哲学名词办法,同前项(为前科学名词审查会所未着手

19、,应即尽先编译审查)。”101932 年,大学院改组仍恢复为教育部之名,国民政府建立国立编译馆取代原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继续完成译名统一各项工作。但其后十年间,译名委员会审定并公布的名词只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历史、音乐、外国人名地名等学科与专有名词仍未完成修订和出版。9478-479由此可见,政府层面虽然始终致力于译名的统一工作,但由于政权的更迭和政府组织架构的不断改组,统一译名颇为艰难。A 此处中文应当为“报卡索”,“卞”或许为老式活字印刷检字错误所致。2.有限的翻译能力和包容的翻译理念翻译人才的缺乏、翻译者能力的限制以及对错误相对包容的翻译理念都对译名的多样化具有影响,甚至

2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译名的准确性并催生了谬误。翻译人才和翻译能力的有限性在丰子恺身上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出来。丰子恺在日本游学生活保持着“前五个月上午到洋画研究会学习绘画,下午学日文;后五个月废止学日文,每天下午到音乐研究会学拉小提琴,晚上去学习英文”的习惯。11但丰子恺的英语学习是为了提升日语,通过“听从日本教师怎样用日语来解说英文,从中偷取日语会话的技巧”。11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丰子恺“不出一月,居然连日本小说不如归 金色夜叉都能读懂”。11丰子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短短几个月的语言集训并不能清楚地叙述清复杂的欧洲艺术流派。1924 年 4 月,丰子恺在 艺术评论上发表印象派以后一文,写道:“近来

21、巴里新兴的立体派(Cubism),也是新画派之一。首领是报卞索A(Poiccaso)。”12在这篇文章里,丰子恺首次采用中文译名配以英文原文的方式对外国艺术家进行了介绍。然而,这篇文章出现了明显的英文拼写错误,文中的中文译名读音与“Picasso”一词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发音都有较大差距(图 1)。1928 年,丰子恺在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一文中再次提及毕加索,并将“报卞索”改译为“比卡索”。这次译名的音韵咬合相对准确,英语标注也未出现错误,但是文中提及“他的真名是 Pablo Louig”时又出现了错误(图 2)。13丰子恺仓促的语言学习经历和反复犯错与调整的教学经历较为特殊,但在当时动荡

22、的历史背景下,丰子恺的学习经历和教学过程绝非个例。民国时期,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念获得广泛认同,但这种理想化的翻译标准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与之相对,出于救亡图存的危亡感驱使和发展国内美术事业的实际需要,“包容错误”“先图1 丰子恺印象派以后一文中的错误图2 丰子恺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一文中的错误理论与批评 077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有后优”的翻译理念得以产生,对以往翻译理念进行了现实操作意义上的补充。1932 年胡依凡在 新语林上发表翻译谈,指出:“中国翻译力量的贫乏是毋庸讳言的,这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渡时期的现象。仅一点成就,是什么人的力量

23、呢?难道都是那些造诣很深的人的工作吗?或者,要大胆地相反说一句:要归功于那些半路出家的大胆的翻述者。”14程瀛章在译名杂谈中对译名统一问题提出了系列建议,但仍于结尾表示:“屡次要想尝试,终不能下笔,就搁置起来。要等专家讨论材料多了,或可结集成篇。”15可见,人才缺乏和学习西学的紧迫性等因素使翻译中的错误受到一定包容,虽不乏关于统一翻译标准的讨论,但实操时常透出“有心无力”之感,最后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在此情形下,确保译名的准确性已经格外艰难,译名的统一自然显得更加遥远。3.外语与各地方言的发音差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发音并不相同,各地口音也有显著差异,这是导致译名多样化的直接原因。就

24、“Picasso”一词而言,英语发音是“pk:so”,但美音“:”的口腔张开程度更为明显,而英音口腔相对闭合,更接近“”的发音。日语“Picasso”的假名是“”,发音与美音更为类似。总体上,英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接近汉语拼音中“pi ka suo”的发音。而在西班牙语中,“p”的发音更接近于汉语拼音中的“b”,“k”的发音更接近于汉语拼音的“g”。因此,“Picasso”在西班牙语中的发音更接近于汉语拼音中的“bi ga suo”。法语发音与西班牙语发音类似。当译者面对如此复杂的发音系统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发音范本成为一大困扰。这种困扰曾被何炳松、程瀛章讨论过,他们在 外国专名汉译问题之商榷 一文

25、中,便有“就西方各种语言而论,其字母虽属同源,然穷变通久,分道扬镳,已非本来面目”的表述。3因此,就毕加索而言,是以他所活跃的法国地区的发音来翻译,还是以他的出生地西班牙地区的发音来翻译?又或选用英语发音来翻译?因此,外语发音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毕加索中文译名发音的多样性。再加上国内各地口音的差异,即由于译者外文发音中常带有方言口音或由于受方言影响而不能分辨某些发音差异,如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等,又会导致不同译者对同一外文词语的不同读法和译法的产生,出现许多繁杂不一的译名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三、“加卡之争”与译名的分化在已找到的译名中,除“毕格苏”“报卞索”两个译名外,其余译名的发音大致

26、分为以“毕加索”“皮加梭”“批加沙”等组成的“加字派”,和以“匹卡索”“比卡索”“辟卡苏”等组成的“卡字派”。通过A 笔者于 2022 年 12 月 7 日致信刘伟冬先生得到的回复。上述表格可知,“加字派”和“卡字派”越来越成为主流。两派译名的首字,如“毕”“辟”“皮”“匹”等,虽然有一定的字形差异,但发音较为接近,而尾字如“索”“梭”“沙”的情况亦然,但第二个字的发音却出现了“jia”音和“ka”音的明显分化,那么这种分化是如何产生的?1.“加字派”的形成原因1928 年,端 先 在说翻译之难一文中提及“第一是译音,我们的文字是许多外国字 音 译 不 出 的,譬 如ga gi go ge g

27、u之类,中国文字是没有同样发音的现成字的,于是不能不用 加 基之类去顶替”(图 3)。4结合端先所说,再加之西班牙语和法语发音中,“Picasso”的发音“bi ga suo”确实是发“ga”音。可推测,“加字派”的产生可能是根据西班牙语或法语的发音特点来进行翻译的结果。同时,考虑到民国时期法国作为世界艺术中心,关于“毕加索”一词的翻译有如此多的“加字派”便显得合理起来,这也解释了国内以英文发音为主流的美术史研究中为何会产生与毕加索的英文发音差异颇大的“加字派”。此外,刘海粟先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时采用外文发音的授课习惯也能作为一个例证。笔者据此向刘伟冬先生求证并得到了亲切回复:刘老的发音

28、是带有吴语调的普通话,他和早期中国游学海外的学者一样,一般是用画家所属国家的语言来发音。后来学者大多按英文来发音,于是造成了许多误读,譬如“罗马”一词,英语是“Rome”,中文读作“罗姆”,但意大利语中的发音就是“Roma”。再比如,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就是根据英语发音进行翻译的,而法语发音为“德拉夸”。最典型的莫过于凡高(Van Gogh)了,要是在荷兰提及凡高,没几个人能明白,因为荷兰语是应该读成“高赫”。A 以上是相关例证,虽仍有可深入考据的空间,但也可大致推测法语或“画家所属国家的语言”的发音与“加字派”的产生有着密切关联。2.“卡字派”的形成原因与“加字派”不同,

29、“卡字派”的产生与英文发音和日文发音有着较强联系。在这些用“ka”音来译介毕加索的学者中,除杨伯安、华宾、郑阿甲等留学图3 端先说翻译之难的文稿,框选区域为本文引用部分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078 背景不明的学者外,俞寄凡、倪贻德、陈抱一、丰子恺、叶秋原和刘狮等人均有赴日或赴美的留学经历。这一点在“加字派”的译名中也可得到印证,用“jia”音来翻译毕加索的学者多具备赴欧留学或访学经历,如张道藩、萧石君、陈士文、刘海粟等人。但赴日留学者中也有人采用“jia”音进行翻译,如吕澂、黄忏华和梁锡鸿等人。这种现象可能与对原始语境的尊重有关,如吕澂虽赴日留学,但也深谙法语

30、、英语、藏语和巴利语,日本留学经历并不能对吕澂了解毕加索在原始语言中的发音造成限制。另外,留欧的学者中并未出现用“ka”音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推论。还需注意的是,外语中“jia”音和“ka”的发音差别直接导致了中文译名产生了“加字派”和“卡字派”,但当这些译名或读音在国内传播之后,有关毕加索的译名发音便不再依托外文,使得中文译名在“加”“卡”的选用上有较大的随机性。解释“加字派”和“卡字派”的产生原因之后,为何用中文“jia”音来翻译外文“ga”音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苏、浙、闽、粤知识分子在民国翻译浪潮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南方方言影响有关,如“加”字在福州为代

31、表的闽东方言、以厦门为代表的闽南语和以建瓯为代表的闽北方言中都读阴平的“ga”、在客家话和粤语中的读音则更接近阳平的“ga”、上海话中的读音更接近于去声“ga”、在苏州吴中片区读作阴平的“guo”。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地方言的差异性很难统而论之,处于同一方言语系中的不同村镇都存在着发音差异。但就“加”字而言,南方方言的读音普遍用声母“g”取代声母“j”这一发音规律,为用中文“jia”音去翻译外文“ga”音提供了解释。此外,南方知识分子构成了译介毕加索的主力军,如上海的陈抱一和鲁少飞、常州的刘海粟和刘狮、苏州的俞寄凡、丹阳的吕澂、杭州的汪亚尘、倪贻德和叶秋原等。可以说民国期间译介毕

32、加索的人群几乎是由南方知识分子构成,这也从另一方面对前文观点予以支撑。四、毕加索中文译名的确定在 1945 年至 1949 年期间,毕加索的中文译名缩减至 8 个,早期的许多译名已不再被使用。仍在使用的译名中,“毕加索”这一译名共出现 28 次,主要发表在 大公报 和平日报 世界城报 文联 大千等期刊、报纸中;“比加索”仅于 1948 年万树在宇宙文摘 上发表的 比加索论雄辩家 中出现一次;“毕迦索”出现 7 次,主要出版在时代杂志 人物杂志和广播周报上,作者为王琦;“比卡索”出现 4 次,分别发表在学生杂志 天津国民日报画刊 美术年刊上,作者有实之、倪贻德和刘抗等人;“卞卡索”出现 1 次,

33、1947 年由狮发表于艺术论坛上;“皮卡索”出现 5 次,主要发表在文汇:半月画刊 时与潮副刊 前线日报等报刊中,祜曼是主要使用者;“皮加索”出现 1 次,由园在世界展望中使用;“毕卡索”出现 16 次,主要出版在和平日报 新闻报和国立中央大学校刊。相较于早期字形、字音各异的情况,民国晚期已出现一定的统一倾向。如今国内普遍采用的“毕加索”相较于依然存续的译名而言,占有着较大优势,但它是如何进一步扩大并最终在全社会获得广泛接受的?1.世界和平大会的成功召开1949 年 2 月,世界文化工作者保卫和平大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及文化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士共同呼吁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邀请

34、世界各国的民主团体和拥和人士参加,毕加索也在其列。该会于 1949 年 4月 20 日至 25 日在巴黎和布拉格举办,郭沫若为团长率领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参会。这次和平大会在国内引起了较高关注,毕加索作为与会代表及大会招贴画的作者被国内报刊大量报道。1949 年 4 月 7 日,大公报刊登 拥护和平大会 毕卡索受聘绘招贴画;4月24日,大公报刊登世界拥护和平代表画家毕加索断片,该文占据了一半版面,来对毕加索进行介绍,并刊登了其肖像及作品(图 4);8 月 10 日,世界展望刊登巴黎和大代表剪影,毕加索与郭沫若、马寅初和刘宁一等人的照片一同被刊登出来,并作为和平代表予以介绍(图 5)。会后

35、,由于国家在保卫世界和平宣传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及毕加索的和平鸽被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选定为官方标志等因素,毕加索作为共产主义阵营艺术家和世界和平倡导者的光辉形象被进一步巩固,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1952 年捷克作家古柏卡的毕加索的和平鸽一文被寿化翻译,发表于世界知识上,该文叙述了毕加索为和平大会创作和平图4 世界拥护和平代表画家毕加索断片的文稿图5 世界展望对各国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代表的报道理论与批评 079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5鸽的全过程,并在 1953 年由洪曾玲和程十发改编创作为连环画毕加索的和平鸽(图 6)。16同年,德莱的毕加索访问记由昭远翻译

36、并发表于世界知识,该文刊登了三幅毕加索和平鸽的变体素描,并且再次将毕加索与和平事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毕加索在和平斗争中,并不是孤单的”。171958 年 5 月,徐百益的著名画家毕加索改进法国民间陶器一文发表于装饰,认为毕加索“不仅继承了古有的优良传统,而且也使之为和平与生活服务”,并在文中展示了陶塑和平鸽。181961 年艾中信的祝毕加索八十大寿发表于美术,对毕加索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认为“他的艺术劳动、社会活动和对世界和平民主事业的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并在文末展示了毕加索的和平鸽变体画。19同年,时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也给毕加索发送贺信,对毕加索“积极参与了反对侵略战争、保

37、卫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予以赞许(图 7)。20总体上看,“毕加索”这一译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颇具影响,但“波加索”“皮卡索”“毕卡索”等其他译名仍可见于报刊,译名统一工作仍有待推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毕加索在世界和平大会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在声势浩大的保卫和平运动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而这些官方性质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毕加索”这一译名,进一步加强了“毕加索”这一译名的影响力。至此,毕加索中文译名的完全确定只差临门一脚。2.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的颁布新中国成立后,“毕加索”这一译名虽在官方性质的文章被普遍采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仍不能说被完全确定下来。事实上,直至 1993 年 10 月,

38、新华社译名室第一次完成世界各国人名的系统性翻译后,“毕加索”和“Picasso”的对应翻译关系才正式在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被固定下来。21至此,“毕加索”才真正意义上成为毕加索的标准译名。需注意的是,1993 年的官方文件的出台只是其定名过程的最终结果。如果没有此前近百年的长期磨合,毕加索译名恐怕依然难以确定。换言之,毕加索的定名在结果上虽然可以以瞬时性的文件出台予以定论,但定名历程却是群体意志长期磨合的产物。结语在引入之初,译介者将欧洲现代艺术视作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带审视性目光对毕加索进行研究和引入,与在华洋人对现代派艺术的消遣态度形成较大反差。这一阶段中文译名写法不一,发音多样,一定

39、程度上显示出这批“拓荒”知识分子的匆忙与慌乱。后经“黄金十年”的发展,毕加索译名的中文写法虽仍纷繁不一,但发音已逐渐分化出“加”“卡”两派。较之此前的慌乱,这一阶段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引入逐渐显示出一定的规范性。抗日战争爆发后,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译介工作近乎停滞状态,再无新译名产生。抗战胜利后,毕加索作为无产阶级友人和反法西斯代表被国内报刊广泛报道,这些报道多沿用此前的译名,但仍偶有新译名产生。这一阶段,毕加索已广为人知,不再需要对其进行通识性介绍,反而需要通过其影响力宣扬政治理念及社会思想。回顾毕加索的定名过程,其中文译名虽纷繁不一,但发音都与“Picasso”这一语音符号相似。这些纷繁不一

40、的译名共同组成了线性的、相对统一的“听觉符号”与画家毕加索构成了对应的符号系统。毕加索的中文译名逐渐统一的过程中,中文世界的“毕加索”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逐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对应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也是明确的,即“毕加索”这一语音形象与其所指的艺术家毕加索在人脑反应中的一体性。但复杂的是,“所指”和“能指”并非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毕加索”这一语音系统可能对应着无数个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另一方面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也可能与无数种不同发音的毕加索的中文译名相对应,如:“皮加梭”“碧加索”和“毘迦叔”等,甚至与完全不相关的语音系统存在对应关系,如:公牛、老色鬼和艺术天才等。

41、毕加索的中文译名是他在中文世界里的语言符图6 连环画毕加索的和平鸽的封面图7 郭沫若于1961年写给毕加索的80岁寿辰贺信从“Picasso”到“毕加索”译名嬗变视角下的西学东渐080 号,这一符号的确定是中文世界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相互磨合的结果,也是中文世界对西方文明消化和吸收的最终产物。从陌生到熟悉,从纷乱到统一,从“同音不同字”到“音字一致”,毕加索在中国的定名过程与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联系密切,通过对毕加索在中文世界定名过程的考据,民国初期救亡图存的危机感和急迫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建设国家美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定名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便浮现了出来。

42、图片来源:图1:民国日报1924年4月21日第2版。图2:一般(上海1926)1928年第6卷第3期第375-398页。图3:一般(上海1926)1928年第4卷第4期第611-614页。图4:大公报(香港)1949年4月24日第7版。图5:世界展望(香港)1949年第16期第12-13页。图6:笔者自摄。图7:美术1961年第5期第45页。参考文献:1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G.北京:中华书局,2008,1:71-72.3何炳松,程瀛章.外国专名汉译问题之商榷J.东方杂志,1926,23(23):71.4端先.说翻译之难J.一般,192

43、8,4(4):611-614.5黄忏华.近代美术思潮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22:22-23.6吕琴仲.新画派略说J.东方杂志,1917,14(7):99-100.7吕澂.美术革命J.新青年,1919,6(1):95-97.8傅兰雅.译书事略J.格致汇编,1880,3(2):10-12.9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0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教育纪载: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工作计划书J.大学院公报,1928,1(4):86-88.11陈星.丰子恺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21.12丰子恺.印象派以后J.艺术评论,1924,52:2-4.13丰

44、子恺.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J.一般,1928,6(3):375-398.14胡依凡.翻译谈J.新语林,1934,5:17-20.15程瀛章.译名杂谈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2,107:1028-1030.16古伯卡.毕加索的和平鸽J.世界知识,1952(12):21-22.17德莱.毕加索访问记J.世界知识,1952,46:21-22.18徐百益.著名画家毕加索改进法国民间陶器J.装饰,1958:57.19艾中信.祝毕加索八十大寿J.美术,1961,5:45-46.20郭沫若.祝毕加索八十大寿J.美术,1961,5:45.21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责任编辑:童兴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