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踏花归来马蹄香
--以《口技》为例,指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
佛冈县城北中学 廖忠德
教学目标:
1、学习侧面描写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构思行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侧面描写及其作用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虽然在很多课文中有所提及,但学生对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运用在写作上,学生就惘然不知所措了。《口技》一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学生对正面描写了解比较多,运用得比较好。而对侧面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此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借本篇范文,引导学生正解认识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达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展示名画,学生讨论。重点字“香”,引出侧面描写。
《踏花归来马蹄香》(略)
李唐(1066—1150),北宋末南宋初画家。据说李唐年轻时遇画院考试。考官出的试题为《踏花归來马蹄香》众人均苦苦思索:有人把重点放在马蹄上,画马蹄在花丛中奔驰;有人把重点放在花上,画了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唯有李唐画的是骑马飞奔,几只胡蝶依附在马蹄上。虽然没有画花,但使人感到因为马蹄踏花沾染了浓厚的花香,胡蝶才追逐不捨的。考官看到李唐的画深感激动。因为通过胡蝶追逐马蹄表现了花的香气,恰恰是这个无形无色的香气是最难表现的。
这在我们的语文上,就叫做侧面描写。
二、明确概念
---明确:侧面描写,是指对所写的人和物,不正面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
侧面描写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三、回顾经典
----找出《口技》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授人以渔
---具体方法:
(1)(2)(3)句: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分析:宾客的神态、动作,反衬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先正面描写(此人)+ 后侧面描写(他人)动作、神态、心理……
---小结: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时写道:“……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五、小试牛刀
(一)、找出下面各段中的侧面描写,说说其表达效果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魔术使人眼花缭乱,“双枪刺咽喉”则令人胆颤心惊。你看,两位少年阔步上场,向观众行了个礼,然后同时抓起一杆两头带枪尖的铁枪,将枪尖分别对准自己的咽喉,一起用力顶,枪杆成了弧形,一秒、两秒……场内静极了,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孩子,别玩命!快放下!”一位老奶奶带着哭腔喊道。两位少年并不在乎,我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忽然,俩人同时“嗨”了一声,枪杆竟然被折成了“U”字形。人们都惊呆了,过了好一会儿,人们才醒悟过来,顿时,掌声、叫好声一齐响起来……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二)、任选一图,运用侧面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断。(略)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师生互评!)
六、课堂总结
引用清代刘熙载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就是侧面描写的精妙之处
七、课后作业
以“考试之后”为题 ,写一个片断。
要求:①、使用多种描写手法(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字数不少于300字。
④、抄写好后,在文中用红笔划出侧面描写的文字。
七、教学评价:
对于本节课,我主要是从学生已知的知识中出发,借助熟悉的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侧面描写,并运用侧面描写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学以致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好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课堂练习中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侧面描写方法,并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片断写作中去。因此,本节课设计上侧重于课堂练习片断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写一写,练一练,说一说,从而达到学习-运用-实践-巩固的教学目的。
- 5 -
展开阅读全文